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观念,关注点滴

2017-03-31 07:09刘亚楠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36期
关键词:低年级自主学习语文

刘亚楠

【摘 要】 新课标中提出了,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成为自觉的求知者。未来学家认为“未来的文盲将不是那些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关键词】 低年级;语文;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6-0-01

课改语文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学习量大。如果按以往满堂灌的学习方式学习,结果是不尽人意的。我觉得该像新课标提出的要求一样,加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学习语文。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更要尽快建立他们初步的自学意识,为今后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如何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能力呢?下面我就根据自己的实践,对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提倡自主

师道尊严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老师一直是高高在上的,成了尊严的象征。心理学的规律告诉我们,学生只有在轻松、和谐的教育环境中,他们的思维才能活跃,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身心才能健康发展。首先,教师角色:由“传授型”向“研究型”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教师强调“齐步走”、“一刀切”。因为学生的个性是有差异的,所以教师要将原来的“齐步走”、“一刀切”变成引导、启发、指导学生自己去感悟、探究、创新。课程改革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使间接不完整、不正确也要进行鼓励。特别是学生提出质疑问题时,教师更要大加赞赏、鼓励并加以引导。其次,教学主体:由“教師为主”向“学生为本”转变。要克服你教我学、你讲我听、你说我跟、你喂我吞、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局面;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由“关心尖子生”向“关心全体学生”转变。再次,教学方式:由“传授型”向“师生互动型”转变。要将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我讲你听,耳口相传的教学过程变成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开展师生纵横多边活动,真正形成师生平等、情感和谐,新型师生关系,改变教师积极,学生被动,师道尊严,唯师是从的师生关系。

二、教师必须加强指导,培养自主

学生学习生涯是有限的,而需要学习的东西是无限的,因此学生必须学会学习方法,才能立足于瞬息万变的社会。

(一)指导学生预习,培养自学能力。

小学教育改革的过程是复杂的,改革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其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从“学会”变成“会学”。

学习方法有多种多样,课前预习是其中一种。目前预习已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所重视,然而对预习的作用,在认识上还是很不同的。许多人认为预习只是为了让学生通晓学习内容,减少新授课文字障碍。其实,预习的主要目的不在于使学生读顺一篇课文,掌握几个生字,而是在于提高学生独立预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

1、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认识的欲望,实质上就是没有智慧。”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使之形成习惯,只有在学生自身有着明确的认识和强烈的求知欲时,才能达到。否则只能流于形式,事倍功半。

在刚开始预习之前,老师首先要帮助学生解放思想,扔掉依赖老师的拐杖,让学生明确:书本是不出声的老师,是更准确更好的老师,而站在你们面前的老师只不过是书本老师的助手,老师不能陪伴你终生,可书本老师却能陪伴你终生。使学生对预习有着初步的认识,从而产生预习的积极性,对预习每一阶段学生取得的点滴成果,教师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逐步扩大发扬。

2、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而预习是学生自主求知,主动探索的学习过程。学生预习的意义不仅在于能使一节课的任务顺利完成,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使学生逐渐提高自学能力,养成自学习惯。

强调自主,并不否定教师的“导”。“教学生学”,“授以学习之法”,学生的自主精神才能持久,自学效率才会不断提高。预习是多种多样的,没有统一模式,但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没有独立预习的经验,这就需要教师的“导”,“教学生学”,这样对他们养成预习习惯是大有益处的。因此,我先向学生介绍低年级预习的一些方法,如“语文预习五步法”……再提出预习的要求,然后与学生一起结合实际,共同制定本班语文预习的方法——“六字法”,即“读、标、划、查、写、记”。只知道“八字法”的八个字是什么还不够,重要的是弄清每个字代表什么,即做哪些事。接着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讨论每个字应该做那些事。最后让学生将“六字法”要做的事抄在语文书的前面。(年级不同,课文不同,所做的事也不同。)实践让我体会到:有了预习方法,明白了做什么,这仅仅是指导学生预习的第一步,最关键的是怎么做,能否运用预习方法,养成预习习惯。而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要持之以恒。因此,每个学期初我都上两节预习指导课,指导预习方法。平时结合课文教学进行逐项指导,对差生进行辅导,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课堂教学与预习挂钩,从检查预习入手,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3、严格检查。叶圣陶老先生提出:“预习原很通行,但要收到实效,方法必须切实,考察必须认真。”在教学过程中,只一味地让学生预习,却不能及时检查、评定预习效果,这样的预习未免形式主义,没有起到实质作用。可能有的学生仅仅为了应付差事,完成作业,只是草草划上几笔,而这样自然不会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每预习一课之后,都要进行严格的预习检查。教师认真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可以帮助学生养成预习习惯,有利于预习能力的形成。从而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自学能力。

预习是为培养自学能力服务的,但不完全等于自学能力。契克夫说“方法是才能的一半。”只有学生能善于运用预习方法,养成预习习惯,由不自觉到自觉,由“要我预习”变为“我要预习”,自学能力就会培养起来。

(二)指导学生质疑,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学习是从“发问”开始的,没有自己的问题,就永远没有创造。在课堂中,只有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的“容器”,变为主动获取的“探索者”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探索心理,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和学会学习的良好素质。但是,目前不少学生提不出问题,不懂得如何提出问题,往往为问而问或者提一些可笑的问题。怎么使学生问之有法,疑之有新意呢?这要靠教师引导和启发。

1、启发生疑。“学则需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思维从问题开始,提不出问题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全懂了,二是欠深入。深入不下去,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要使学生不断有疑,就需要设疑、激疑,从教材实际出发,选取恰当的教學“切入点”借助语言文字激发学生在好奇、疑惑、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多思深思,既帮助他们深入理解教材,又使他们懂得如何提出问题。

2、学会提问。首先让学生了解质疑的范围,如:生字新词,句子的含义等。明确在难点处求疑、困惑处求疑、关键处求疑、易错处求疑。其次让学生知道如何问。如,我在指导学生质疑时出示了这样一些句子,(1)你见过“摇篮”吗?“摇篮”是用来干什么的?小水珠为什么把荷叶当成自己的摇篮?(2)作者从哪几方面介绍黄山奇石的?(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有一颗善良的心?让学生观察发现题目中像“什么,为什么,哪几方面,哪些”等特征性词,不同类型问题用不同的特征性词。

3、善于提问。如在教学《称赞》一课,我提问: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思考了一会后提出疑问:(1)谁称赞谁?(2)什么叫称赞?(3)为什么要称赞?我把学生提的问题一一写在黑板上,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哪个问题问得好,为什么?学生通过比较得出:第(1)个问题课文里已经直接给出了答案,只要仔细读课文就行。第(2)个问题提得好,因为解决了这个问题才知道如何称赞他人。第(3)个问题问得有价值,解答了这个问题有助于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实践证明,对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的指导,犹如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学生不会禁锢在老师的一问一答中,他们的思维明显比以前活跃了,反应能力也大大提高了。

三、小结

总之,要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关键还在教师。教师首先要确实转变观念,以学生为本;其次要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维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持学生学习的热情,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上下功夫。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学生定能学会怎样学习,也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M].人民出版社.2012年

2.魏书生主编.《魏书生谈语文教学》[M].河海大学出版社出版.2005年

3.叶圣陶主编.《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猜你喜欢
低年级自主学习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