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会军
大连金普新区由国务院2014年6月23日批准设立,是全国第10个、东北地区第1个获批的国家级新区,总面积229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8万。发展战略定位为“一地、一极、三区、两中心”,即:我国面向东北亚区域开放合作的战略高地,引领东北地区全面振兴的重要增长极,老工业基地转变发展方式的先导区、体制机制创新与自主创新的示范区、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的先行区,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引领东北振兴、促进对东北亚开放合作,是金普新区当仁不让的责任和使命。
2015年3月12日金普新区党工委管委会成立以后,紧紧围绕国家赋予的“一地、一极、三区、两中心”的战略定位,全面贯彻国家、省、市对新区的发展要求,特别是2015年、2016年两次国家级新区工作经验交流会暨新区工作推动会的重要精神,把先行先试作为最大的政策优势,抓改革、谋创新、促发展,新区开始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2016年,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在大连市位居前列,经济总量在全国新区中位居天津滨海、上海浦东之后,紧随青岛西海岸列第4位。2016年在东北经济低迷的大环境下,金普新区呈现“整体稳中有升、结构逐步改善”态势。
一、抓战略机遇,提升新区地位
(一)率先启动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
2015年5月,新区先行先试创建跨境电商试验区,注册企业现已超过700家,注册资本50亿元,其中400多家已经运营,业已成为大连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重要承载区。正在积极推动与区外城市合作,把政策向东北全域覆盖。
(二)加快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
召开全区科技创新大会,复制中关村创新经验,出台《新区促进科技创新若干措施》等10个文件。重点打造高端装备、集成电路等8个产业创新基地和专业技术研发、创新创业服务等5个创新平台。全区现有各类研发机构295个,孵化器32家。
(三)成功争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区
2016年5月16日,新区入选全国12个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地区。全面动员部署,举全市之力推动试点试验。明确了102项重点任务,分解到23个责任单位。
(四)加快自贸区建设
成立了新区推进领导小组,完善自贸区方案,研究重大政策,设立自贸区咨询服务窗口。复制与创建并举,全力办好自贸区核心区。
二、抓改革创新,激发内生动力
(一)完成管理体制改革
2016年3月新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完成。管委会设15个工作部门,机构数量、人员编制都压缩30%。突出功能区“经济发展”功能和街道“社会治理”功能,建立了“新区统领,功能区和街道各有侧重、互为补充、运转协调”的管理运行机制,新区统领全局,功能区主要承担经济发展责任,街道主要承担社会治理责任。按照充分授权、批管统一的原则,除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跨功能区的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外,原则上将金普新区的经济管理权限全部授予功能区,为功能区经济发展、开发建设、招商引资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撑。满足建立大部制、扁平化,实现综合、精简、资源高效配置的管理体制。
(二)深化审批制度改革
制定了政府权力、责任、行政许可、中介服务事项、财政专项资金管理、行政事业收费等6张清单,确保“清单之外无权力”。2015年8月将新区151项行政审批事项全部纳入行政服务大厅,实现“大厅之外无审批”。2016年6月推出“建设项目联审联批”,将取得施工许可的时间从至少3个月压缩至3个工作日。创新审批机制,7月实现“五证一章、一照一码”一日办结。11月制定实施《财政投资项目优化审批流程方案》,审批时限由116个工作日压缩至35个。
(三)启动综合执法体制改革
2015年12月启动综合执法体制改革,率先下放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277项执法职权,下派执法人员,在街道设立综合执法大队;2016年6月,将新区职能部门305项执法权限转移到新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并下放到各街道综合执法队。建立起“一条热线、一个平台、一支队伍”的新体制。
三、抓招商引资,夯实产业基础
(一)抓载体建设
规划建设通用航空产业园、军民融合产业园、饮品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等一批特色园区。开工建设农产品物流中心,同步规划了船舶交易、医疗器械、建筑材料、二手车交易等要素市场。全面启动玻璃小镇、冠军小镇、航天小镇等特色小镇建设。
(二)抓安商富商
坚持“尊重企业、尊重企业家、尊重纳税人”理念,建立处级干部联系企业制度。为130家小微企业融资3300万元,将39户企业纳入“中国制造2025”重大项目库,为4批51个项目兑现扶持资金7.13亿元,打造诚信新区。
(三)抓产业集聚
抓龙头,抓重点,推进投资55亿美元的英特尔二期提前投产,壮大集成电路产业集群。推动投资1亿美元的辉瑞制药二期开工建设,提升生物医药产业能级。推动投资170亿元的鲲鹏MTO签约落地、投资25亿元的逸盛大化聚酯瓶片开工建设,拉长石油化工产业链条。开工建设投资23.6亿元的光洋智能装备产业园,提升智能装备制造业水平。规划建设金州古城、博物馆群等文化产业项目,投资100亿元的光线传媒“电影世界主題乐园”项目签约,文化产业渐入佳境。加快推进区域性金融中心核心区建设,金融类金融机构向小窑湾国际商务区快速集聚,目前已达438家,注册资本139亿元。
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新区已形成了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保税物流等支柱产业,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能力。新区新的经济要素正在快速集中,正在形成具有更大想象空间的新兴产业。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已经引进阿里巴巴、韩国EBAY等370家企业登记注册,其中170家运营,还有60多家在谈。大宗商品及权益类交易中心等金融、类金融机构向小窑湾国际商务区快速集聚,目前已引进368家,注册资金总额达到110亿元。
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断深入
新区围绕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努力营造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出台了创业创新等系列政策和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意见,启动了一批创新载体。目前建成各类企业研发和服务平台77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33家,国家级孵化器2个,市级孵化器6个,创新大厦2个,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5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49家。截至目前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约14.8件,提前五年完成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计划2020年预期指标。
五、抓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功能
启动大连湾跨海交通工程。全长27公里,总投资427亿元,其中桥隧投资297亿元,5平方公里人工岛投资130亿元,是大连市建市以来最大的单体基础设施项目。工程已纳入国家《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三年滚动实施方案(2016—2018年)》和国家20部委联合公布的第三批3P示范项目。建成通车后,新区与大连主城区通行距离缩短30公里,通行时间减少至12分钟。同步推进渤海大道、金普城际铁路建设,确保明年竣工通车。启动环城一号路建设,打通连接黄渤两海大通道上的重要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