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 华
试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基于习近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思考
樊 华
福州黎明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
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总目标和总导向,其他三个措施都是围绕这个总目标和总导向运行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引领新常态,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改善民生问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注入动力;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综合国力;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让生态文明观深入人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生态文明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从提出小康到小康目标的基本实现,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对实现小康这个目标的深刻含义和重要地位的深入理解。探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和重要地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行动纲领。
“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同志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深入,其内涵和意义随着实践的深入不断丰富和发展。
在20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要在21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1]党的十八大,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党中央集体站在历史和现实的高度,针对我国现在面临的各种突出问题和新情况,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整体观、系统论、过程论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再次对“小康问题”进行整体布局,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新目标,至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不断丰富并且终于有了清晰的勾画。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主要标志是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建成一种稳定的、系统的、协调的、可持续性的经济形态;二是人民民主更加健全,主要体现在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法制更加健全,法治社会基本建成;三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主要体现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国民素质整体提高,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加大,提高中国文化的影响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主要体现在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医疗保障更加完善,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低收入者群体保障更加有力,整个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局面;五是生态良好,主要体现在基本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格局,生态文明观深入人心。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勾勒出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新一届中央领导清醒认识当下突出的时代矛盾,深度思考解决问题方案的过程。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首次提出“四个全面”,强调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2]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2月进一步论述了“四个全面”的逻辑关系:“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3]
“四个全面”完成了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整体布局。这个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四个全面”战略的总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参加在古田召开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时提到,“问题是工作的牵引,问题是时代的呼唤。”有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问题”,才有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三个解决“问题”的战略举措,才能实现“四个全面”这个最终大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四个全面”中具有总揽全局的地位,是对三个措施起着战略指引和目标统领作用,具体体现如下。
首先,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和源泉。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4]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目标之后的第一战略措施,有着深刻的逻辑内涵:一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依靠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驾护航,扫清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建立全新的体制架构、机制模式,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层面全方位的深化改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物质保障、政治保障、精神保障。另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是三个措施的总灵魂。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对象,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结果。所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与否决定着其他两个措施的成效,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
第二,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法治保障和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分析了全面依法治国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目标的重要作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涉及的五个指标——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都需要法制化、规范化。所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既保证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顺利进行,又不断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目标提供法制动力和保障。其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必先坚持依法治党”。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把党的路线和方针法制化、程序化、规范化,稳步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三,全面从严治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证。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以往从严治党的基础上加上“全面”二字,实际上是纠正了我们以往的一个误区——从严治党仅包括思想建设,只要肃清党内腐败力量和腐朽因素,保持党思想和行动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党就不会出问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可以顺利进行。其实不然,全面从严治党不仅涵盖党的思想建设、行为建设,还包括党的组织建设、文化建设、作风建设等各个领域,这些领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大方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保持一致,这五个方向需要通过全面从严治党去整体把控。其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四个全面”的总目标和总导向,其坚实基础和重要内容——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在党领导下进行的,所以,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十分重要。全面从严治党作为措施之一决定着其他两个措施的实施成效,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目标成功与否起着绝对作用。
总之,全面深化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方向、动力和源泉;全面依法治国关乎社会发展稳定和政治体制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关乎党的领导、执政水平,三者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又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战略总目标保驾护航。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现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任务十分艰巨,面临很多挑战,经济不平衡、制度不完善、社会资源不协调、不持续等问题依旧突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就是立足分析我国的现实国情,抓住突出矛盾进行整体规划和布局,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3.1 引领新常态,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经济新常态,即我国经济系统遵循自身的规律,朝着既定目标运行,呈现出一种稳定的、和谐的经济系统。它是一种新思路、新作为、新动力、新活力,即从速度(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三个方面建立一种稳定的、科学的、宏观的适合我国当代国情的经济形态,主要表现在:
在速度上,面对传统经济运行速度下降、经济系统不稳定等负面因素,要加快处理好市场的资源配置和政府职能之间的关系,调整经济发展和增长的速度,全面认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总值增长的关系;结合当前实际,坚持用改革创新的思路调整经济结构、协调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的平衡;扩大宏观调控,加大预调微调力度,培育和创新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结构上,在新常态运作周期下,加快出台推进创新机制建立的方案,实施创新机制驱动,力争在科技创新、人才创新、结构创新、制度创新上取得新突破,确保经济结构优化、合理、平稳;质量效率优先理念原则,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型;调整国家顶层结构设计,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在动力上,按照新常态发展思路,培育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向改革要动力,向结构调整要助力,向民生改善要潜力;不断激发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从经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建立创新带动经济协调发展的动力模式。
3.2 改善民生问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注入动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问题”、目标,这个“问题”、目标中的核心矛盾是人,一切矛盾都是围绕人生成的。所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民期待着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舒适的环境。”[5]解决民生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基和重点:
一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和谐。建立完善的就业体系,政府职能部门加强调节力度,把劳动者就业、创业与市场调节大力结合,广泛发扬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精神,鼓动多种形式、多渠道就业;加快改革医疗保障中不合理的因素,扩大医疗保障范围,尤其加大农村医保力度和范围,最终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不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和谐。
二要解决“三农”难题,实现城乡联动发展。“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三农”问题没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可能实现,所以,必须重点、全面深化改革“三农”现有的体制弊端,必须更加关注农村、农民、农业,必须深入挖掘“三农”问题的内在潜力。充分发挥中小城市的带动作用,促进城市与农村之间资源的共享和互助,增进城乡二元联动发展。
三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确保社会安定有序。如果说物质保障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不能顺利实现的重要根基,社会安定有序则是框架结构。制度公平、规则公平、权利公平、分配公平、机会公平能保障社会安定有序,只有这样,人民才能拥有更多的“幸福感” “安全感” “满意感” “获得感”,才能凝聚力量,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注入最大的动力。
3.3 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综合国力
软实力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是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参照系。文化软实力是体现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构成。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2013年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党的十八大明确把提高文化软实力确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文化软实力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重点。
一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和管理体制。通过深化改革,改变陈旧的思想观念、体制规章,为文化的繁荣开辟广阔空间、提供强大动力支持;完善政府职能,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原则,为增强文化软实力提供公共服务。
二要进一步吸收世界各国优秀的文明成果和社会成果,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政治价值,公共基础服务、社会生活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等社会价值,广泛参与国际文化竞争和共享。
三要建成比较完整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全面提高公民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完善科技文化创新体制,全面整体提升中华文化层次,扩大中国精神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增强文化软实力。
3.4 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生态文明观深入人心
工业文明三百年以来,物质财富急速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遭到重创,我国尤其严重。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也论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关系,加大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
(1)完善生态制度和环境保护政策体系。改变过去单一的经济利益目标,实现传统经济体制转型。政府角色由“经济理性人”向“生态理性人”转变,把生态效益考核指标融入政策制定中,出台污染连带责任法律法规,把责任划分到企业和团体。实行“生态经济补偿制”,定期组织专家评审团评估企业环保指标,制定最严格的生态奖惩制度。
(2)建立循环生态经济新模式。按照生态系统物质运行和能量运动规律构建循环生态经济新模式,使经济子系统稳定融入到自然生态大系统的物质循环中。以效率化、循环性、资源化为原则,实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低废弃,无论在企业层面、产业层面还是在区域层面,都致力于构建一个循环经济网络,使生产、生活的废弃物能得到充分回收,实现由“资源—产品—废物排放”的单一、静止模式向“资源—产品—废物排放—废弃物再利用”的反馈式动态循环模式转变,获得物质利益的同时兼顾生态利益。
(3)建立生态诚信网络机制。政府把人、企业和团体信息汇编入生态诚信网络中,建立“生态经济激励制度”,实行生态诚信积分,奖励遵守生态规则的组织和个人,公布违反生态法规的企业和团体名单,拒绝对其政策优惠和提供贷款,并处生态罚金。
总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四个全面”中是总目标,起着统领作用,是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结合当代具体实践问题提出的更加全面、更加深刻、更加完整的目标体系。加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1]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 习近平. 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带动全党全国共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N]. 人民日报, 2015-02-03(1).
[3]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4.
[5] 360百科. 文化软实力[EB/OL]. http://baike.haosou.com/doc/5399844- 5637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