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嫦丽+罗海兵+徐明锋+张秀娟
【摘 要】生理科学实验课程是配合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三门理论课程的重要实验操作课。为了更好地发挥该门课程的作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我校从师资、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对生理科学实验进行了课程改革。
【关键词】生理科学实验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43-01
生理科学实验是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三门课程的有机融合,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强的课程。我校于2003年开设此门课程,开设的时间是第5学期,在学生完成生理学、病理生理学两门课程的学习后,与药理学同期开设。正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校于2013年的课程改革时提出将生理科学实验课程的上课时间拆分,与各门理论课同期进行。
拆分后,将生理科学实验分别安排与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三门理论课程同步进行,课时分别为30、25、30,总学时数从原来的75学时增加到85学时。该改革从2013级学生开始实施。到去年秋季学期末,已有一届学生历时三个学期,完成了新改革的生理科学实验课程。本文将就此次课程改革前后进行比较,初步探讨各自的优缺点,希望能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讨论,为生理科学实验课程的发展提供一点帮助。
生理科学实验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了给医学生提供一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大胆实践、积极思考发挥自身创造思维的课程。课程通过实验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动手能力,锻炼科学的研究思维和研究能力。改革前的生理科学实验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阶段(15学时)。学习动物实验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学习基础医学实验相关的器械、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学习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第二阶段:教学实验学习阶段(55学时)。通过进行经典的、综合性的教学实验,进一步强化实验操作技术,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問题的能力。
第三阶段:科研性实验学习阶段(5学时)。该阶段由学生以组为单位,自选实验课题,查阅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撰写实验论文。最后进行答辩,激发学生开拓、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与综合素质。
最后,根据学生笔试的成绩(50%)、操作考核的成绩(30%)、探索性实验的成绩(10%)和实验报告成绩(10%)来综合评定学生本门课程的总成绩。
改革后,生理科学实验分别与生理学(30学时,含5学时实验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病理生理学(25学时)、药理学(30学时,含5学时综合操作技能训练)的理论课同步进行,实验内容由各门课程自行选定。考核取消笔试,只进行操作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60%,分别为生理20%,病理生理15%,药理学15%)和操作考核(40%)两项来综合评定。
首先,从课时数来看,改革后的总课时数从75学时增加到85学时。学时数增加,实验数也增加,从改革前的12个综合性实验增加到14个实验。从学时数和实验个数来看,学生的动手操作机会增加,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际上,一门课程分为三个学期开展,虽然实验次数增加了,但实验内容也有了很大的改动,各门课程设置的实验都只能根据理论课的内容进行设定。再加上我校各个教研室的人员缺乏、实验条件设备不足等原因,实验内容与改革前相比趋于简单化。学生虽然多做了两个实验,但课程时间跨度大,难以进行系统连续的操作训练,学生在最后的操作考核中并未能有令人满意的表现。因此,如何在增加学时数的同时也增强学生的操作技能值得更进一步的探讨。
其次,从实验设置来看,改革前学生除药理学同步进行外,其余两门理论课程都已修完,因此在设置实验内容时不用过多考虑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否理解实验的内容。因此实验内容的设计更为灵活,可把实验内容设计得更具有综合性。该门实验课程的设置之本是在于设置更多的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技能和综合素质。但从实际的实验设置来看,实验内容设置无法做到完全的有机融合,主要还是依据各门理论课来设置,综合性不够。改革前一些以生理、病生等为主的实验,学生因忘记理论知识,难以很好地理解实验的原理,更难达到实验的目的。从师资来看,综合在一起上课,三个教研室的教师要完成所有实验的讲授指导,在讲授不是本门学科的实验时,可能会出现讲解的深浅度掌握不够的问题。改革后与理论课程同步,从教师讲授出发,能更好地结合理论知识把握每个实验的目的要求,使得学生在实验过程能运用理论知识充分理解实验内容,既巩固了理论知识也有助于实验的开展。从实验内容设置来看,只能根据理论课的进展来设置,使得实验内容更趋于简单化,多数都是验证理论知识的实验内容。改革后,取消了创新性实验设计这部分内容。虽然改革前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有百分百的热情去对待实验设计,但仍有一部分同学珍惜此次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会,认真查阅文献资料,进行实验设计。其中不乏有新颖的设计,却往往因为我们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条件等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验需求。实验室配备不足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从实验内容设置来看,将生理科学实验分到各门课程同步进行,不利于发挥此门课程的综合性强的优势。但从与理论结合来看,改革后更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验的理解。
再次,从学生对课程的态度来看。改革前,生理科学实验开设在第5学期,期末要进行理论考试和操作考核,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一定的压力,有压力才有动力。适当的压力是推动学生认真对待该门课程的原因之一。改革后,虽仍需进行操作考核,但考核成绩占总评成绩的比例降低,且课程历时三个学期之久,很多学生会认为考试还离得很远,压迫感不强,导致学生对待前两个学期的课程态度不够端正。而到了第5学期面临着要操作考核时,才发现之前学得不够认真,很多操作都未能熟练正确掌握。部分认真的同学也可能会因为时间跨度太大,一些操作未能完全熟练又已生疏。要熟练掌握操作技能,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反复的练习和强化。而改革后课程跨度长达3个学期,虽然总学时数增加了10学时,但平均到每个学期的操作时间并不多,这种间断的短期训练是否有利于学生对操作技能的训练和熟练掌握还需要进一步的观察。
综上几点,比较我校改革前后的生理科学实验,各有利弊。我们要在改革中寻找更好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本门课程的优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各项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朱建平. 生理科学实验教程[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陈克敏,王竹立,林明栋等. 创建一门跨学科多层次生理科学实验课的探索[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0, 17(4):14-17.
[3]张玉芹,马季骅,聂辉等. 生理科学实验教学现状分析与改革实践[J]. 医学教育,2004, 1:45-46.
[4]尤婷婷,尤思懿,邹丽宜等. 药学专业药理学实验课程重建与探索[J]. 基础医学教育,2015,17(1): 54-57.
作者简介:
吴嫦丽,女,广东廉江,广东医科大学,讲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