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德军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50-0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总之,随着小学数学的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学情境的创设变得越来越重要,使用也越来越普遍。
一、创设故事情境
因为我们在这个阶段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所以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加强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对于孩子们来说,故事一般是具有趣味性与吸引性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故事情境,有利于学生很快融入课堂氛围,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松鼠妈妈买了三个苹果,松鼠宝宝吃了两个之后还剩下几个?”小学生在做这道题目的时候会很轻松地得到还剩一个苹果的结论。将故事植入数学教学中,将枯燥的学习内容形象化、生动化,打造拟人化的学习氛围,使得孩子们从心里亲近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的解决往往从问题的发现开始,创设问题情境,让孩子们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解决问题,这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来说是有极大的帮助。不仅如此,也有利于促使孩子成为问题的发现者、研究者与探索者。引导孩子自主发现问题,鼓励孩子自主解决问题,提高孩子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创建高效数学课堂。
三、创设富有实践的情境
我们一般认为学生有没有掌握知识,不仅仅是看学生卷面上的分数,更重要的是看学生是否能将所学的知识很好应用到生活中去。创设具有实践的情境,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鼓励学生将书本上学到的内容转化为教学活动,通过学生实际的操作,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这样不仅从让孩子从心理上意识到了学习知识的重要性,而且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也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培养了学生从小开始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解决周边的问题,真正做到学为我所用。
四、创设“悬念型”教学情境
“教学悬念”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求知欲强,好奇心切等特点,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新颖的疑问,引起学生的探索。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上课伊始老师就开门见山:“能被3整除的数这里面有个秘密,老师已经掌握了,不信你们可以随便说一些数来考考,老师立即就能说出它能不能被3整除,不信你们还可以用手中的计算器来验证。”学生们个个争先恐后向老师发问,故意出一些比较大的数,老师却依旧不假思索地对答如流,学生们惊叹之余,很自然地产生了这样的疑问:“究竟这些数有什么特征呢?老师又有什么绝招呢?”在这样的悬念带领下,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渴求。
五、要选择恰当的教学媒体
新课程提倡使用現代化手段辅助教学,适当采用多媒体课件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难度较大的或运动、变化的数学知识。但有些教师把多媒体课件当作课堂教学成功的法宝,片面地认为只有使用计算机教学的课才是好课,如果不用则水平低下、品位不够。更有甚者,一味追求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全程性,用课件代替课本、代替板书,因此闹出许多教学尴尬。例如,教学《认识乘法》时,教师用课件播放一段精彩的动画———“动物园的一角”。然后,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经过观察后踊跃发言,“飞翔的小鸟、漂浮的白云、流动的河水、游泳的小鱼、过桥的小兔、吃米的小鸡……”说得不亦乐乎。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说出了本课所需的信息:“鸡是2只2只站在一起,兔是3只3只站在一起”。课堂开始部分出现的飞翔的小鸟、游动的小鱼等与本课主题毫不相干,只因能吸引眼球便通通呈现,但实际上却冲淡了主题,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学校学习所能传授的知识是十分有限的,只是学生步入社会生活的必备基础,学生在未来的社会生活和工作当中所需要的知识多数不是学生在学校所能够得到的,需要学生在步入社会当中进行自我培养和学习。因此教育的真谛是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自行学习能力,并激发学生对于知识的求知求实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