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这个变革的时代里,现代商业银行已经呈现出银行业务网络化的发展趋势。伴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互联网银行业的信用风险凸显,出现了银行传统风险新特征和互联网银行新特征。究其原因是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所造成。众所周知,互联网银行对外开放程度高、风险危害程度高,所以我国十分迫切需要从建立信用法律体系、建立信用评级系统和提高数据安全等方面建立的信用体系,以保障互联网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银行 信用风险体系
一、引言
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正处于第三个阶段——互联网银行,银行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便携设备,利用其互相联通、开放融合的特点,展现全新的经营模式。但同时互联网银行各环节的信用风险都会暴露出来,加之互联网涉及面广、关联性强、风险呈几何级放大,一旦出现大规模信用风险,将可能撼动整个金融市场,因此,在互联网银行发展之初就建立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构建保障互联网银行安全的屏障显得十分重要。
二、文献综述
互联网银行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的具体表现,也是银行发展的全新阶段。但是在互联网银行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不难发现一些新的信用风险应运而生。朱丹、陈茜、王皓(2016)认为我国的互联网银行不论是从规模还是从技术上说,都是刚刚起步,整个信用体系还不完善,有技术层面的因素,也有制度层面的因素。王耀晨、王志文(2016)提出了互联网银行账户的安全等级受限,仅为弱实名电子账户,其安全等级有待于进一步。
虽然互联网银行已经成为未来我国银行业发展的新模式,但在監管工作中发现,与传统业务相比,互联网创新业务具备更特殊的风险特征,应对这些风险引起重视并尽快构建适合我国互联网银行的信用体系。纪敏、牛慕鸿、张翔(2015)认为有必要在充分保护个人隐私前提下,探索信贷机构利用信息技术程序化使用高质量征信数据的流程。针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分类和点,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方法,对于完善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防范和管理机制,发挥金融对经济发展的良性促进作用是十分必要的。(李欣、冯娟、李敏,2015)
三、互联网银行的信用风险形态分析
(一)银行业传统风险新特征
安全问题。网络安全问题是困扰互联网的一大难题,此前频频报道的网上支付账号被盗就是例子。互联网账户的安全性与银行账户的安全性是无法比拟的,互联网的资金流无法避免安全问题。交易对手的账户一旦出现风险,资金出现问题,将直接导致信用风险的暴露。
平台运营问题。互联网产生信息流需要基于一定的平台,如阿里巴巴平台、敦煌网平台等。平台作为信息流的载体,本身运营的稳定性也至关重要。一旦平台运营出现问题,就相当于交易对手的生存平台出现问题,将直接影响信用风险的暴露。
网络信用体制缺乏。互联网平台大量存在,给予了更多的选择,企业可以从一个平台转至另外一个平台继续经营。但互联网平台之间信息并不共享,平台之间并没有协同形成互联网行业规章制度。企业在一家平台出现不诚信行为或其他不利于风险评价的行为,不会影响其在另外一家平台的信誉,没有共享的黑名单制度将导致无法识别该问题产生的信用风险,因此互联网的网络信用体制尚待建立。
(二)互联网银行的全新风险特征
网络欺诈风险。互联网产品重创新,轻风控。互联网的时代鼓励创新,追求速度,为了便利快捷,有些金融产品没有经过严密的验证,只需简单的验证过程就能使用金融产品。还有持卡人安全意识淡薄。持卡人自身安全意识较为淡薄,也是造成网络欺诈损失的重要成因。通常,互联网支付时都需要提供持卡人的卡片信息、密码以及发送到手机的动态验证码才能够完成支付。不法分子要进行网络欺诈,也必须得到这些信息。因此很多不法分子会找各种理由来骗取持卡人的这些信息,比如网购退换货、机票退改签等为缘由骗取客户信息。此时,持卡人薄弱的安全意识成全了不法分子。美国征求、验证信用服务巨头益博睿(Experian)发布的《欺诈经济学:规避快速增长和创新中的风险》(2016)表明,中国是如今世界互联网风险最大的国家之一,网络犯罪导致的损失已经占GDP的比例为0.63%,这一数字仅仅次于美国的0.64%。因此,加强整个社会的安全用卡意识已成为当务之急。
信息泄露风险。大数据时代,银行累积了大量的客户数据。互联网银行的数据库等级极高,一般很难盗取。但一旦互联网银行的数据泄露出去,不法分子不需要再进行后续匹配或计算,可直接运用银行卡数据进行支付或消费,容易在短时间内造成大量的损失。更重要的是,如果互联网银行发生大规模信息泄露,客户会纷纷赶到银行网点提现、挂失等,从而给银行日常运营带来较大冲击。
四、互联网银行信用风险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互联网银行逐渐成为我国金融创新领域的重大突破。互联网银行的不断发展再给广大群众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同与往常的信用风险。究其原因,是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信息不对称的性质带来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两种问题。逆向选择不仅包括网络银行在判断客户风险水平时所处的不利地位,还包括客户在判别网络银行服务质量时的不利选择。道德风险主要是指网络客户对银行的信用风险。
(一)逆向选择
逆向选择是发生在互联网银行业务之前,通常表现为两方面。第一是因为银行难以在网上辨别客户的风险水平,因而处于不利的选择地位。网络银行的信息匮乏,致使导致其业务的选择和风险管理方向不一致。有某些信用存在高风险客户大力推销自己,夸大自己还款还债的能力使网络银行增加了高风险客户在其客户中的比重, 使银行信用的整体风险加大,降低了网络银行资产的低效率,无法达不到市场配置资源的帕累托最优。第二是银行客户很难充分了解每间银行所提供的服务质量因而也处于不利的选择地位。因为客户缺乏服务质量信息,所以他们只能接受低于某一价位的金融服务,这样不提供高质量服务的网络银行就被多数客户接受,而提供高质量服务的网络银行遭受到不被认可的处境而逐渐退出网上市场。
(二)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是发生在互联网银行业务之后。网络客户利用他们的隐蔽信息和行动而做出损害网络银行利益却对自己有利的决策,他们会比在传统银行的市场上更善于地利用在信息上优势形成对网络银行的道德风险行动。在网络银行交易中,客户对自身的还债水平十分了解,会隐瞒自己的风险水平向银行购买某些金融产品。存有高风险客户对获得该种金融产品的高机会就使得网络银行的风险增大。
五、互联网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分析
(一)建立健全信用法律体制
毋庸置疑,加强对互联网银行的监管体系建设是重要的一步。网络作为互联网银行的业务载体,一方面风险来自网络建设与运营方面,因此国家互联网安全中心,工信部可监管互联网建设与互联网运营业务,根据互联网银行开设的P2P金融、投资理财、金融信息等新兴业务,商务部、央行、证监部可对其进行监管,并且建立协调沟通机制,防止监管体系出现真空地带。对信用风险管理过程中的数据收集、征信、授信这三个主要过程进行法律健全。数据的收集要保护客户的隐私,并且保证数据有效、真实。征信机构的设立和业务开展也要符合法律的规定和要求,依照法律建立不同的信用等级,不断更新数据系统,使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评级处于连续性的状态。
(二)利用大数据建立信用评级系统
目前我国信用评级系统和信用评级行业的商业程度不高。这影响了互联网银行扩大规模以及提高专业化程度。互联网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的重点是将网络上的大数据通过一定的计算方式或者软件转换成有规模的征信信息,通过信用等级来判断贷款额度。互联网银行的主要客户是小微客户,数目巨大,而且电子商务行业也越来越成熟,电子设备也几乎全民普及,对于中国小型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评级,可以从电子设备的移动客户端的交易记录,手机充值,实体店的购物清单,基金股票交易等金融业务来整合判断小微客户的信用等级。
(三)提高数据安全,丰富信用管理方法
首先,信用评级机构采集大量客户信息必須要保证其数据安全,避免泄漏客户隐私。在互联网银行领域,信息安全就要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对客户的信息进行分析,这就需要提高数据安全,建立安全的数据库。银行可以通过数据库资料发现客户的哪一环节出了问题,进而判断账户个人的信用等级。有时还会要求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数据安全为银行提供了一个可以控制和影响的分析,让互联网银行进行更全面的信用分析,减少自身因信用风险而导致的损失率。
然后,完善客户验证技术,丰富项目信用风险管理方法。信用风险中的非财务因素包括借款人所处的行业、管理企业的方式、高层人员以及员工的素质、企业还款意愿和发展阶段等。银行按照一定的流程分析来反映客户在金融业务里的风险程度,主要分为正常类、关注类、次级类、可疑类、和损失类,并根据不同的结果设定不同的业务走向监督模式,能够尽可能快的发现问题并处理。
六、研究结论
当今,互联网银行与传统银行风险应对相比,还处于成长阶段。我国的法规监管规范程度不高,一旦信用风险处理不当,就很容易引起连锁反应,甚至对我国甚至全世界的金融体系造成难以弥补的不良影响。所以必须在发展初期就构建起完善并且可行性高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在实际运行不断改进,让互联网银行在约束的制度、法律、经济的框架下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爱军.互联网银行发展模式与借鉴—— 基于美国的经验[J].互联网金融,2015年6月第316期:61——64.
[2]朱丹,陈茜,王皓.对我国互联网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研究[J].理论探讨,2016年第08期:125-126.
[3]陈秀梅,程晗.众筹融资信用风险分析及管理体系构建[J].财经问题研究,2014年第12期:47-51.
[4]李欣,冯娟,李敏.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J].金融观察,2015年5月第7期:57-58.
[5]王耀晨,王志文.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新常态[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16年4月第2期:144-149.
[6]刘志洋.互联网银行含义及其风险管理研究[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87-95.
[7]贺少奇.中国互联网银行模式、现行政策、法律环境、面临的法律问题及发展趋势[J].中国市场,2016年13期:56-60.
[8]罗娟.网络银行对传统银行业的冲击[J].山东社会科学,2016年:142-143.
作者简介:颜秋霞(1995-),女,汉族,广东佛山人,就读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