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建宏
摘 要 随着MOOC的推广应用和反思,后MOOC时期产生了很多新的在线学习模式。本文结合现有学者的相关研究,简要介绍了后MOOC时期在线学习的内涵,分析了后MOOC时期的典型在线学习模式,结合高校教学改革需求,探讨了后MOOC时期高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思路,以形成高校专业教学的特色化,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后MOOC 高校课程教学模式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12.063
Abstract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MOOC and reflection, the post MOOC era has created a lot of new online learning mode. The existing related research scholars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connotation of online learning after MOOC period, analyzed the typical online learning model after MOOC period,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 of teaching refor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iscusses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 the teaching mode of thinking of the post MOOC period, with the formation of university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and constant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Keywords post MOOC; college course teaching mode; reform
1 后MOOC时期在線学习的内涵
近年来,作为在线教育形态之一慕课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迅猛发展,让人们看到了新兴信息技术对高等教育的深远影响。MOOCs使得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正在经历着一场全球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历史性变革,①MOOCs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教育模式,反映了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教育价值取向,加快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际化的进程。
美国著名的Udacity、Coursera、edX网站成为了引领MOOC建设的三大主流平台。2013年10月我国清华大学MOOC平台推出中文大规模在线教育平台。②2014年5月,深圳成立了地方高校MOOC联盟——由56所地方高校加入的UOOC(优课)联盟,至2016年7月,全国已有95所高校加入了UOOC联盟,UOOC联盟将整合校际优质教学资源,形成优质课程共享机制。③利用MOOC学习,具有在人数上大规模、时间上无限制、学习空间上无要求、学生可以自主掌控学习进程等特点。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是高校教学相长、灵感激发的必要条件,因而MOOC本身特点十分契合高校课程教学的需要。
2013 年7月30日,美国EDUCAUSE学习行动计划负责人Malcolm Brown④在EDUCAUSE网站发表了一篇博文:“Moving Into the Post-MOOC Era”,认为以下几种迹象表明“后MOOC”时期已经来临:第一,教学法的新变革,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由原来的自主学习转化为混合学习、翻转课堂和协作学习等方式;第二,MOOC课程平台的服务出现新变化,美国三大主流MOOC平台Udacity、Coursera、edX由功能简单逐步向功能全面转变;第三,MOOC 课程的学分认证与学分互认逐步发生变化,部分院校例如Coursera 已经开始考虑授予课程学分,并进行学分互认工作。Malcolm Brown 认为上述现象表明 MOOC 的发展已进入了后MOOC时期,从他的观点可以看出,后MOOC时期的在线学习具有以下特点:(1)在线学习形态日益呈现多元化;(2)在线学习服务提供的功能更加完善;(3)在线学习与高校学习者的需求更加贴近。因此,在后MOOC时期,随着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在线学习与高校课程教学深度融合,对高等学校创造新型教学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2 后MOOC时期在线学习模式分析
随着MOOC的应用发展和思考,SPOC、DLMOOC、MOOR、Meta-MOOC等一些在线学习新样式在后MOOC时期出现,祝智庭教授等学者对这些新样式的内涵进行了分析,⑤认为后MOOC时期新学习样式的产生主要有两种动力:(1)受MOOC启发派生出的新种类;(2)针对MOOCs存在的某些不足尝试创建新模式。⑥本文结合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需求,对两种典型的在线学习模式进行分析。
2.1 SPOC
SPOC(Small,Private Online Courses,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也称“私播课”,表示小型、 私有的、在线课程。 它是哈佛大学继MOOC后提出的新概念,称之为“后MOOC”。 ⑦SPOC的学习强调小规模、私有化,也是免费的,但不像MOOC有成千上万人,并对学习者的学习时间、学习强度、教学参与及学习基础等进行限制,因而,学习活动将更为灵活高效,教学测试更为严谨,从而也会提高课程证书的可信度。⑧在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校级SPOC实验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013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在其SPOC平台——智学苑推出了一批课程,以教材为原点、知识点体系为支撑,具备学习支持等特色,在清华大学等几十所高校运行获得高度评价。浙江大学构建了基于“教学环境——教学响应”视角的CH-SPOC模式,它是基于协作、混合理念的SPOC,并结合近年已开展的教学探索,描述了同时异地的协作教学模式、CH-SPOC典型模式、沉浸学习等模式的实践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⑨
目前SPOC受教育界和学术界看好,被认为是一种典型的在线学习新形态,因为它弥补了MOOC 的不足,创建了一种能够融合传统课堂教学的优点的混合学习环境,充分体现了后MOOC时期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趋势。从课程特征来看,MOOC的复杂自组织机制使其具备后现代课程的特征。⑩SPOC实质上是对MOOC工作理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技术实现等进行适当改造,并与传统课堂教学真实结合,从而使MOOC资源能够满足不同学习者。豘
从现有的文献及实践案例可以看出,将SPOC这一模式应用于高校教学,对弥补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具有积极作用,它将知识的学习前移到了课堂外学习,课前学生借助在线网络资源自主学习相关知识,而课堂内则变为问题解决和知识内化的场所,这对促进高校课程教学形式创新具有积极意义。 SPOC有针对性地对特定学习对象开展教学,可以更好地整合MOOC和高校教学双方的优势,比较适合专业性或实践性较强以及对综合素质培养要求较高的专业核心课程等的教学。豙
2.2 MOOR
MOOR(Massive Open Online Research,大众开放在线研究)仍具有MOOC的“在线、免费、公开”的特点,它也是“后MOOC”时期的典型模式,它代表了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教育假设和教育理念。 MOOR可以根据课程教学需要合理确定线上和线下时间,教师可以提前发布研究主题或者课题,提供相关课程的背景及资料,教师可通过在线或线下和学生一起开展研讨,“在群体中萌生新的理解与共识”,通过群体智慧发现新的知识、提高综合能力,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同样,MOOR将知识的学习前移到了课堂外学习,借助MOOR提供的在线学习资源,学生可以对知识点进行全方位的理解,并激发学生在课外进行主动学习与研究,由此培养学生的洞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MOOR是将学习逐步过渡到研究的模式,较适合专业性较强、知识较前沿、注重研究实践能力培养的,选修人数规模适中的各类专业方向课程的教学。当然,MOOR不能完全代替高校的课堂,将其引入到高校教學中,对当前高校教学模式创新、培养“双创”人才具有借鉴意义。
3 后MOOC时期高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思考
3.1 整合SPOC+MOOR,构建有专业特色的混合教学模式
SPOC和MOOR都具有小规模的特点,完善了在线课程“学习”的功能,且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学习活动的设计、采取了混合、协作等多种教学方式的结合。SPOC和MOOR同时也都适合高校专业课程教学:SPOC较适合专业性或实践性较强以及对综合素质培养要求较高的专业核心课程等的教学,MOOR较适合专业性较强、知识较前沿、注重研究实践能力培养的专业方向课程的教学。
因此,可以根据专业方向,开发具有SPOC+MOOR特点的整体、连贯性的课程体系,构建有专业特色的混合教学模式。(1)课程体系的设计应按照一定的顺序和原则,围绕知识点循序展开,首先要求学生在课前自学相应 SPOC 中的课程教学内容,围绕SPOC中的教学内容进行思考,然后结合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返回到线下课堂上时,进行讨论交流,并由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地解惑、辅导。由此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学习者”。(2)再以上为基础,根据高校专业方向,设立多个小型的MOOR课程,每个MOOR课程围绕某个知识点深入展开,以满足学生对不同专业方向的知识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同时培养学生的研究与创新能力。
由此,根据专业教学实际情况,集SPOC和MOOR各自的优势,整合SPOC+MOOR科学地开发专业课程,建立线上线下的创新混合教学体系,构建有专业特色的混合教学模式。另一方面,整合SPOC+MOOR的课程体系也能使教师不断思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将从以往的教学执行者转变为混合教学的实践者、研究者,从而使教师不断成长,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实现教学相长。
3.2 集成LMS,实现个性化混合教学
建立LMS(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s),提高学习反馈质量的分析能力,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
LMS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构建,并与SPOC+MOOR在线学习集成。通过LMS,细化学生的考核成绩,如:学生的平时作业、课堂参与程度、课后参与成果、阶段性考核等。把学生的在线学习过程和参与情况在LMS中进行记录。在期末时期,可以提供总结性评价,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另一方面,通过LMS,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得到自动的支持和反馈,从而使他们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尽早发现问题、并集中精力来学习或解决问题,提高学习质量。LMS中的适应性学习技术可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情况,在系统中预先设定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生分组等,而且,其在线下与教师讨论的问题也是因人而异,实现个性化分层教学;同时,LMS中的学习分析技术对高校师生教与学的过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自动反馈相关结果,并给出推荐建议,有利于教师和学生调整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并为高校管理者提供教学管理决策的依据。
3.3 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
将SPOC+MOOR引入到高校课程教学中来,则必须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及时更新课程的教学大纲,考虑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特点,提高课程知识点的连续性、先进性、实用性,并制定合理的计划。
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围绕知识点,制作文字、视频、图片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料作为线上学习资源,线下教学内容,应及时更新,结合社会发展的需求设置。对于研究型问题,教师可结合科研项目设定研究主题,设置一些现实情景来引导学生,甚至辅以新型信息技术如VR(虚拟现实)技术制作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探索的临场感、研究的兴趣。
整合SPOC+MOOR的混合教学模式,是伴随着MOOC学习资源与高校课程的整合而产生的,高校通过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科学地开展教学新模式,将使学生也享受到高质量的课程资源并且提高其综合能力。
4 结束语
MOOC 对于传统高等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随着MOOC的发展与完善,后MOOC时期的在线学习新形态,为实现在线学习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实现途径、为高校课程教学改革带来新的机遇,它将不断促使传统高校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改革教学模式,将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有效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后MOOC时期,我们要积极研究和探索,取其所长,避其所短,通过改革高校课程教学模式形成高校专业教学的特色化,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注释
①⑨ 李红美,陆国栋,张剑平.后MOOC时期高等学校教学新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6):58 - 67.
② 清华大学MOOC“学堂在线”正式上线[EB/OL].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147/201310/158205.html, 2013-10-11
③ 全国95所高校加盟“优课”联盟[EB/ OL]. http://news.ifeng.com/a/20160728/49676826_0.shtml, 2016-07-28
④ Malcolm Brown. Moving Into the Post-MOOC Era [EB/OL]. http://www.educause.edu/blogs/mbbrown/moving-post-mooc-era, 2015-02-18
⑤ 祝智庭,劉名卓.“后MOOC”时期的在线学习新样式[J].开放教育研究,2014(3):36-43.
⑥ 方兵,杨成,陈然.“后MOOC”时代高校博雅课程教学新模式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5(3):48-52.
⑦ Coughlan, S. (2013). Harvard plans to boldly go with 'Spocs' [EB/OL]. http://www.bbc.com/news/business-24166247, 2014-04-17.
⑧ Lue, R.(2013).From MOOCs to SPOCs [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2013(12):38-40.
⑩ 王永固,张庆.MOOC: 特征与学习机制[J].教育研究,2014(9):112-119.
[11] 徐葳,贾永政,阿曼多·福克斯.从MOOC到SPOC——基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清华大学MOOC实践的学术对话[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4):13-21.
[12] 张辉.关于MOOC热的理性思考[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6(2):136-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