利用“异常”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2017-04-01 08:48张洁
中学化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异常溶液白色

张洁

一、问题的提出

在化学教学中,因为实验体系的各种非控制性因素,教师的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均可能会与预期的结果发生一定的偏差,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现象,甚至会导致实验的失败。实验的“异常”现象经常让学生困惑。能不能让这个“异常”现象合理、恰当地发挥应有的教育作用呢?

马赫穆托夫指出:问题情境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中,由于学生以前所掌握的知识和实践活动的方法,在客观上不足以解决已产生的任务时,所引起的那种智力困窘状况。一个好的问题情境会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和高度的注意力,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异常实验现象”给学生提供了真实的问题情境,“异常实验现象”与学生己有的知识或预期不一致,会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冲突,从而促使学生为解惑而主动探索、思考。

抓住这些异常的实验现象,创设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在探寻“异常”的原因、设计实验的改进中,更深刻地理解事物的本质,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案例

案例1:在“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中,从物质类别以及结合原有知识分析之后,学生对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性质有了初步的认识。随后就是分组实验,其中一项:【实验3】将0.1mol/L的CaCl2溶液分别滴入0.1mol/L Na2CO3和NaHCO3溶液中。

实验发现两支试管中均出现了白色沉淀.根据初中的知识学生知道,CaCO3在水中是难溶物,而

Ca(HCO3)2是可溶物。因此向碳酸钠溶液和碳酸氢钠溶液中加入CaCl2溶液,出现浑浊的溶液是碳酸钠溶液。

但现象和预期不符合,以为实验失败了,学生都很疑惑。这时笔者就提醒学生既然大家都出现了这种现象,这可能不是偶然现象,其中也许有必然的联系,请学生思考、讨论。讨论后,学生主要给出了以下假设。假设1:初中是在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石灰水变混浊。继续通入二氧化碳,又变澄清。从而得出CaCO3在水中是难溶物,而Ca(HCO3)2是可溶物。但Ca(OH)2是微溶物,澄清石灰水中的Ca(OH)2浓度小,生成的Ca(HCO3)2浓度也小,所以全部溶解。但该实验条件下Ca(HCO3)2浓度大,故可能沉淀。假设2:从物质类别来看NaHCO3属于弱酸根酸式盐,存在

NaHCO3Na++HCO-3

HCO-3H++CO2-3

NaHCO3溶液中也有CO2-3,可能生成了CaCO3沉淀。笔者对学生的假设没做任何评价,给出了两张信息卡,请同学结合信息讨论如何通过理论或实验来验证相关假设?

【信息卡1】20℃时的溶解度(见表1)

【信息卡2】已知20℃时0.1 mol/L NaHCO3溶液中CO2-3的浓度约为2.4×10-5 mol/L

根据信息卡,通过简单计算,学生很快排除了假设1,关于假设2学生认为虽然两者都有CO2-3,但浓度相差很大,猜想如果控制NaHC03溶液的浓度则白色沉淀就不会出现。讨论后,设计了表2所列实验。

【实验3改进】

表2

操作

现象

分别取约5 mL 0.1mol/L的 Na2CO3、NaHCO3溶液置于两试管中,加水稀释(约加5 mL水),分别滴入0.1 mol/L的CaCl2溶液

Na2CO3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

NaHCO3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少量)

分别取约5 mL 0.1 mol/L的Na2CO3、NaHCO3溶液置于两试管中,加水稀释(约加10mL水),分别滴入0.1mol/L的CaCl2溶液

Na2CO3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

NaHCO3溶液中未出现白色沉淀

接下来让学生思考:CaCl2能否鉴别

Na2CO3、NaHCO3溶液?学生顺利得出结论:CaCl2可以鉴别Na2CO3、NaHCO3溶液,但只能是稀溶液。所以对于鉴别未知浓度的Na2CO3、NaHCO3溶液,选择CaCl2溶液不是非常恰当的。若没有“都有白色沉淀”这个意外现象的出现,学生也不会去主动探究、主动思考。而通过以上的讨论,学生对于NaHCO3溶液中存在的

HCO-3H++CO2-3

有了一定的了解,这对于理解NaHCO3与盐酸反应更剧烈,NaHCO3与澄清石灰水反应有沉淀产生都有帮助。

案例2:“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及应用”中,Fe2+与Fe3+之间的相互转化是一个重要内容。课堂上学生的分组实验,提供了下列试剂和仪器:KSCN溶液、FeSO4溶液、铁粉、溴水、双氧水、NaOH溶液、煤油、试管若干、长胶头滴管、药匙、纸槽。要求学生4人一组探究Fe2+与Fe3+之间的相互转化。实验前,给出有关信息资料:

【信息卡1】含Fe3+的溶液遇KSCN溶液会呈现血红色;而含Fe2+的溶液遇KSCN溶液不变色。

【信息卡2】水溶液中,Fe(OH)3红褐色沉淀;Fe(OH)2白色沉淀。

实验刚开始就出问题了:学生在FeSO4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時,发现出现了血红色!

那为什么会出现红色呢?”学生经过思考,认为Fe2+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了Fe3+。笔者继续引导:怎样验证是被氧气氧化了呢?又如何重新得到

FeSO4溶液呢?配制FeSO4溶液的时候得采取什么措施?学生热情高涨,用所提供的试剂完成了实验任务。接着要求学生增做一个实验:制取

Fe(OH)2 。学生一开始都是直接往FeSO4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几乎看不到明显的白色。经分析讨论,很多组的学生迅速意识到了问题:被氧气氧化了。然后再提出有没有方法可以看到白色沉淀,而且可以让白色沉淀保持较长。学生又开始了积极的尝试。若没有“出现红色”这个意外现象的刺激,学生进行实验可能是机械的,思维层次上也是低级的。而出现这种情况的“实验异常”,让学生直接触摸到了他们没有想到或是不懂的东西,他们的思维才开始真正活跃.才会真正地进行实验探究。

三、教学感悟

“异常”实验在真实的教学中有很多,有些我们会人为避开。如“ 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的教学中,往往会出现“CaCl2可以鉴别Na2CO3、NaHCO3溶液”的观点,上过这节课的教师都知道,两者都出现白色沉淀是正常的,要出现区别,则要控制NaHCO3溶液的浓度。教师通常会事先准备好合适浓度的NaHCO3溶液以求出现理想的现象。有些则很难避免,如Fe2+的氧化。何不让“异常”实验出现在学生面前呢, 让他们发现“异常”——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利用“异常”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要把握下面几点:

1.“异常”实验现象是可利用的教学资源

“异常”实验往往是真实、非预设性的,引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有时对教师来说也是未知的。面对“异常”甚至是失败的实验, 教师怎么办? 有些教师把异常现象当做“浪费了时间”甚至“失败的耻辱” 往往简单带过,甚至不了了之。但如果教师能在“异常实验”中收集、 挖掘可利用的因素, 并利用失败的实验进行探究,把实验的目的性与方向性加以转变,“异常实验”就成为创新的起点,是珍贵的教学资源。

2.提高专业素质,注意素材的积累

对于实验教学,教师要作充分的准备,课前要反复演练,实验结果力求与课本内容相符合。但当实验现象与预设的结果不同时,教师就应和学生一起分析其原因,实事求是地探究实验的真实结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很重要。教师的引导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等等。教师需要收集大量资料,分析处理,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在现行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实验,经常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异常现象:如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发现几乎每次实验的产率都大于100%;如镁条与硝酸反应一般得不到氢气,而镁条与0.4 mol/L的稀硝酸反应竟然收集到氢气;如教材上镁与冷水不反应,但实际上镁与冷水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酚酞,溶液变红;碘与淀粉反應显蓝色,而当温度高于55时却显无色…。如果对这些异常现象能有所了解,在教学中就能灵活应用以达到所需的教学效果。

总之,将化学教学中出现的“异常实验现象”作为引导学生主动质疑的契机,创设问题情景,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这样的化学课堂才能成为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殿堂。

(收稿日期:2016-12-13)

猜你喜欢
异常溶液白色
雪为什么是白色的
总之就是要选白色
总之就是要选白色
总之就是要选白色
电力计量装置异常的监测方法及处理对策
嵌入式系统课程“中断、异常与事件”教学实践及启示
探讨糖尿病合并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异常患者的临床诊断治疗
强碱混合溶液pH值的计算
溶液知识 巧学妙记
例析高考对“pH+pH=14”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