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春华+赵红新
基金项目:辽东学院青年项目(编号:2016QN039);项目名称:艾丽丝·门罗和莫言乡土情怀对比研究。
摘 要:艾丽丝·门罗于20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得到广大关注。她的作品大多是对女性人物生活的真实写照,她能将普通女性的心理纠结和矛盾状态上升到高层次的精神境界。因此,本论文旨在通过描述门罗三个作品中女性人物在不同阶段对人生的感悟与理解,展现女性心理状态及其领悟瞬间,从而让有相似经历的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与作者和作品产生共鸣,同时也感受文字所带来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顿悟;女性人物;共鸣
作者简介:毛春华,赵红新(1979-),女,辽东学院讲师,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8-0-02
1、顿悟的定义
顿悟的英文epiphany源于宗教,意为神灵的突然显现。乔伊斯将“顿悟”移植到了文学领域,并定义:“所谓顿悟,指的是突如其来的精神感悟。无论是在一种粗俗的言辞举止中,还是在一种难以忘怀的思绪里,都可以引发顿悟。”(106)。“顿悟”非常适用于短篇小说的创作,因为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不必过多叙述,只需要在一定的情节中安排能引起顿悟的细节即可将瞬间化为永恒,展现人物的心灵升华。门罗短篇小说就能恰当地融入了乔伊斯的文学理念。无论是描述突如其来的疾病还是无疾而终的恋情亦或是人人必经的生死时刻,作者总是能带给读者以一次又一次的精神洗礼。
2、作品中她们的“顿悟”
2.1青春期的顿悟
在人物成长过程中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女孩子,由于生活中的不幸突然降临,她们就会产生自我觉醒,而这种自我觉醒常常以顿悟的形式出现。
《红裙子,1946年》中成长的顿悟故事是从普通少女的学校生活场景中提取的。小说一开始便讲述整个十一月母亲都在为“我”做红色天鹅裙子的事情,这期间“我”还想起了儿时我顺从地穿上了苏格兰花呢披肩时的情境,而那时我之所以顺从地穿那些衣服是因为我尚未了解这个世界的观点,显然,此时的“我”与儿时相比,已经不再听从母亲的意愿,不会为了迎合母亲而顺从地穿上这条红裙子的,因此,从我和母亲的关系看,我处于青春叛逆期,红裙子是我和母亲代沟的催化物。我想要的衣服是从比尔商店买的衣服。而母亲在我朋友面前却要求我必须试下衣服,因此正是因为红裙子让我与我的朋友格格不入;让我无法融入中学生活;让我认为在舞会上穿这么幼稚的裙子无法吸引男孩的注意力。总的来说,主人公“我”将这些种种的不安与忐忑都归咎于母亲做的红裙子。
当然面对避无可避的舞会,我的内心独白体现了对舞会的期待:“今天我需要一切可能的女性化仪式来保护自己。”(195)由此可见,主人公渴望从稚嫩的女童转变成成熟的少女。但在舞会上,完全无人邀请的窘境却让主人公自卑到最低点。“我自始至终都知道。只是我一直不那么肯定,我希望自己错了。”(199)于是冲进了洗手间的小隔间躲了起来。在这里,小说完成了对主人公成长顿悟的铺垫部分。
接下来,我终于经历了两个顿悟的瞬间。首先,在洗手间里,学校里另一位风云人物、高年级女生玛丽竟然主动与我搭讪,“让我感觉仿佛自己敏感的不快时期已然过去了”(202)我突然明白,我不再管舞会。而此时,第二个顿悟的瞬间也降临了。一个男孩子的出现,让我突然意识到“我的生活并不坏”(204),而当我看见等待的厨房和妈妈褪色的佩斯利花呢和服,我顿悟了那种“不可言说的、沉重的义务”(205),我应该“要快乐”(205)。
门罗恰到好处地描述了一位少女在青春期所经历的叛逆、顺从和顿悟,这与普通的女孩所经历的融为一体,也让读者在相似的经历和感受中与主人公产生共鸣。
2.2 爱情顿悟
门罗个人情感的变化,虽然没有在作品中有真实的写照,但她对女性情感的把握和刻画却十分细腻,所表达的主题也引人深思。《荨麻》描写了一个感情遭到挫折的中年妇女一天偶遇儿时玩伴或者是可以说是男友的故事。作者通过对主人公的心理发展进行细腻的描述,进而选择恰当的场景,使得小说主人公以此为契机对自身情感的瞬间领悟。
主人公在好朋友家碰到了迈克,在见到迈克那一刻,主人公的思绪飘回到童年——那段和迈克度过的时光。“当他喊我的名字时我会紧张万分,全身蹭的就像过电似的,一种狂热的忠诚感油然而生”(24),可见,我儿时对迈克就有一种小女生羞涩的爱恋。但迈克的离去,主人公体会到了失去的痛苦。长大后她经历了一段失败的婚姻,这使得她再次见到迈克时十分喜悦。因此,再次相遇时,主人公想接近迈克。她装作不小心碰到迈克,并觉得“如果他没有躲闪――出于礼貌,或没有在意――我想用手指碰一下他露出的脖子。”(54)。女主人不知道迈克是否对自己也有感觉,因此,在深夜躺在迈克睡过的床上,主人公开始胡思乱想起来。她幻想种种,同时又觉得“那的确是很不应该的事。”(56)。一方面主人公渴望将自己的情感吐露給迈克,另一方面又被传统观念束缚。这样复杂的心理变化使主人公的情感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
而作者暴风雨场景的选择又使主人公情感得到了升华。与迈克共同经历了这场在死亡边缘的暴风雨之后,迈克告诉我是他的失误导致了他儿子的丧命——这是一个他没有告诉任何人的秘密。迈克能告诉我这件事,是因为迈克把我看成自己足以信任的人,是心灵的伙伴。我突然一下子明白,我对迈克的感情远远不如他的妻子对他的不离不弃,同时我联想到荨麻,那刺痛人的植物。回忆已成为过去,如果放不下,只有自己受伤。最后,主人公感悟到 “爱不是有用的物件,但它在彼此心中都有一个位置;它像地下的一泓清泉,用责任封盖,永远清澈,永不枯竭(120)”。至此,女主人公顿悟出放手才是真爱的道理。
可见,门罗通过细致的心理描写,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缺乏关心的女性对爱的最终理解。同时,也通过暴风雨事件为主人公提供顿悟的契机,成功地唤起主人公情感的升华,也给无数女性以精神上的启发。
2.3 生死顿悟
生命的神秘是通过痛苦与丧失发生转变,这一主题使得小说《木星的卫星》成为一个统一体。故事中,当父亲在心理上已经为死亡做好准备,他漫不经心地想到过灵魂的存在和来世,却拒绝相信那种可能性。他平静地把房子、遗嘱告诉他的女儿。可以说,父亲正视了死亡,意识到死亡的不可避免性。而女儿在父亲手术的前一天,面对父亲生死未卜的压力,她却不断地努力要让自己分散注意力,她去参观了一家博物馆,还去看了天文馆的演示。她感觉自己无法将宇宙的浩瀚理解为大量教学资料,于是她着重关注太阳系的资料。太阳系是叙事者和她父亲最后一次谈话的焦点。他们重温一些木星的名字及他们的名字在神话中的由来。 这个讨论似乎脱离了尘世生活,却可以让他们彼此分享了共同的东西。
因此,与父亲的最后一次谈话成了女儿顿悟生死的瞬间,她能够与父亲一样直面疾病与死亡,进而重新评价自己作为女儿与父亲的关系,作为母亲与孩子的关系并能设身处地地去理解自己的父亲。
总之,在《木星的卫星》中与其说是女儿的顿悟还不如说是门罗的顿悟。门罗获得诸多奖项和荣誉,她对生死的顿悟以她自己的身体力行证明了她直面死亡的积极生死观。
3、结论
门罗创造性地运用了乔伊斯的“顿悟”理念,成功地展现了女性人物的不同阶段的万千思绪,更成功地刻画了她们在面临成长、爱情和死亡等所产生的瞬间顿悟。门罗连同她笔下的女性人物正是通过这样一次次的顿悟,共同拨开表象的外衣,认识到生活的真实和本质,同时也让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与作者和作品人物产生精神上的共鸣。
参考文献:
[1]艾丽丝·门罗. 逃离[M]. 李文俊,译. 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
[2]刘岩. 浅论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中平凡女性的人生境遇[J]. 四川师范大学,2015.
[3]齐丽娇,吴梦霞. 将爱封存,纤细而流长——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分析《荨麻》[J]. 文学评论,2013.
[4]屈荣英. 乔伊斯的“顿悟说”简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