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关西游

2017-03-31 19:39张怡微
美文 2016年17期
关键词:八戒行者唐僧

张怡微

哲学与幼童

孙悟空由赐名而获得的苦难,首当其冲就是死亡的威胁。

“瀑布”那次登场,孙悟空关于生命的第一次觉悟已然开启。往后,他在众猴中获得了威严,有了权力、自由,有了享乐,但他却开始不满足了,心无处安顿,放不下来。乃至有一天“忽然忧恼,堕下泪来”。他说:“今日虽不归人王法律,不惧禽兽威严,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住天人之内?”

通臂猿猴一语道破孙悟空“若是这般远虑,真所谓道心开发也”。孙悟空最初的忧恼,是出于对死亡的恐惧,和想要克服虚无而开发的道心。根本的问题他开始就意识到了,却没有办法应对。所以孙悟空才决定放弃眼下的逸乐与权威,出山去“学一个不老长生”。

“长生”是道家的概念,佛教说的是“轮回”。但佛道所指向的都是同一个问题,就是生与死,对生命有限与宇宙无限的发问。孙悟空从“源头”处所生出的问题是一切哲学、宗教问题的基础,所谓“灵根育孕源流出”,就是指这个开智慧的发端。对于不朽的祈求和期望,落实到孙悟空身上,就显得有些天真滑稽、操之过急。他荒诞的行为方式,借着顽皮的性情,避免了死亡作为一个沉重的议题过于严肃地呈现于读者面前。

从人类学的角度来说,野蛮时期的孙猴儿,其心志更趋近于自然人。而这种自然的状态,显然是离哲学最亲近的。就好像我们常常发现幼童会说一些很深刻的话,他们问的问题,我们往往无法回答。英国历史学家、哲学家温伍德·瑞德在描述人类殉道的经历时说:“野蛮人生活于一个奇异的世界,一个属于特殊天神与介入神迹的世界。这个世界并非为什么伟大的目的或久违的未来而设,而恰是他们每日每时生活其中的真实世界……死亡本身不是一个自然的事件。迟早,人总会触怒神灵。”而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于一九二五年声称,“在所有宗教产生的资源中,生命的终极危机——死亡——是最重要的”。

孙悟空畏死的眼泪,传递了他“灵根育孕”的天然悟性,引领他走出花果山无忧无虑的享乐生活,去找寻更为超越的精神寄托。他不再是天然的石猴,以猴族的方式生活,而是开始学习知识和本领,这些知识和本领又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着他的性情。

须菩提是孙悟空的第一个师父,最后却将他逐出师门。须菩提三教皆通,在《西游记》的情节设计中十分神秘。他出场极少,功力极深。仔细比较也会发现,孙悟空在这段时期的表现,和后来在取经之路上的个性也不太相同。

向须菩提学本领时,须菩提教了孙悟空筋斗云,所谓的“腾挪”之术。这也是除去躲避三灾变化之法之外,孙悟空在须菩提处学会的为数不多的本领之一。和他一起学本领的人听到师父传授孙悟空筋斗云时感慨:“悟空造化!若会这个法儿,与人家当铺兵,送文书,递报单,不管那里都寻了饭吃。”

“铺兵”,就是递送公文的兵卒,至于“送文书、递报单”更是小小兵干的活,这话也不知是恭维还是嘲讽。孙悟空到后来,就连当天界的小官都看不上了,何况是人间的“铺兵”。学习筋斗云,一日来去十万八千里,更不会是为了去送文书。但奇怪的是,孙悟空耳听此言却并不生气。应了他对祖师的自我介绍:“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赔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

无性,仿佛是没有脾气性情的意思。但实际上,出了师门,他不仅会恼,也会嗔。如第二回,他刚离师门回到花果山,见到小猴们诉苦,就“心中大怒”。取经路上更不必说。

另一方面,祖师明明问他的是“你姓甚么”,他却答非所问。这个答非所问又是很重要的。孙悟空“无性”,自然就没有生殖、没有情关。所以明人董说在《西游补》中为他补了情难。《西游记》第二十三回“四圣试禅心”,寡妇强要招赘取经人师徒,三藏被逼急了,说:“悟空,你在这里罢。”行者道:“我从小儿不晓得干那般事,教八戒在这里罢。”要讲性与男女之情,孙悟空是没有的。

在中国的猿猴故事源流里,猿猴的性欲却很强,是具有好色特征的。在唐传奇《补江总白猿传》、宋话本《陈巡检梅岭失妻记》等作品中都有详细的展现。在杨景贤写的元杂剧《西游记》中,孙行者还保留了这种特性。他劫妻,一出现就娶了金鼎国女子。他被压在花果山下时,凄凄惨惨,害起相思,第一个便想起老婆。唐僧被女王抱住时,他还要求代替。他甚至很关心地问铁扇公主有没有丈夫。但到了世德堂本的小说《西游记》,孙悟空就与“色”隔绝了。不仅与色欲隔绝,孙悟空也几乎不食人间烟火,只吃水果等物。第三十九回救乌鸡国国王时,唐僧不让猪八戒度气:“原来猪八戒自幼儿伤生作孽吃人,是一口浊气;惟行者从小修持,咬松嚼柏,吃桃果为生,是一口清气。”

如八戒说的:“和尚是色中饿鬼。那个不要如此?都这们扭扭捏捏的拿班兒。”(第二十三回)可行者不仅色中不饿,在西行路上他的食欲也极低。第九十一回:“正说处,众僧道:‘孙老爷可吃晚斋?行者道:‘方便吃些儿,不吃也罢。众僧道:‘老爷征战这一日,岂不饥了?行者笑道:‘这日把儿那里便得饥!老孙曾五百年不吃饮食哩!众僧不知是实,只以为说笑。”

每次都是三藏和八戒饿了,行者去探路化斋,一化斋就惹来险难。可见“食色”相通。唐僧和八戒要到了取完经,才消除了人间食欲——三藏自受了佛祖的仙品、仙肴,又脱了凡胎成佛,全不思凡间之食。二老苦劝,没奈何,略见他意。孙大圣自来不吃烟火食,也道:“够了。”沙僧也不甚吃。八戒也不似前番,就放下碗。行者道:“呆子也不吃了?”八戒道:“不知怎么,脾胃一时就弱了。”(第九十九回)

求名与求官

生于洞天福地而不自知,非要向外出走寻找生命意义,也许是孙行者命定的苦行。而因不死之欲望而起的出走,也令他缓慢地展开了社会化的旅程,跌跌撞撞地进入了艰辛的成人之旅。而这一旅程,是伴随着“求名”展开的。

孙悟空最早接触的“他者”,混世魔王、东海龙王与十代阎王,他们都不认识他。孙悟空自大,菩萨曾说他:“专倚自强,那肯称赞别人?”(第十五回)实际上到了取经路上,孙悟空已经不那么在意别人是不是认识他了,或许这也是一种成长的体现。

魔王只因夺了他的水帘洞府,自然认他作“水帘洞洞主”。孙悟空说:“这泼魔这般眼大,看不见老孙!”但魔王说了实话:“你身不满四尺,年不过三旬,手内又无兵器,怎么大胆猖狂,要寻我见甚么上下?”孙悟空在那一场胜仗之后,回花果山就开始模仿起王权结构建立了猴界秩序。他甚至开始训练小猴武功,为他们夺来兵器,他比初当“美猴王”时更知道怎么称王。

待到见龙王时,龙王所见的孙悟空应与魔王无差,但龙王显然道行更深,他很谨慎,不亲自处置不知来历的仙怪。所以他一边唬弄孙悟空,舍宝物求一时之安,另一方面他和三海龙王商议,启奏上天。

孙悟空闹地府时,十代冥王也不认识他,只说“上仙留名”,但孙悟空已经知道问他:“你等是甚么官位?”十王躬身,于是巨细无遗将自己的身份告知孙悟空:“我等是秦广王、初江王、宋帝王、仵官王、阎罗王、平等王、泰山王、都市王、卞城王、转轮王。”

地府还有一个好处是,所有的人他们都有账可查,他们不认识的人,查了就能知道谁是谁,甚至知道他还能活多久。孙悟空大闹地府,篡改生死簿,破了这个规定。

从孙悟空的角度来说,入海、入冥两个遭遇,让他了解了在这个世界上,无官无位就没人认识他。孙悟空始知,“名”的权威授受在于天界那个至高无上的象征,也就是玉帝。想要让三界知道自己是谁,就不能再自称自号。恰好太白金星向玉帝提出招安他的建议,这就有了后来的故事。

这一时期的孙悟空认为“名”就是“官”。他上天求职,又对弼马温的职位不满,大吵大闹,非要玉帝封一个“齐天大圣”的名号给他。太白金星对玉帝说,就许他一个虚名,让他安分,哄小孩一般。孙悟空果然开心得很,他不知官衔品从,也不计较俸禄。所谓“仙名永注长生箓,不堕轮回万古传”。纵使在天界没薪水领,但好坏入了籍,众天丁不再敢拦他出入。《西游记》这些细致的规定十分具有深意。

事实上,真正让孙悟空出名的其实是“大闹天宫”。取经路上只要是上界下凡的仙怪,大都听到过孙悟空。但他还是不断地介绍自己的威名,毕竟还是有很多妖怪不认得他是谁。不仅如此,猪八戒还曾说:“你这诳上的弼马温,当年撞那祸时,不知带累我等多少!”(第十九回)为五百年后两人的不睦埋下了伏笔。

术与能的制衡

鲁迅用“求放心”挈领《西游记》的小说主旨,其实是提炼了文本中所出现过的所有宗教意识指向的终极关怀——即对于生命本源和死亡价值的探索构成的终极思考,以人的存在的有限性而又期盼无限的本能,为“道心开发”以后的迷惘指点迷津。这迷津玄之又玄,是说不破的,其实根本没有师父可以教授,统统要靠本人自我砥砺。

孙悟空开始是从“道”中寻找心的,最后却又转投佛教,他在抵达身体的“长生”之后,渐渐又有了别的追求。说明在“长生”背后,必然有一个更值得追求的超越性目标,指引着孙悟空历尽苦楚。他竭尽所能辅佐唐僧取经,唐僧也以自身使命力保孙悟空通过取经之路重获正“名”。

孙悟空对超越的渴望,源自现实的局限,是在不断进取中不断演变的。诚如死亡的问题只是世界全部根本问题之一,它带领孙悟空从开智慧,一路走向更深层次的超越性思考。向死而生,是孙悟空“成人”的起点,而非其思考的终点。而有了这样的觉悟,孙悟空从花果山走向宇宙人间的路途,才渐渐得以以丰富的面目递进展开。

他借助天赋的“能”及从高人身上习得的有限的“术”,展开了求取大道之历程。但“术”与“能”在给他提供大量求生技能和便利的同时,也令他犯下过失。他将最终扬弃的,是曾经深深依赖的神异之“能”,并由此走向他多个名号所赋予他的漫长的苦难。

《西游记》中最聪明的两个人是须菩提和如来,前者授“术”于孙悟空,后者则告诉他“术”的局限,天地之广阔,形成对峙与辩证。但这两个高人好像都不亲自参与征服世界、不具体地去拯救劳苦大众,他们任由摆不平的世界继续维持动态的流变,产生矛盾、并自然化解,他们鸟瞰众生不安于室、又重蹈覆辙,从人间选取普度之人。《西游记》中,在面对种种“厄”象之时,取经人逐渐修正着自己对于西行行为的认知。然“释厄证道的现代用语,正是意义的追寻或生命的解脱”,《西游记》要为这种觉悟作传,意图非常明确。“释厄”的过程,需要取经人自去和自然界的无常与困苦做对抗,又需要他们从对抗中获得自上而下的最终和解。这已经不单是说几个历险故事,通过降妖除魔、惩恶扬善的行旅活动所能承载的内涵了。踏上取经之路后,开篇炫目的世相图景也逐渐进入到规整的叙事秩序中。《西游记》在论证“释厄”的同时,也在不断触及关涉“人的无能与超越”。一个人意识到自己“无能”是十分重要的。意识到“无常”也是十分重要的。

总之,《西游记》以取经人有限的“能”,加上后天习得的“术”,不断去撞击自然、撞击因果,由形而下通达形而上,修持心性、走近大道,最终得到的是众生的启蒙与升华。这个意义很宏大,也是如劉伯钦、樵夫之流的小智慧、小法术终生不能达到的。他们口中的“自去”,没有对人的死生、宇宙秩序的生成建立起超越性认知的企图,自然也不会有领悟。“你自去罢”,不是“空诸一切归于无”,而是“实生机心”的另一种趋附个人主义的事功,难成大道。

眼泪与圣徒

要说“无情”僧,却也不尽然。在《西游记》中,唐僧和孙悟空都非常爱哭。八戒与沙僧也哭。唐僧胆小,被俘总是哭。思乡也哭。遇到同病相怜的人牵动凡心,更是忘记了自己已是出家人,不该牵动在家心。师父有难,徒弟们哭泣自不必说。孙悟空的眼泪,还因为受了委屈、被唐僧冤枉。

王国维在评析《红楼梦》时曾经采用叔本华的观点,将悲剧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由于奸人之作祟;第二类由厄运之使然;第三类则既无奸人陷害,亦无厄运降临,而是在通常的境遇、通常的人物、通常的关系中,交互错综,造成悲惨之情事。

孙悟空有三次哭得十分凄惨,一次是遇尸魔被唐僧赶走,“噙泪叩头辞长老”,“止不住腮边泪坠”(第二十七回)。第二次也是被唐僧赶走,“止不住泪如泉涌,放声大哭”“垂泪”“噙泪”(第五十七回)。第三次是在狮驼山以为师父已经被妖怪吃了,“忽失声泪似泉涌”“心如刀搅,泪似水流”“放声大哭”“两泪悲啼”“泪如泉涌,悲声不绝”(第七十七回)。巧合的是,回目都是“七”。占了孙悟空在《西游记》中哭泣总数的一半(包括了假哭)。

第二十七回白骨精三戏唐僧一节,是八戒挑拨行者与唐僧关系最激烈的一节,后来直接导致了唐僧第一次将行者赶回花果山。八戒曾经提到孙悟空大闹天宫时期曾经“带累”他,孫悟空也的确很爱拿他取乐,包括哄他与人做女婿,或骗他哪里有食物,八戒屡屡信以为真。

一方面,唐僧贪看尸魔美貌,又对孙悟空棒打妖怪始终怀有宗教意识的排斥,另一方面,唐僧也只因“看”到孙悟空机灵而八戒愚钝而认为八戒更老实。八戒显然利用了这一点。他打不过孙悟空,就撺掇唐僧念紧箍咒。

因唐僧不信花容月貌的女子是妖怪,孙悟空说了很重的话。“行者道:‘师父,我知道你了。你见他那等容貌,必然动了凡心。若果有此意,叫八戒伐几棵树来,沙僧寻些草来,我做木匠,就在这里搭个窝铺,你与他圆房成事,我们大家散了,却不是件事业?何必又跋涉,取甚经去!”唐僧十分恼怒。当香米饭变成长蛆,面筋变成青蛙、癞蛤蟆,“长老才有三分儿信了。怎禁猪八戒气不忿,在旁漏八分儿唆嘴道:‘师父,说起这个女子,他是此间农妇,因为送饭下田,路遇我等,却怎么栽他是个妖怪?哥哥的棍重,走将来试手打他一下,不期就打杀了;怕你念甚么紧箍儿咒,故意的使个障眼法儿,变做这等样东西,演幌你眼,使不念咒哩”。

行者第二次打杀尸魔,唐僧不满,八戒进一步挑拨。“八戒道:‘师父,他要和你分行李哩。跟着你做了这几年和尚,不成空着手回去?你把那包袱里的甚么旧褊衫,破帽子,分两件与他罢。行者闻言,气得暴跳道:‘我把你这个尖嘴的夯货!老孙一向秉教沙门,更无一毫嫉妒之意,贪恋之心,怎么要分甚么行李?”行者被赶走前叮嘱沙僧:“贤弟,你是个好人,却只要留心防着八戒詀言詀语,途中更要仔细。”值得注意的是,沙僧劝孙悟空归队,孙悟空表示希望他下次劝服唐僧不要念咒。往后一次唐僧说要念紧箍咒,沙僧果然上前苦劝。

孙悟空虽然社会关系复杂,也曾遭遇官僚倾轧。但人际冲突,的确是与八戒的关系最为突出。小说安排八戒去请回孙悟空,也点出这一次离散的确是因他而起,需要他亲自面对。猪八戒说:“那猴子与我有些不睦。”除了五百年前的恩怨,还有孙悟空的捉弄,或嫉妒孙悟空的本事。第三十四回他曾两次在妖怪面前出卖孙悟空。

唐僧袒护八戒处也十分明显。第五十六回“神狂诛草寇”,孙悟空下手太重,唐僧替死去的草寇挖坟还特地念了一段祷告,向冥府说明情况。“八戒笑道:‘师父推了干净。他打时却也没有我们两个。三藏真个又撮土祷告道:‘好汉告状,只告行者,也不干八戒、沙僧之事。大圣闻言,忍不住笑道:‘师父,你老人家忒没情义。为你取经,我费了多少殷勤劳苦,如今打死这两个毛贼,你倒教他去告老孙。虽是我动手打,却也只是为你。你不往西天取经,我不与你做徒弟,怎么会来这里,会打杀人!索性等我祝他一祝。”

孙悟空斥唐僧“没情义”,实际上是斥他不公,没有理性。马克斯·舍勒在《资本主义的未来》一书中曾说:“人道片面地关注不幸,发呆似的凝视着社会域的不幸,想要消除不幸,却助长了不幸。”唐僧似乎始终没有办法在“杀生”和“除魔”之间找到一个理性的平衡。求善一方面表现为对恶的姑息,另一方面也没有降低残酷。实际上正如马克斯·韦伯说的,中国儒家的理性,并不那么排斥巫宗教,不似近代西方清教的理性(《中国的宗教 宗教与世界》)。唐僧为草寇祷告,却无视孙悟空的功绩,吊诡得很。

其实唐僧心里的准则一直都蒙昧不明,为了骗取关文,甚至两度撒谎。第九十二回,除魔后师徒受到百姓感谢,八戒贪吃,想把每家每户都吃上一遍。“长老听言骂道:‘馕糟的夯货,莫胡说,快早起来!再若强嘴,教悟空拿金箍棒打牙!那呆子听见说打,慌了手脚道:‘师父今番变了,常时疼我,爱我,念我蠢夯护我;哥要打时,他又劝解;今日怎么发狠转教打么?行者道:‘师父怪你为嘴,误了路程。”

行者第一次回花果山一段,《西游记》写得十分煽情。

乘龙福老,往来必定皱眉行;跨鹤仙童,反复果然忧虑过。近岸无村社,傍水少渔舟。浪卷千年雪,风生六月秋。野禽凭出没,沙鸟任沉浮。眼前无钓客,耳畔只闻鸥。海底游鱼乐,天边过雁愁。(第二十八回)

八戒不思进,三藏念故国,真正的殷勤劳苦人反倒先走回头路,只是因为坚持说真话。那一段,孙悟空忽然意识到乘龙福老、跨鹤仙童或许也曾受过这样的苦楚,才终于得以超脱。然而万般“皱眉忧虑”,重见师父前还不忘要洗洗干净身上的几日妖气。八戒在旁等他,如同看笑话一般。唐僧写贬书时曾说反悔就入阿鼻地狱,后文却再不提。可见有情与无情。

情关、情种与情路

《西游记》中取经人都经历过“情关”的检验,四圣试禅心,绊住了八戒;西梁女国,唐僧好不容易挣脱了是非圈。孙悟空自石卵生,天生无性,降妖除魔中承担了大部分颇“无情”的角色任务。那孙悟空的“情”究竟是怎样的呢?

八戒的“路障”说很有意思,因为他说出了我们中国人对于“情”的描述,大都模糊不清,需要寄托于物象来表达。或者说,正因情难以描述、难以定义,所以才需要一个容器,框定“情”的边界。《红楼梦》中就有着大量“情”的容器。

所谓“情关”,“关”为关口、要塞之地,突出其险。《西游记》中,唐僧每见山就害怕,以为“山高必有怪,岭峻却生精”,高山就是关峡,关如情。第五十五回琵琶洞一节,张书绅批:“不虑毒有山大,只怕情有海深。无如三藏无情,则亦无所施其毒也,是为无有失一转。”

而“情种”“情根”恰如植物深入身体发肤。《长生殿》四十七出,写“单则为一点情根,种出那欢苗爱叶”。五十出终于一曲《黄钟过曲·永团圆》:“神仙本是多情种。蓬山远,有情通。情根历劫无生死,看到底终相共……”《红楼梦》第一回:“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脂砚斋批:“自谓落堕情根,故无补天之用。”第六十四回唐僧木仙庵对诗,诗心亦是心之旁骛,出家人不可轻为,然而唐僧不知其故,直至杏仙精都要与他成亲。张书绅批:“《西游》一书,有色象之魔、五行之魔、情欲之魔、水火之魔、风土之魔、禽兽之魔,又有人魔、鬼魔,神魔、仙魔,此木仙庵乃一草木之魔也。”

“情路”则是“路境”的延展,十万八千里取经路作为“险难”结构的“魔境”,表现为妖魔的附着处。也就是说,人选择怎样的路境,妖魔就会附着在这漫长实践之途之上。并非这条现实的道路上自带妖魔,谁去都会遇到。相反,对别人而言那就是普通的道路,可一旦成为私人之路,便自有私人的磨难会在途中静候。第二十八回,唐僧路过黑松林,“原来那林子内都是些草深路小的去处。只因他情思紊乱,却走错了”。因乱情思而走错路,可见一斑。

另一方面,无论是“情关”“情种”“情路”,在《西游记》险难设计中无疑都是虚幻的心魔。邪魔作为一种心病,阻碍了启悟之路的前行。“情”“欲”宛若山川、精怪、毒厄,是一种劫难,与其说是克服,不如说是度脱。

余国藩在《源流、版本、史诗与寓言——英译本〈西游记〉导论》一文中,曾援引铃木大拙的说法,“‘空的消极面,是指殊相的消失,个体的不存。其积极面则是指出世事的变幻无常:‘变的才是恒常律动,是因缘转变的生生不息”。夏志清早就指出孙悟空对于《心经》诠释的高妙,第二十四回三藏问西天“几时方可到”时,悟空说:“你自小时走到老,老了再小,老小千番也还难;只要你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

第九十八回“凌云渡”,三藏心惊胆战道:“悟空,这桥不是人走的。我们别寻路径去来。”行者笑道:“正是路,正是路!……必须从此桥上走过,方可成佛。”

然而这条路走到头,孙悟空反而发现了路的分野。

行者道:“不必你送,老孙认得路。”大仙道:“你认得的是云路。圣僧还未登云路,当从本路而行。”……

原来这条路不出山门,就自观宇中堂穿出后门便是。

云路本路有别。念念回首处。

猜你喜欢
八戒行者唐僧
最美逆行者
逆行者
悟空戏八戒
你是游客还是行者
人在囧途之八戒回家
八戒八戒,傻得可爱(连载)
惹人喜爱
减肥
八戒跑步等4则
西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