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喜成
辽宁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对策建议
◎金喜成
辽宁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当前辽宁工业发展正处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去除钢铁、煤炭等低利润、高污染的工业过剩产能,去除传统工业过剩库存,降低辽宁工业发展的长期性和系统性风险,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工业产品质量和层次,平衡工业供给侧与需求侧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进行分析,建议辽宁工业供给侧改革由传统产业升级拉动新兴产业发展、重化工业向新型工业转型、低层次产品向高端产品转型、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迈进等几个方面加快改革步伐。
工业 供给侧 结构 改革
辽宁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当前正处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辽宁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2016年1-10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5.5%,规模以上工业生产指标降幅呈扩大态势,固定资产投资下滑严重,面对严峻复杂的工业经济运行状况,辽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当前,辽宁传统工业动力减弱,工业发展新动力机制尚未形成,长期在需求侧拉动下的辽宁工业已经出现供需错配问题。传统行业的低端产能过剩,而部分高精尖产品需求得不到满足。导致供需错配的根源是结构性问题,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要素结构等。2016年8月,辽宁省委、省政府编制出台了《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强调以优化供给结构为重点,补齐工业发展短板;以化解产能过剩为重点,引导产业有序发展;以创新融合发展为重点,培育工业供给新动能;以供需协同为重点,不断扩大工业有效供给;以推进企业降本增效为重点,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等五大任务。具体包括巩固提升装备制造业、调整优化原材料工业、做优做精消费品工业、做大做强电子信息产业四项措施。为进一步积极推进辽宁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如下建议。
辽宁作为老工业区,能源行业和大宗商品生产等传统工业是辽宁的支柱产业。几十年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地区经济对传统工业结构产生严重的“路径依赖”,近几年,投资和制造业在整个经济中的重要性下降,使得东北地区的工业产品需求大幅减少。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深入推进,以新松机器人、沈阳机床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形成新的引领。2015年7月,《辽宁省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方案》印发。高端装备制造、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重大成套装备、集成电路等产业位列其中,是辽宁省工业产业结构转变的重点发展方向。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宏观背景下,辽宁要抓住新工业革命这一契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先进制造业,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企业将科技、人才、资金、市场等要素聚合起来,这个过程需要一系列的体制机制创新来集聚各类要素,激发科技创新,最终实现产业创新。
1.以聚合高端人才激发新兴产业发展。从辽宁新兴产业对高端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鼓励和支持企业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高技术研发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创新的前提是想象力,有创新能力才能算作人才。以培养和引进顶尖科技人才为目标,改善研究环境,为顶尖科技人才研究活动创造良好条件;给予科技高端人才充分授权,使其在获得研究经费、开展专题研究方面获得更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
2.充分利用创新平台构建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围绕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需要,整合现有优势产业资源,确定重大关键共性技术,以高校、科研机构、院士、长江学者等国内领军人才及研发团队为核心,搭建新兴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面向新兴产业技术创新需求,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延伸政府服务,引导支持建立产业技术创新综合服务平台,开展信息、金融、知识产权、法律、财务等创新专业服务。
3.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在新兴产业领域集中资源做强一批重点企业,对于主业突出、产品市场前景好、对产业带动作用大、发展初具规模的新兴产业骨干企业给予重点扶持;注重发挥中小企业作用,对于技术不成熟,处于孕育期的新兴产业,特别要鼓励小企业、创新创业企业;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新兴技术产业,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4.发展科技服务业。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据调查,中科院驻辽宁的研究机构成果在辽宁本地转化率不足20%,因此应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技术成果和市场需求的对接。科技服务业包括科学研究、专业技术服务、技术推广、科技信息交流、科技培训、技术咨询、技术孵化、技术市场、知识产权服务、科技评估和科技鉴定等活动。
5.加强国内外合作,放眼新兴产业发展的全球化视角。加大对外开放,吸引一批高技术跨国企业和国内央企向辽宁转移产业链;加强国内外合作、建设完善的市场机制和制度,发挥各类企业的主体作用;战略新兴产业依赖于企业创新驱动,如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带动高端制造业发展,政府则应该加大对创新的引导和支持,从资金、人才、税收、知识产权等方面为企业创新营造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立足辽宁比较优势基础上,加强区域分工合作及与国外、省外的合作,破除区域保护壁垒并积极引导外资、外省高技术企业到辽宁设立研发与制造中心;鼓励辽宁企业吸引国际国内风险投资,通过重组、兼并、上市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
辽宁工业的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经济增长主要靠生产要素的投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重化工业占比将近80%;辽宁还有大量矿业企业,如阜新煤矿、抚顺煤矿等。从宏观上来看,重化工业的部分产品已经出现了市场饱和及产能过剩的状况;矿产资源衰竭导致资源型城市转型陷入僵局。重化产业结构调整是辽宁经济供给侧改革的主要问题和核心内容。
当年德国知名的重工业基地莱茵-鲁尔区,如今已在新材料、新能源、健康工程、文化产业等高附加值产业崭露头角。鲁尔区的成功转型对于辽宁老工业基地的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是鲁尔区开始由政府主导的工业内部供给侧改革,大力发展化学、汽车、机械制造、信息通信等新兴产业。二是依靠市场的力量大力发展工业服务业配合工业转型,发展零售业、旅游、法律咨询、广告、多媒体等各种新兴服务业。三是在重点产业做长产业链,实现再工业化,在产业结构改革基础上进行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调整。鲁尔区同辽宁一样具备工业发展的比较优势,仅靠发展服务业,难以有效支持区域转型。因此,要发挥鲁尔区在煤炭、钢铁及其装备制造、技术研发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发展环保、新能源等新型工业。如曾是德国重工业象征的蒂森克虏伯公司,依托在钢铁及机械制造方面的技术积累,积极发展汽车零部件、电梯、工程设计和贸易等,2008年公司非钢产业收入占比约70%。
鲁尔区重化工业产业的成功转型是近半个世纪努力的结果,转型目标固然清晰,但转型路径却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试错、调整的动态过程。辽宁在推进工业产业结构由重化工业向新型工业转型过程中应着重改善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应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围绕石油开采及加工、机械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促进产业链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环节发展;鼓励企业或园区建成具有专业产业链特色的基地,延伸产业链,鼓励产业链前后端的中小企业发展。二是推动重化工业向服务制造业转变。适应制造业服务化趋势,将竞争重点从产品制造转向客户服务,促进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融合发展;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向上下游扩展延伸、变革创新,构建制造与服务相融合的新型企业;鼓励引导重化工业围绕产品功能扩展服务业务,向产业链下游延伸,同时凭借技术优势,向研发、设计等产业上游扩展,形成生产性服务业,提高重工业盈利能力。三是推动产业链接、延伸与整合。产业链的构建、延伸与整合是重化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应将产业链向具有高附加值和盈利能力的上下游两端延伸,鼓励企业通过强强联合、兼并重组、互相持股等方式进行战略重组,减少企业数量,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推动产业链整合,加快产业集聚。
目前,辽宁省工业产品与市场需求存在供需错位的问题,如鞍山、辽阳、朝阳等地的一些钢材企业表示初级钢材产能过剩严重,利润微薄;但抚顺新钢铁有限责任公司的冷轧螺纹钢却供不应求。主要是因为其产品面向高端钢铁市场,产品附加值高、利润空间大并且在国际市场具有竞争力,三级螺纹钢已在日本、欧美、新加坡等高端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辽宁省钢铁产品现主要以建筑用钢材等低附加值产品为主,高端设备、汽车、精密仪器用钢都大量依赖进口并且产品深层次开发的水平较低,不能将钢材通过精深加工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因此,工业产品从低端到高端的升级既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也对提高辽宁省制造业增加值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辽宁省在制造业的研发设计和生产制造方面已经具有了丰富的积累,更容易通过进一步的投入实现产品的创新和质量的改善。辽宁省工业产品应向高端化、智能化和服务化三个方面转型。
1.加强顶层设计。出台产业发展规划,对产业发展进行中长期布局,防止过热、盲目、重复性建设;强化统筹协作,形成资源共享、协同推进的发展格局。
2.加强科技攻关。整合创新资源、培育创新载体,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联合开发新产业、联合研发核心关键技术、共同承担重大项目等方式,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
3.工业产品高端化。高端化解决了供需错配问题,也创造了大量的需求,如苹果手机创造了智能手机的巨大市场。实现高端化的路径除了技术创新,企业还应更加注重工业设计和品牌质量。
4.工业产品智能化。智能化是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必然结果。企业生产的产品应具备接入功能、网络通信能力,可穿戴设备、可远程控制的家用电器、门窗家具、汽车等智能产品将会在未来大行其道。
5.工业产品服务化。服务化是制造业迈向中高端后的发展方向。在物联网、大数据、智能传感器等信息技术推动下,制造企业能够通过用户使用设备过程中产生的数据以及用户自身产生数据的分析,将进一步推动工业产品的服务化和服务型制造模式的创新。部分制造商转为服务商是大势所趋,如部分汽车生产商将变为汽车租赁商和物流服务商。
传统的工业技术发展至今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质量改善、流程改善、产品全生命周期改善、客户价值创造。现代工业技术发展过程从解决“可见问题”向解决“不可见问题”的延伸,也是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的基础和内在动因。制造系统中问题的发生和解决过程产生了大量的数据,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和挖掘了解问题的产生过程、影响和解决方式,当这些信息被抽象和建模后转化成知识,再利用知识去认识、解决和避免问题。当这个过程能够自发自动地循环和进行就是智能制造,它使全球工业正在经历一场伟大变革。
在参与智能制造的过程中,沈阳I5智能系列机床作为智能制造的成功典范,实现了技术突破、商业模式创新并创造了新的需求市场。在国内机床销量整体下滑的背景下,I5智能系列机床每年的销量就可为沈阳机床带来10-15亿元的营业收入。而I5的意义更在于它重构了智能制造的产品生态,利用I5搭建云平台,融入的不仅仅是供需双方,还包括金融方、物流方、原材料供应方、设计方等。
开发“I5”的过程是新技术和新知识的创造过程,政府和市场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使整个自主创新的生态系统得以高效运转。政府提供了方向、鞭策、规范和支持,不是以“命令”的方式促使项目上马。政府没有干预项目本身,而是让市场力量发挥作用:由企业选定的研发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自己招募的团队成员并自主决定的开发战略、技术路线和方法;开发出来的数控系统是由沈阳机床自身在市场上推广;项目的结果是由市场竞争而不是由政府的专家来评判。沈阳机床集团不仅提供了投资,而且贡献了机床工业的知识、经验和应用机会;上海团队则以其锲而不舍的创新精神为沈阳机床开发出领先的数控技术。工业技术结构由“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迈进过程中,政府需要鞭策和支持企业走上自主创新的道路,引导发展前景广阔的产业领军型企业自主选择高校和科研机构,联合建立企业主导的实体型产业专业技术创新平台。
辽宁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系统化的复杂工程,从产能过剩、结构失衡的原因、过程、造成地方经济衰退的严重后果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涉及增长方式、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复杂社会系统工程。从辽宁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要义来看,则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突破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源源不绝的动力。
(作者单位:辽宁省工业和信息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