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庭、学校、社会教育间的伙伴关系

2017-03-31 22:03刘兵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社会教育伙伴关系学校教育

刘兵

[摘要]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共同的“利益”:影响个人身心发展,使其健康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为此,它们三者应紧密结合在一起,相互配合、互为补充,共同成长。

[关键词]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社会教育 伙伴关系

伙伴关系,在百度中的解释是指在国际交往中,国家间为寻求共同利益而建立的一种合作关系。从定义上看,伙伴关系是国家间的一种关系,它们有着共同的利益。而在笔者看来,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之间也应该是一种伙伴关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加强与改革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和社会各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只有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的社会环境,年轻一代才能茁壮成长起来。为此,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应紧密结合在一起,相互配合、互为补充,共同成长。

一、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三者伙伴关系的现状和原因

教育的根本是育人。人的身心发展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只有三者互为伙伴,协调发展,形成合力,才能提高育人效果。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三者的关系却并非如此,具体有如下表现:

1.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三者各自为政。

“5+2=?”,这个简单的数学题目引得无数的教育专家、学者去思考、研究。5天的学校教育加2天的家庭、社会教育,究竟是“≥7”,还是“<7”或者“=0”乃至于更低?前者是我们理想中的想法,是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形成合力可以达到的效果;而后者,则是我们所面对的现实。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三者的各自为政,是教育的相互抵耗,大大降低了教育的实效。

2.重学校教育,轻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在很多农村学校的家长看来,教育只是学校的事情,家长只是负责孩子的吃穿住行即可。他们把学校教育看得很重,而忽视了“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忽視了“孟母三迁”所告诉我们的生活环境给孩子教育带来的巨大影响。

由上可知,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三者之间并未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形成较好的合力,三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三者缺少统一的目标。

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学校对一年级家长的问卷中,有25.2%的家长认为“小时学文化,长大学做人”。这就说明有四分之一的家长在孩子先成人后成才的观念上存在了歧义。在问卷中,虽然有41.2%家长认为品德教育很重要,但“比较孩子品德”的只有28.6%,50.3%的家长会去“比较孩子的成绩”。其实这也难怪,一方面,孩子的成绩相对好比较;另一方面,整个社会也是主要在拿孩子的成绩在比较,这些都迫使家长更多地关注孩子的成绩。

2.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三者缺少主动的沟通。

在学校对一年级家长的问卷中,“您经常通过哪种方式了解孩子在学校里的情况?(可多选)”一题中,有63.1%的家长选择了“家长会”,有41.6%有家长选择了“主动与教师联系(拜访、电话等)”。由此可见,我们的家长在与教师沟通的过程中,还是以被动接受为主,缺少了主动的联系。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三者间不能很好地沟通,更不用说形成合力了。

3.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三者缺少同步的成长。

在学校对一年级家长的问卷中,“您获得家庭教育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什么”一题,选择“家长会”的有28.5%,选择“书本、杂志、媒体”的有33.2%,选择“长辈影响”的有12%,选择“自己的摸索、积累”的有23.8%,选择“其他”的有2.5%。农村学校的家长主动学习的面不是很广,所学内容相对比较杂乱,而来自网络、媒体的相关知识还需要家长去辨别、吸收。同时,社会教育亦是参差不齐。

4.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三者缺少有力的主导。

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三者之所以不能紧密结合在一起,最主要就是因为少了一个“主导者”或是“协调者”。而最适合担任这个“主导者”“协调者”的就是学校,学校可以而且应该成为家庭与社会教育之间的纽带。

二、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三者伙伴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为此,建立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三者的伙伴关系势在必行。

1.统一目标,明确三结合伙伴关系发展总方向。

教育大师怀特海指出: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在这条“自我发展之路”上,究竟是德为重,还是智为重?究竟该如何去“激发”“引导”学生?前者是学生发展的方向,后者为帮助学生发展的方法。“鼓励”是“激发”“引导”学生的法宝。这些观念都应得到家庭、学校、社会三个伙伴相同的认可和落实,这样才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时间对学生进行一致的教育。

2.各司其职,夯实三结合伙伴关系建设落脚点。

人的成长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它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参与,三者之间应各自承担着相应的责任。伙伴关系并非相互替代,而是各司其职。

(1)家庭教育是基础,是桥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无论您在工作岗位的责任多么重大,无论您的工作多么复杂,多么富于创造性,您都要记住:在您家里,还有更重要、更复杂、更细致的工作在等着您,这就是教育孩子。由此可见。家庭教育是多么重要,它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基础,它是早期的、是基础的、是长期的、更是持久的。家庭教育重在学生品德的培养,主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家长有责任把孩子在学校学到的与社会紧密结合起来,进行恰当地引导,实现由理论到实践的完美对接。这也就需要家长必须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观念,与孩子共同成长。

(2)学校教育是主体,是主导。学校教育是人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而言,学校教育更具权威性。学校教育要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它是人类成长过程中的主体教育。同时,学校教育也具有很强的主导作用。它不仅要对家庭教育给予一定的指导、培训,还要整合社会教育资源,使三者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3)社会教育是补充,是延伸。社会教育是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主的教育,其深刻性、丰富性、独立性、形象性远非学校教育可比。当下,社会教育的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少年宫、图书馆、博物馆等各社会教育机构;各类讲座、兴趣培训、电视电影等各类媒体;“八荣八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流价值观。这些都无时无刻地影响着我们的学生。

3.有效沟通,实现三结合伙伴关系效益最大化。

效益最大化是建立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三结合伙伴关系最终目的,其关键在于沟通,而沟通的关键在于尊重与信任。当下,我们常看到一些家长为了一点小事就责怪学校、责怪社会,再加上一些社会机构在旁推波助澜,使得一些小问题扩大化、大问题严重化。学校教育亦是畏首畏尾,如履薄冰。家庭、学校、社会伙伴间彼此尊重,相互信任,出现问题不逃避、不推诿,通过沟通寻求有效的解决办法,这样才能形成健康的伙伴关系,追求合力。

如果把教育比作一棵树的话,家庭教育是树根,学校教育是树干,社会教育是树冠。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是教育的有机整合,它们既相互独立,各司其职;又相辅相成,互为支撑。三者的伙伴关系亦能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学生的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社会教育伙伴关系学校教育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谈小学阶段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形式的结合与创新
中学技术学科STS的实施研究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的专利条款研究
浅谈社会教育中的古筝教育优化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学校教育的新挑战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析红色歌曲与高校主流文化教育的现状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