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秀玲
学生从一年级开始接触口算、笔算,为什么有的学生小学六年还是没有对计算产生兴趣?我们的计算教学应该如何在有情有趣的前提下提高效率呢?最主要的途径是将计算教学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1.为计算披上“生活的外衣”
数学计算知识对于形象思维占主导的小学生来说无疑是枯燥的。而算式原本就从生活实例而来,在教学时,让每一道算式披上“生活的外衣”,会最大限度地消除学生与计算的距离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计算的兴趣。
《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课。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配律的意义,我将班里双胞胎晶晶、莹莹买衣服的事例引入新课,让学生初步体会乘法分配律的实际应用。正因为这个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十分贴近,他们用各种图示表示自己的解题思路,很快就找到了两种不同解法的异同。
再比如,当追问二年级学生“你曾经用口诀‘二四得八解决过什么问题”时,学生们开心地举出一系列现实情境:“我曾买过2把尺子、2支自动笔、4块橡皮、4个练习本……”教师稍加点拨:“为什么同一句口诀,有的人买到4样东西,有人只买到2样?”有实际经历的同学很快就会用图画或者语言清晰描述出“当每份2元时,8元里面有4份;当每份4元时,8元里就有2份”的道理。
学生面对如此熟悉的现实情境,兴趣的火花被激发出来,计算教学的实效性自然便提高了。
2.在生活中领悟计算
现实生活既是计算教学的源头,更是计算教学的归宿。在生活实践的应用中,学生能够更快地领悟算法,比重复计算枯燥的算式要有效得多。
在四年级学习过三步运算以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道开放的实践题:你曾经用乘加乘减解决过什么问题?一个学生便分享了家里楼房装修后,和妈妈一起在网上定制进门脚垫时画的图。
这幅计算绘图,纵向联通了测量、不规则面积的计算等知识。学生和家长计算的过程恰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以亲身实践、调查研究等形式,让学生在深度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积极而丰富的体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实践证明,计算课的巩固练习应从海量重复的练习走向开放实践的应用,这也应该成为计算教学的方向。
提高计算课的教学实效性,关键在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实践应用层面的情境引趣,为学生提供一个运用多种运算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练习形式,使枯燥的计算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让计算课堂变得趣味丛生。
编辑 _ 于萍 丁琪(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