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宁+余斌
摘 要 新兴媒体的传播媒介从纸张变为移动媒体,传播渠道更为便捷、内容更加丰富,作为传统媒体的科技期刊在与新兴媒体的同台竞争中,不断失去用户和市场,失去自己的传统地位,因此传统科技期刊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势在必行。科技期刊应以创新为核心,促进与新兴媒体的融合,主要包括在管理体制和组织结构创新,加强技术创新,坚持内容创新,传播体系创新几个主要方面的举措。
关键词 科技期刊;新兴媒体;融合;创新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24-0116-03
传统媒体建设新兴媒体→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互动发展→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发展的三个阶段。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指出,媒介融合是指各种媒体组织(包括印刷品、音频或视频制品和数字化制品)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
盟[1],亦即“各种媒介间的合作和联盟”。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要实现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这意味着,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媒体业必须进行转型升级,以互联网的思维创新发展,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传媒市场。但与此同时,传统媒体依然保持着部分新媒体无法取代的优势[2]。因此,为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继续经营好传统媒体,仍然是媒体行业的一项重要工作。
科技期刊应紧紧抓住这次机遇,积极进行创新升级,不断优化结构和资源内核,加强技术和传播方式的变革,拥抱媒体融合发展的蓝海。
1 科技期刊与新兴媒体融合的必要性
目前,在地铁上拿出手机看看新闻、午饭后聊聊微信、晚上睡觉前床上刷刷微博的“低头族”不断壮大。科技的革新引领的新媒体热度早已超过广播、电视、报纸和期刊为主的传统媒体。因此,传统媒体需要转型的呼声愈来愈高。
数字化的传播方式是引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这场变革的决定性因素。技术让传播媒介从纸张变为移动媒体,主要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为展现平台,新媒体传播渠道更为便捷、内容更加丰富,因此传统媒体在与新兴媒体的同台竞争中,不断失去用户和市场,失去自己的传统地位,也客观地迫使传统媒体必须做出改变,否则很容易被淘汰[3]。比如以前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有份叫《顽皮娃娃》的期刊,曾一度很受市场追捧,但后来没探索新出路,销量急剧下降,最后退出了市场。这个案例表明,整个传媒产业结构目前正在调整,除了信息功能,文化功能、资讯功能、服务功能等多种可能性将得到更好地开发,传统媒体的决策者必须抓住契机,融合发展。
技术上的推动是媒体融合首要原因,卫星技术、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广播电视、通信领域正全方位渗透,传统媒体虽在信息采集制作上有经验优势,而新媒体有先天技术优势,两者应互相取长补短,媒体终端功能才可实现强大[4]。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碰撞、博弈使彼此靠近,趋向融合,两者的融合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今后会逐步形成新的传播格局,这将是一場重大的时代变革,要求各媒体部门、各期刊解放思想,加强规划,跟上传媒市场的变化的脚步,不然只能接受优胜劣汰的生存
规则。
2 以创新为核心,促进媒体融合
“内容为王、网络为霸、终端为重、技术为先、资本为要、受众为主、人才为本”是新华社李从军社长指出的传媒发展的七个必要要素[5]。因此,包括科技期刊在内的传统媒体的新媒体之路也应该围绕这几个方面进行创新,从而促进和新媒体的融合,值得指出的是,科技期刊的创新是必经之路,但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要诸多方面同步进行。
2.1 管理体制和组织结构创新
新媒体不仅是一个新的传播平台,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可以点亮你新思维的平台。传统科技期刊的管理体制、组织结构、人才结构与新媒体发展的需求不适应,这些问题束缚了科技期刊的发展,只有同步改革管理体制、传播体系和组织结构,才能使科技期刊的新媒体融合能够顺畅而实质性地完成,而并非跟风式的应付了事。
媒体融合,机制先行。传统科技期刊与新媒体融合,要求解放思想,以互联网的思维和规则去做事业,对于快速多变的市场按商业规律去应对,改变管理流程复杂、应变迟缓的管理模式,做到决策和流程快速灵活有效[6];真正的市场化道路需要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引入优胜劣汰的激励机制是较好的管理手段。从历史的脚印来看,及时的变革可以避免消亡,即使转变管理机制不可避免导致阵痛和风险[7]。
新媒体建立在新型的传播平台上,需要调整人员组织结构,引进或培训新的技术人员、采编和营销人员等。构建和科技期刊自身匹配的新媒体应用平台,需要以上人员引进和消化新技术,并能够随着技术的更新进行及时调整,提供相关技术和内容支撑[8]。鉴于此,许多科技期刊编辑部内部纷纷成立了新媒体部,首先在组织结构上进行调整,这也是做好媒体融合的必备条件。
对于新媒体,传统科技期刊的反应相对滞后,而大众媒体却是采取了迅速跟进的策略,这也反映了两种媒体在办刊机制上的差异。由于新媒体融合带来的思维转换、技术变革可能会令部分科技期刊编辑无所适从,甚至产生抗拒心理。因此,如何在编辑部内部统一思想,进而学习如何快速应用各种新媒体平台成为诸多编辑部当前重要的议题[9],除此之外,科技期刊编辑更需要培养进行信息筛选、整合、转化的综合能力[10]。
2.2 加强技术创新
科学技术的进步,媒体行业也从“光与电”时代进入了“数与网”时代。传统媒体比新媒体虽然有一定优势,如报道内容的采集加工生产等;但其劣势更加凸显,比如对新技术的应用反应不够及时则是其最大的劣势[11],并且其生产内容受到传播渠道短板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严重。因此,谋求技术建设和内容建设的同时发展,并加快技术创新、加强新技术与传统信息内容的相结合,是传统媒体走向融合发展的必经之路。实际上,在信息网络技术更新换代周期日渐缩短的情况下,只要紧跟技术前沿变化做出适当的转型调整,传统媒体必定能打开全新的传播局面。
当前,科技期刊的办刊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而愈发丰富、先进,进一步推动了信息的快速高效传播。例如,与传统的出版形式相比较,在网络信息化基础上使用的存取技术具有更多的优势,如作者投稿更加便捷、出版快捷且费用少,且能刊载和传送传统媒体所不能承载的大量数据信息,对文献等相关信息的检索也更加方便等[12]。因此,在财力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我们要自觉学习掌握任何有利于提高编辑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技术,并将学习到的技术应用到办刊实践中,让办刊过程中的信息采集、处理、交流与传播等环节更加高效、便捷。
科技期刊只有积极主动去适应新形势和新变化,借助新技术的力量走出差异化发展的道路,才能在传播技术不断创新发展的环境下谋生存、求发展,吸引更多受众的关注、并进一步有效提升用户的体验度。当前,新技术的出现方兴未艾,信息技术更新换代的周期也进一步缩短,如在4G技术推广应用的同时,5G技术也即将研发面世,且随着可折叠显示器、可穿戴设备的推出,也给信息传播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新变革。综上所述,科技期刊必须紧跟最新科技发展,借助新技术新应用的力量,引领并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
2.3 坚持内容创新
一直以来,内容为王都是媒体行业不变的生存法则之一,但很多传统媒体对新媒体的理解仅停留在媒介的新媒体化层面,即只是将传统的内容进行简单包装,并丰富形式后通过新媒介进行传播,而核心内容并没有发生改变,依旧是换汤不换药。
传统媒体无论进行何种变革创新,都不能忘记内容才是决定自身能否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和关键所在,这个也被新华社李从军社长放在传媒发展的七个必要要素的首位,也凸显了“内容为王”的重要性。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在正确的方向和舆论导向的指引下,以内容为根本,打造内容优势,从而奠定发展优势。
随着各种微内容、微信息的跨平台高速流动,“微传播”成为新兴媒体传播的其中一个重要特点。因此,传统媒体要获得持续的生命力,就必须多在“微”字上下功夫,多编辑短小、鲜活、吸引力强的微信息,同时还要善于运用微博、微信等传播平台,形成即时采集、发稿的报道机制,抢占传播
先机[13]。
因此,科技期刊采编人员应树立精耕细作、简约精编的理念,注重对科研热点与时事新闻的选择和整合,为用户提供有吸引力或实用性较强的内容,甚至邀请专家或权威人士结合热点推出独家的言论。比如《中华医学杂志》在相关医学节日的节点(如全国爱牙日、全国爱眼日),推送与节日相应的主题文章(内容经过精心的编排制作)给用户,抢占微信用户。
相比传统媒体,新兴媒体的产品形态和传播形式要更加多样化,所以能够生产出新媒体产品是解决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的首要问题。
2.4 传播体系创新
传统科技期刊的传播途径较少,目前大多期刊除了传统的纸质版期刊邮局发行,就只有期刊数据库的电子版期刊发行[14]。存在发行途径受众少、时效差、传播不具主动性等缺点。因此,补充新的传播途径,提高传播的有效性,成为科技期刊提高影响力的关键[15]。
从当年的个人博客,到后来兴起的微博和微信,科技期刊必须紧紧把握新媒体的潮流,在新生事物产生的过程当中要学习和开拓新媒体的传播方式,首先要做到的是人有我有,紧跟潮流,接着要做到有了就用,用出特色和精彩。
進入“微传播”时代,科技期刊传播体系的创新也势在必行。《中华检验医学杂志》利用微信平台,采用“小杂志”给用户推送趣味性内容,比如有“读者来信”选编、“历史上的今天”等,提高用户阅读的积极性。一些专业内容还包括翻译Science、Nature等知名期刊与检验医学相关的最新摘要报道,获得了用户的欢迎。因此,期刊编辑应学习和剖析用户需求,在借助新媒体平台的各种功能增加用户的关注度和黏性。
3 结束语
创新,是推动一切事业发展的源动力。面对新媒体的挑战,科技期刊应该以开放的心态,以创新为动力,积极主动迎接挑战,而不是抱陈守旧,固守原有阵地杜绝改变,或只是在形式上注册域名、开通微博、申请公众号,而忽略了实质上的创新改革,最终导致错失机遇。
对科技期刊来说,实现融合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亟须解决。然而,面对裂变式发展的新媒体,如何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求生存、谋发展、提升影响力,在众多的媒体中脱颖而出,是所有科技期刊都必须直面的转型思考。也许,不积“创新”之跬步,无以至“融合”之千里。
参考文献
[1]奎因,费拉克.媒介融合[M].任锦鸾,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126-127.
[2]刘奇葆.加快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J].党建,2014(5):9-12.
[3]吉海涛,郭雨梅,郭晓亮,等.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发展新模式[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1):64-68.
[4]夏虹.“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媒介融合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2.
[5]王峰.对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之路的一些思考[J].中国传媒科技,2014(5):50-53.
[6]詹新惠.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博弈中融合[J].青年记者,2014(5):30-33.
[7]杨娟.中国媒介生产融合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8]郭雨梅,郭晓亮,吉海涛,等.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的创新之路[J].编辑学报,2014,26(6):521-525.
[9]冯缨,游苏宁.传统医学期刊与新媒体徽博共赢发展[J].编辑学报,2012,24(3):269-271.
[10]张卫民,丁滨,孟庆义.“微”时代,医学编辑工作的“微”转变[J].科技与出版,2013(7):108-110.
[11]孙喜佳,周晓颖.媒体融合时代科技期刊发展的思索[J].天津科技,2014,41(9):78-80.
[12]周白瑜,段春波,于普林.科技期刊在媒体融合时代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编辑之友,2013(4):35-37.
[13]宋启凡.全媒体出版实践在科技期刊领域的应用[J].出版参考,2015(3):41-42.
[14]何希.微信与传统媒体的合作共赢之路[J].数字化用户,2013(15):245-247.
[15]陈晓华.传统报纸使用微信新媒体的现状及问题研究[J].新闻传播,2013(1):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