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朝阳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6-00-0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实行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以及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创设数学课堂教学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调动课堂气氛是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基础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有创造性的区域,依靠抽象思维与双手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激起这些区域积极活动起来。”数学知识只有学生亲身的主动参与、动手实践、自主探究,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自主探究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的、自由的、开放的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性地获得有关的数学知识。如在“利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说:“我家里有10000元钱暂时不用,可是现金放在家里不安全,请同学们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学生回答的办法很多,这时再趁机引导学生:“选择储蓄比较安全。在储蓄之前,我还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哪位同学能够介绍一下吗?”学生们竞相发言。在充分感知了“储蓄”的益处之后,学生们又主动介绍了“储蓄的相关事项”,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生活与数学休戚相关。
积极倡导民主管理氛围,逐渐形成合作规则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开放性很强的课程,学生需要通过自主探究、实践操作、小组合作等多种开放性学习方式开展活动,因此,作为指导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团队活动时,不仅要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民主管理氛围,而且要引导学生逐渐形成合作活动的规则,这样,更有利于合作团队的成员有序有效地开展活动。
有效组织小组活动开展,正确引导同伴互助
要提升小组活动的效果,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小组活动的有效指导及组织要点包括明确的讨论主题、讨论真问题、小组成员参与讨论、小组活动分工明确(组织管理的、负责记录的、参与讨论的)、交流时间合理分配、讨论次数有效调控、教师巡视以及对游离现象及时干预等。在合作活动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相互帮助、倡导同伴共同进步。
合理保障小组活动时间,有效组织小组活动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特别是以小课题形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小组的很多活动任务常常由小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合作完成,例如:信息的收集、活动的开展。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保证学生小组的交流时间,使学生能通过课堂交流活动,相互了解同伴的任务完成情况,了解小组研究的基本进程,了解同伴在研究中的经历,并针对整体情况,部署下一阶段的任务。同时,教师也需要通过学生小组交流活动,了解班级研究的基本状况,并针对总体研究进程及发现的问题,适时部署相应的指导教学,帮助学生有效完成研究任务。因此,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确保学生的小组活动时间,使学生有自主处理事务的空间。
二、创设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数学教学生活化关键
新课程标准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当学习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经验越接近时,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也就越高。因此,数学学习必须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数学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和应用,学生们就会发现原来熟视无睹的事物竟包含着这么丰富的数学知识。例如我把学生春游中的情境拿到教学中来,“同学们去春游,争着要去划船,公园里有7条小船,每船乘6个人,结果还有18个人在岸上等候。”在课上,我让学生根据情境自己编题,自己列式解题。再如:我在教学“元、角、分”后,设计了在班中开展模拟购物的活动:分组实践,一名学生做收银员,组内学生做顾客,手持不同面值的代币券,自由购物,在购物的过程中,学生需运用元、角、分的进率进行换算、找钱、预算等多项计算。在汇报时让学生说说在购物过程中需用到哪些知识,你碰到了哪些问题,是怎么解决的?让学生实际应用所学到的元、角、分知识。这样,不但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变成了来自生活的、生动的数学问题,还促使学生能够主动投入、积极探究。
正如陶行知老先生所提的:“生活即教育”,學生的生活才是学生的教育,数学课堂不应仅仅是学习的地方,更应是学生“生活”的乐园。让生活走进小学数学课堂,适应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个性发展的需要,让所有的小学生都能在数学课堂中接触生活、感悟生活,学习生活中必需的数学,才能更好地实践课改精神,推进课程改革,促进素质教育。
三、深入了解农村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中学生的差异,并尊重差异、承认差异
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共同特点及个性差异,开展教学活动时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兼顾差异,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努力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各自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选择不同层次的数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体验,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如:《梯形面积计算》教学时,我安排两个层次的活动。第一层次:让每个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已学过的简单图形。当他们发现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后,我引导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各部分间的关系,试着自己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第二层次:进一步提出用一个梯形推导面积公式的设想,让学生在小组内尝试、讨论,于是,有的通过折纸,有的通过割补,分别从不同角度验证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全体学生掌握了梯形面积公式推导的一般方法,即使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用一种方法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又使每个人的智力潜能得到开发,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要,每一个学生在参与学习过程中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使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富有个性的过程,富有张扬的一面。
总之,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他们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