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惠珍
很多时候,在众多的阅读教学公开课、研究课中,教师都会钟情于“绚丽多彩”的第二课时,认为第一课时太过单调和乏味。而常态下的阅读教学第一课时,多数教师也是随随便便地教,其方法、教学流程都延续着多年不变的套路,无非是认认,写写,读读。阅读教学第一课时教学效率低下,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率,也引起了越来越多教师的关注和思考。那么,该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实效性呢?我认为可以关注教学的三个“度”。
教学目标对教学行为具有指导意义。倘若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认识模糊不清,带来的必然是教学的无效或低效。读通文本,识字学词,了解课文内容,是阅读课第一课时的基本目标。以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孔繁森》一课为例,有一位教师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制订如下: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读通文本,了解课文内容梗概。
乍一看,这一目标似乎很全面地概括了低年级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但仔细推敲,这一目标其实放到哪篇课文的第一课时都很适用。这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目标,实际空洞无力,缺乏指向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同样是这一课,另一位教师制订了以下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写6个生字,其中“孔、优、秀”3个生字随文教,“汉、尼、市”3个生字集中教。
3.在指导学生读正确、读通顺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采用“先缩一缩,后加一加”的方法初步感知孔繁森是谁,他做了什么事。
从这第一课时的两个教学目标我们不难发现,第二位教者不仅对文本研读透彻,自己经过了内化和吸收,而且考虑到了自己所要面对的学生的实际,关注到了教学的策略和方法。哪些字需要跟随语言环境来教学,哪些字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可以采用集中识字的方式教学,教者都有非常清醒的认识。而对于如何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梗概,教者也早已胸有成竹,概括成了“先缩一缩,后加一加”这样简洁的文字。可以预见,在这样清晰、具体、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引领下,第一课时的教学一定会是灵活、扎实、有效的。
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应该是泾渭分明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常常有错位、越位的现象。在既定的教学目标下研制合宜的教学内容时,一定要务本、求实、有度,上出第一课时应该有的语文味。
1.务本:基本内容,夯实到位
“书不读通不开讲。”这句话告诉我们,第一课时首要的任务是让学生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教师一定要变着花样,让琅琅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努力做到让学生读得有层次,读得有趣味,读出新鲜的气息。特级教师于永正就非常重视第一课时的读,总是舍得花时间去指名读、齐读、范读,整堂课中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与指导处处可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唯有“读”才是让学生深入接触文本最有效的途径。
识字写字教学也是第一课时的基本内容。新课标更是把“识字写字”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新课标强调识字写字教学“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在实施建议中对写字教学进行了具体的阐述,指出“小学各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习”。所以,识字写字也是第一课时教学的基本内容,一定要抓实、抓细。
2.求实:个性内容,彰显突出
研制合宜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首先应充分关注文体特征。诗歌、散文还是小说,或是议论文、说明文……不同的文体具有不同的语言元素,有待教师去深入挖掘。其次,不同年段、不同水平的学生所能达到的阅读效果也不尽相同。这些因素决定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不可能千篇一律,一成不变,教师要做到因文而异,因人而异。
苏教版教材中的《公仪休拒收礼物》和《负荆请罪》的文体相同,同属剧本。《公仪休拒收礼物》一文出现在四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种文体。因此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了解独幕剧的特点,学会如何阅读剧本是教师应该重点教学的内容。而对于六年级上册的《负荆请罪》一文而言,因为有了铺垫,关于剧本特点,在第一课时中只需让学生稍稍了解一下独幕剧和多幕剧的区别即可。
3.有度:未尽内容,留有悬念
第一课时对某些教学内容的浅尝辄止,并不是不求甚解,而是为了给学生留下悬念,为第二课时的教学打开思考空间。这就好像水波,第一课时是“投石问路”,激起一朵涟漪,第二、第三课时则是“吹皱一池湖水”,这一朵涟漪会不断地扩大……
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后,我引导学生围绕“这是一头怎样的大黑骡子?彭德怀喜欢这头大黑骡子吗?”展开阅读。通过对“抚摸”“念叨”“悄悄地”等词语的品读,学生感悟到了彭德怀与这头大黑骡子同甘苦、共患难的真情。此时我出示彭德怀下命令时的话语“副官长,快开枪!你不向它们开枪,我就要向你开枪!”,并提问:“彭德怀为什么会发火?他为什么一定要命令杀死这头大黑骡子呢?我们下节课一起来交流。”这个带有矛盾冲突的问题,留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引发了学生细读的欲望,达到了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思无限的教学效果。
有了精准的目标定位,有了层次分明的教学内容的研制,并不意味着第一课时的教学就一定能绽放精彩。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教师应当创设最合理的教学环节,选择最优化的教学方法,运用最恰当的辅助设备,这样才能让课堂教学更高效。
如在初读《公仪休拒收礼物》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了解独幕剧的特点,学会阅读剧本,我与学生展开了如下对话:
师:同学们,你们看过戏剧吗?
生:在电视里看过。
生:我也看过,妈妈带我去电影院看了《木偶奇遇记》。
师:你们知道演好一场戏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吗?
生:化妆;服装;灯光;台词;演员……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对。其实将刚才大家说的话组织在一起,就是一场戏的剧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剧本。(板书:剧本,出示题目,齐读,之后听录音。)
师:录音机里的老师把这个故事读得惟妙惟肖,让我们打开课文一起欣赏。
(生欣赏朗读)
师:这位老师是怎么读剧本的呢?和书上的课文比较一下缺少了什么内容?
(生交流,师相机渗透剧本中方括号、圆括号等的作用。)
师:我们把刚才没有读到部分的内容叫做舞台说明,读的部分就是人物对话,也叫作台词。“幕起”即幕布拉开,“幕落”就是幕布闭合。谁能说说这个剧本和我们看过的戏有什么不同?
生:这个剧本比较短,它只有一幕。
师:说得好,我们把只有一幕的戏叫作独幕剧。一幕以上的戏叫作多幕剧。
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我摒弃了枯燥的讲解,在对话中使学生既明白了剧本该怎么读,也明白了剧本中其他文字和符号的意义,在听听、比比、说说中突破了教学难点。
教师只有把握好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特点,以生为本,立足目标,合理研制教学内容,优化具体教学环节,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