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鹏++王丽虹++金燕
摘 要:济慈的颂诗的意象体现着丰富性、感性美和组合美的审美特征。浪漫主义思潮、先辈诗人、济慈丰富的想象力及对美的追求影响着这些特征的形成。
关键词:济慈;颂诗;意象;因素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6--02
约翰·济慈是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作颇丰,并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济慈的诗作中,其颂诗被认为是最重要和最成熟的部分。
济慈的颂诗拥有鲜明的主题、令人陶醉的抒情和优美的格律形式。除此之外,意象的娴熟使用也是济慈颂诗的重要特征。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是“创造最强烈印象的手段”。济慈颂诗的意象体现着丰富性、感性美和组合美的审美特征。
济慈颂诗意象的审美特征不是凭空而来的,一些因素影响着这些审美特征的形成。在这些影响因素中起主要作用的包括浪漫主义思潮、济慈对美的追求、济慈的想象及前辈伟大诗人的影响。
一、浪漫主义的影响
济慈生活在浪漫主义时期,不可避免地受到他的时代的影响。在济慈的诗歌中不难找到浪漫主义的特征。浪漫主义诗人极大地关注人类的精神和感情生活。自然,常常被拟人化,也在他们的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济慈颂诗意象很多是来自自然,如植物、动物、自然景色等。与其他浪漫主义诗人相比,济慈没有关于自然的哲学理论和态度,但是济慈用自然意象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自然画卷。同时,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济慈采用描述、象征、修辞等手法去描写精神和情感。或是将与精神和情感有关的抽象意象如忧郁、悲伤、欢乐等入诗。
偏爱古典也是浪漫主义的一个特征。和其他浪漫主义诗人一样,济慈痛恨所处时代的丑恶,偏爱对于他来说充满了神奇、美、和吸引力的过去。济慈使用了许多希腊,特别是古希腊神话的意象,包括神话人物、神话传说、神话故事、神话场景等。
对自然、古典的热爱,以及关注精神和情感是浪漫主义的特点,受时代的影响,济慈在颂诗中选择意象及使用意象的方法体现了这些特点。
二、前辈伟大诗人的影响
许多伟大前辈的作品滋养着济慈的诗歌创作,影响着其颂诗意象的审美特征。而在这些前辈作家中,对济慈影响最大的是埃德蒙德·斯宾塞、威廉姆·莎士比亚以及约翰·弥尔顿。
1.期宾塞的影响
斯宾塞的《仙后》激发了济慈的诗歌创作。济慈的挚友查尔斯·布朗曾经说过:尽管生来就是一个诗人,但是济慈直到18岁才意识到自己的这种天赋。是《仙后》唤醒了他的这种天赋。在济慈的颂诗中,斯宾塞影响着意象的选择和使用。如:根据著名的济慈研究家米利亚姆·阿洛特的研究,济慈在《赛姬颂》和《夜莺颂》中梦的意象的使用是受了斯宾塞的诗歌《爱神》的影响。在《心灵颂》中,济慈用来描述丘比特的隐喻意象“长翅膀的男孩”(the winged boy)来自斯宾塞的《仙后》,因为斯宾塞经常使用这个词组来修饰丘比特。
2.莎士比亚的影响
莎士比亞是济慈最尊崇的诗人。在《济慈与莎士比亚》一书中,莫瑞(John Middleton Murry)评论说:“莎士比亚影响的脉络是如此的接近济慈生命的中心以至于我们用些许耐心就能看到这些影响已经渗入到他灵魂的最深处”。莎士比亚不仅影响着济慈的诗歌理论、诗境及诗歌主题,而且在意象方面也影响着济慈的诗歌创作。如《忧郁颂》第三节,根据道格拉斯·布什(Douglas Bush)的研究,意象“被唯有咀嚼过欢乐之酸果味觉灵敏的人方才有缘看见的隐匿的忧郁”是效仿了莎士比亚的《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
在《忧郁颂》中,“在白云碑上悬挂”的意象来自莎士比亚的第31首十四行诗第十句。其次,济慈在颂诗中的意象丛和意象组合也受到了莎士比亚作品的影响。在《夜莺颂》第五节中,济慈使用了包括紫罗兰、麝香玫瑰、蔷薇等的意象丛及意象组合“夜的黑,芬芳和荒野”,这些同样出现在莎士比亚戏剧《仲夏夜之梦》第二幕第一场249至254行。
由此可见,莎士比亚的作品深深地影响着济慈,在颂诗的意象的选择、组合以及意象所创设的感性美方面给予其很大的启发和灵感,
3.弥尔顿的影响
伟大的新古典主义诗人约翰·弥尔顿对济慈的影响也很明显。济慈对弥尔顿的崇敬及对其作品的爱使他享受到了弥尔顿艺术之美,弥尔顿影响的印记在济慈颂诗中也是显而易见的。根据米利亚姆·阿洛特的研究,《心灵颂》第24、25及30至35行中出现的 “奥林匹斯山暗淡的神族”等意象是来自弥尔顿《圣诞颂》73至80行中的意象。约翰·莫瑞在《济慈研究》一书中曾说:“济慈‘Olympus faded hierarchy意象的使用是因为他想起了弥尔顿在《圣诞颂歌》中古希腊众神在耶稣诞生日消失的描述。”除此之外,弥尔顿《热情》中第50行的意象:“thence hurried on viewless wing” 和《科马斯》(Comus)第467至第469中的意象影响了《夜莺颂》的意象。可以看出,弥尔顿影响着济慈颂诗中意象的选择和运用。
济慈从前辈的诗园中吸收着养分,丰富着自己的创作,成为了一位拥有自己风格的伟大诗人。
三、济慈对美的追求
济慈毕生都在追寻美。尽管济慈没有写过一本书或是文章阐述美学思想,或是因为早逝而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写,但是他的诗和他的信为读者和批评家提供了理解其追求美及美学思想的机会。济慈的美学思想可以用他诗里及信里的三句话来概括:《恩德弥恩》的第一句“美的事物是永恒的欢乐”;《希腊古瓮颂》中的诗句“美既是真,真既是美”;1820年4月给布朗·范妮的信“我喜爱所有事物中美的法则”。济慈短暂的一生中遭受了太多的苦难,所以他希望追寻和描写所有的事物中的美和他感到的所有的美以逃离这些苦难。在颂诗中,济慈选择和组织了各种各样的蕴含着美的意象,蕴含物质美的自然意象,蕴含永恒美的艺术意象、蕴含精神美的神话意象,蕴含思想美的抽象意象等。诗人还使用和感官相关的意象描述感性美。这些意象在济慈的颂诗中体现着丰富性、组合美及感性美。
四、济慈的想象
布莱克认为诗是想象的再现,雪莱认为诗歌可以被定义为“想象的表述”济慈将想象的重要性提到了空前的高度。在1817年11月22日致本杰明·贝莱的信中,济慈强调了想象的力量和重要性:“凡是被想象捕捉的美一定是真”,“插上想象的翅膀,你升得是如此的高。”
济慈极大的想象力在其诗歌中建立了一个想象的世界,也使其颂诗意象形成独特的审美特征。凭借想象力,济慈选择丰富的意象描述、表达其对世界的理解。在《颂诗》中,诗人用想象到的意象描述了一个他从未得见的天堂场景;《夜莺颂》中,“话语”的意象与“钟声”相对比(71行);《怠惰颂》中,暗喻意象比喻“我的灵魂”(43行);《忧郁颂》中,意象“四月的寿衣”象征死亡(14行);《秋颂》中,秋天被拟人化,成为农夫、刈麦者、拾穗者。所有这些都来自济慈的想象。
颂诗是济慈诗作的核心,使其攀上了诗歌艺术的高峰。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前辈诗作的滋养、济慈丰富的想象力及对美的追求济慈的丰富的想象使其颂诗意象有了独特的审美特征。
参考文献:
[1]James W. Morrison, Advanced Placement and College Level Examinations in English (New York: Arco Publishing Company, Inc., 1958).
[2]刘炳善,《英国文学简史》,(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3]John Middleton Murry, Keats and Shakespeare[M].(London: Humphrey Mil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26).
[4][英] 约翰·济慈.济慈书信集[M].傅修延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
[5]Miriam Allott, ed., The Poems of John Keats, (London: Longman Group, 1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