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价值链视角下辽宁制造业产业升级研究

2017-03-31 12:43侯坤孙锋
商场现代化 2016年30期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产业升级

侯坤+孙锋

摘 要:辽宁制造业近年来遭遇了较严重的发展瓶颈,面临着来自国内国外双重的压力与挑战,处在产业升级与转型的关键时期。而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引入打破了产业发展的国别独立性和完整性,正在深刻影响着分工参与国的产业成长。为此,本文從全球价值链的视角出发,探讨与分析了辽宁制造的发展现状与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找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实现辽宁制造业产业升级的相关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辽宁制造业;产业升级

“中国制造2025”,为中国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绘制了蓝图,辽宁省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制造业大省面临的压力与挑战尤为沉重。辽宁省是我国知名的重工业基地,起步早,基础好,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和雄厚的产业基础,素有“东方鲁尔”的美称。自2003年中央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辽宁省制造业发展迅速,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极大的推动了辽宁经济建设的发展。然而,自2014年起,辽宁制造业遭遇发展瓶颈,产能过剩,核心技术短板,使得全省GDP连续2年增速下滑,在全国排名垫底。在当前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的情况下,辽宁制造业如何面向“中国制造2025”,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如何在国际产业转移与欧美国家回归制造业的浪潮中抓住发展机遇,抢占世界制造业的制高点?对此,国内外贸易经济领域的主流研究基本都认识到应该将全球价值链的概念与地方产业升级联系起来。当前的全球价值链分工打破了产业发展的国别独立性和完整性,正在深刻影响着分工参与国的产业成长。

一、全球价值链与产业结构升级

所谓全球价值链,是指“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企业网络,它涉及从原料采集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运储、成品的生产和销售,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全过程”。在全球价值链中关于产业升级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格雷菲(1994)在所做的东亚服装产业研究中,首次将价值链增值与产业的全球组织建立了联系。Humphrey和Schmitz(2002)提出,在价值链的视角下,产业转移可以促进产业升级;Gereffi(2014)指出,就全球价值链而言,由于2008年的全球经济衰退,基于供应链规模的萎缩被进行中的“合理化”加速。当最先进的工业化国家的消费下降,这是全球价值链的主要市场,由于经济衰退全球价值链的供应链规模大幅收缩。最近的研究在当前时期已经突出显著的新趋势如何组成全球价值链,从而改变国家的企业部门将面临的风险的性质。

综合国内外文献的研究成果,我们就两者关系的研究总结为:产业升级必然是在价值链的低端向附加值高的方向延伸,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随着产业的发展,产业升级必然会向高附加值的方向攀升。所以,只有深入理解全球价值链优化升级的相关知识,才能实现不断沿着价值链条的高附加值环节攀升,实现辽宁制造业的产业升级。而不论哪个层次的产业升级,都依赖于自主创新的事实。因此,把全球价值链理论引入到制造业产业升级的机制与路径研究之中,为研究我省制造业升级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在当前的国际贸易格局中,辽宁省的绝大多数制造企业是处于GVC(全球价值链)低端的。因此,利用GVC理论这种新的分析模式来研究如何嵌入GVC实现辽宁制造业产业升级,从而提高辽宁制造业融入全球经济的质量,力争迅速提升辽宁工业的地位,这是一个十分紧迫而重大的任务。

二、辽宁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现状与地位分析

1.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和雄厚的工业基础

制造业作为推进辽宁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支撑,无论从数量上还是发展规模上看,都具备很好的基础。2003年以来,辽宁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均维持在50%左右,且制造业对辽宁省的经济贡献度逐年增加,2014年制造业增加值占的比重达25%,实现产业增加值4591.67亿元。2016年上半年,辽宁制造业中高端制造业所占比重提高。全省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0.6%,所占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3.2个百分点,医药制造业比重提高1.1个百分点,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比重提高0.4个百分点,铁路、船舶、航天航空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比重提高0.4个百分点。据辽宁省统计局资料显示,自老工业基地振兴计划实施以来,辽宁制造企业已成功实现了核电站250吨环形起重机、30万吨级油轮、30万千瓦核主泵等重大装备项目的生产实验,累计生产制造2500吨新货运机车、140吨大型吊车50万伏超高压输变电设备。

2.传统产业比重大,产能过剩

辽宁省制造业中钢铁、有色、化工、建材、造纸、造船等这些传统制造业所占比重大,而产能利用率低的行业也主要集中这些产业中。据辽宁省2013年统计数据显示,辽宁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的产能利用率为73.5%左右,低于全国80%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国际公认的82%~83%合理区间。近年来,辽宁省许多新建企业并非是产品的转型升级,而是重复建设,进一步增加了产能过剩,加大转型升级难度。

3.处于全球产业链低端,产业附加值较低

辽宁制造业虽然体系全面,但利润水平低,在参与国际贸易与产业垂直分工时,仅能从事加工装配等低端价值增值环节,沦为跨国制造企业的生产基地。而从国内外的制造业发展经验来看,企业的中高端竞争优势主要源于自价值链多个环节的优势组合,这也正是辽宁产业发展最欠缺的和最核心的问题之一。以装备制造业的现状为例: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已拥有了一批具有世界级品牌地位的龙头企业,但由于相关配套的中小企业处于产业链中下游,规模小、装备差、技术弱,难以支撑产业向高端突破,造成了基础材料、配套零部件产业不发达,大量关键材料和基础部件需要外购或进口等现象。在此背景下,装备制造服务企业又发展滞后,难以嵌入生产制造企业的供应链,无法形成转变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升级的格局。

4.辽宁制造自主创新能力不高

目前辽宁省的制造业虽然实力雄厚,市场占有率较高,但产业大都是以低成本为基础聚集的,自主创新的能力与经济发达省份相比较为落后。由于并未掌握核心技術,目前辽宁绝大部分制造业仍依靠低成本、低价格来维持其竞争优势,在国际分工合作中只是担当着“世界工厂”的角色,大多从事的是以模仿生产为主的活动,并没有真正“嵌入”到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环节。

三、辽宁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对策

1.坚持发展高端制造业与提升传统产业相结合

多年来,辽宁在数控机床、输变电设备、矿山机械、大型船舶、铁路机车等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力。为此,应该立足我省装备制造业现有技术积累、制造能力和产业组织基础进行布局,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相对集中发展,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积极促进传统产业的智能化发展,实现产业价值链从低端向高端跃升。

2.坚持自主创新

以创新发展为驱动,整合创新资源,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突破制约发展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完善创新制度环境,进一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目前,辽宁制造业的一些先知先觉者已经开始一系列重大的改革和创新调整,比如,沈阳机床集团开发世界首款i5智能机床,实现智能互联,完成了向现代服务商的战略转型;华晨宝马公司更多地依赖机器人和电脑控制,走向智能制造;东北大学、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和沈阳新松公司共同合作组建了国内“985高校”首个机器人科学与工程学院,新松公司的机器人产品出口到13个国家和地区;这些创新实践与经验必将极大地带动全省制造业的转型与升级。

3.完善金融服务平台

辽宁制造企业目前面临着融资困难,融资服务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因此强化融资服务网络建设,对于破解科技创新资金难题至关重。首先政府应该对融资服务平台进行支持鼓励,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其次应提高银行的服务能力和效率,创新金融服务,丰富金融产品,为科技型小微企业提供小额贷款。

综上所述,制造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反应了一国或地区的竞争力,对辽宁这样一个工业大省来说,实现产业升级意义重大。全球价值链理论是既使用微观视角也融入宏观视角来全面审视全球化环境中产业状况的一种新兴理论,对辽宁制造业产业升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只有积极融入全球制造业的价值链,认清自身优势与劣势所在,坚持自主创新,才能在国际经济新格局中立于不败之地,抢占全球制造业的高地。

参考文献:

[1]张辉.全球价值链下地方产业集群--以浙江平湖光机电产业为例.产业经济研究,2004.

[2]Richard Pomfret. Expanding the division of labor:trade costs and supply chains in the global economy[D].Australian Economic History Review,2014, 54(3):1-2.

[3]胡国杰,刘晓伟,姜蹇,刘利超,冯娇.辽宁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研究.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5.Vol17.No.6.

[4]陈艳芳.辽宁省制造业竞争力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2.

[5]袁红林.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我国中小制造企业升级策略.国际贸易,2016.9.

[6]张青山,徐伟.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战略定位于对策.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09.04.

猜你喜欢
全球价值链产业升级
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业合作策略分析
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能力培育探究
江苏省OFDI产业升级效应浅析
我国生产性物流业促进装备制造业升级的策略分析
濉溪县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
区域性产业集群、价值链与体育用品之间关系的研究
关于福建自由贸易区发展理念和辐射带动海西产业升级模式的探究
小微企业全球价值链嵌入模式研究述评与展望
商贸流通业集聚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
河南农村外贸代工行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