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云红
【摘要】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是让学生学会正确的阅读方法、阅读技巧,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习高等英语和在生活中灵活运用英语打好基础。传统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的阅读学习处于“死记硬背”的被动状态,阅读能力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文以培养初中英语阅读能力的重要性为切入点,全面分析实现初中英语阅读课课堂时间管理与优化。
【关键词】初中英语 阅读课堂时间 管理优化
一、初中英语阅读课课堂的时间管理
1.明确每堂英语阅读课的重点和教学目标。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想实现英语阅读课堂时间的充分利用,教师起着关键作用。教师要明确教学重点和目标,以此为依据进行备课和设计教学流程。
2.合理细化教学时间,活用教学方法,调动课堂氛围,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可以以每段的key words提问,设置信息沟,逐步深化,帮助学生掌握全文;也可以提一些比较有争议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既调动其提取语言材料有用信息的能力,又引发其英语阅读的兴趣,营造出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课堂教学氛围。
二、优化初中英语阅读课课堂的方法
1.教师在课堂上要正确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和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不仅是“Teach students English”,更重要的是“Teach students how to learn English”,下面简要介绍几种主要的阅读技巧和方法。
(1)阅读技巧:
①skimming,即扫读,以默读形式对文章每段的开头和key words进行阅读,对文章整体结构及主要内容有大致了解。
②scanning,为缩短阅读时间,掌握全段大意,对生词作出合理猜测,而进行删选性阅读,即跳读,有效提高学生自学新单词的能力。
③close-reading,即精读。在掌握全文结构与主题的基础上进行分化精读,加深对逐段逐句的消化理解,找出知识点,提出新问题、新观点,发散学生思维。精读的关键是合理控制阅读速度,在巩固知识点和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上,提高阅读速度才能满足应试要求。
(2)阅读方法:
①学会猜测生词词义。词汇量缺乏是初中英语阅读的最大障碍,而对初学英语的初中生来说,生词是不可避免的,帮助学生学会如何猜测生词词义,既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也是扩大学生词汇量的有效途径。猜测词义的方法有很多,最有效的是根据上下文、词根、语境等进行词义猜测。例如If you go without sleep, you might have problems with your memory or with your concentration. 假设此句中concentration 是生词,可以根据句中or前面的单词memory(记忆力),推知其含义(注意力)。
2.帮助学生养成整体阅读的好习惯。中国学生阅读英语时喜欢一字一句用手指“点读”,也喜欢逐段逐句翻译,遇到生词就查词典,遇到“长句”就畏难跳过,这些不好的阅读习惯会大大影响阅读语速。整体阅读是解决上述障碍的有效阅读方法。其具体方法是把所读的句子尽可能分成意义较完整的组群,从整体把握“长句”的含义。
如:It s clear that/ the less we sleep, the worse we perform /in everyday life.如果这样把句子分成三部分来分别加以理解,而不是逐词的停顿阅读,既可以大大提高阅读速度,也可以有效克服“长句”理解难题。
3.培養学生的英语思维。英语作为一门外语,除了在表达习惯上区别于我们的日常表达外,最重要的就是思维背景的差异。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运用情境教学方法,为学生进行英语读、说,创造环境背景,让学生逐步养成英语思维,在进行阅读时可以减少“翻译”环节,养成英语语感。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相互协作能力。提高阅读能力光有方法和技巧是不够的,还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在阅读时自主思考和团结协作的能力。英语是交流工具,是灵活多变的,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理解、消化、运用才是最终目的,留给学生自由发挥,自主思考的空间,才能真正提升阅读能力。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组织作用,引导学生之间相互提问、对话,优化课堂效率和质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初中英语教学的侧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口语能力。初中英语阅读是学生培养语感,积累英语材料、掌握英语结构、扩大英语词汇量的关键时期,教师要如何合理分配有限的英语课堂阅读时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为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和英语写作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打造英语阅读高效课堂,是教师组织备课资料,选取教学方法的关键衡量标准。
参考文献:
[1]张欣亮,童玲红.美国初中英语课程阅读标准译介及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3,13(12):55-61.
[2]钱欣.理解性阅读教学的纠偏策略——以初中英语学科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13,8(12):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