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连响
闽清县下祝中学 福建福州 350800
所谓情境教学就是,以情境或是案例作为载体,以促进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为目的,引导学生自主展开探究性的学习。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从学生所熟悉的情境出发,能让学生更容易从感官直接理解问题,进而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增强,学习兴趣得以激发,并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之所以部分学生感到学习枯燥乏味,究其原因就是缺少对知识的需求欲望。对此,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就应在学生求知欲望的激发上多投入精力,进而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陈献章曾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就告诉我们,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有助于学生求知欲望的激发。[1]
例如,在教学“欧姆定律”之时,教师可提问道“欧姆定律有哪些内容呢?”对这一问题,学生很快便会回答到“当电压一定时,电流和电阻成反比;当电阻一定时,电流和电压成正比”。教师再问道“那么当电阻一定时,可以说电压和电流成正比么?”在这个时候,学生的回答便出现了分歧,有的学生说不可以,有的说可以,为了说服对方,双方展开了激烈地讨论。此时,教师便可进行适机引导道“同学们,先要有电压才会有电流,他们存在着主次关系。因此不能说,当电阻一定时,电压和电流成正比。你们再回想一下之前所学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因果关系”。如此一来,学生们便可清楚这一定律。整个过程中,因为不同观点的出现,所引起的自发性讨论,使学生对于结论有着更为深刻的印象。
初中阶段的学生,无疑都喜欢听故事,而在物理漫长的历史中,几乎每个发现背后,都有着一个趣味十足的故事,这些故事既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增强,又有助于加深学生的记忆。通过利用多媒体设备,将科学家们那些艰苦卓绝、有趣生动的小故事,在物理课堂上进行呈现,不仅使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使其知识科学素质不断提高,还促进了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刻苦学习的精神地养成,在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同时,其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怀得到陶冶。
例如,伽利略的比萨斜塔实验、阿基米德与皇冠的故事、曹冲称象的依据等。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时,可借助众多的科学史实,让学生受到科学家们人格魅力的感染,使之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将好奇心转化为学习兴趣,学会思考问题。这样一来,不仅课堂氛围变得更为轻松、愉悦、生动,还有效激发出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物理习题的讲解,对于有着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而言,都会讲解十分细致、到位,在当时很多学生都能理解。然而,不少学生在实际应用的时候,就会发现自身掌握的并不牢固,当题型出现一些变化,或是问法和角度发生了些许改变,便无所适从。之所以出现此种情况,归根结底就是在知识获取的过程中,没有一个必要的过程认知,当时理解了,并不代表可以有效地进行运用。[2]针对此种情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角度的变换,展开教学情境的创设。
例如,在教学连通器的相关内容时,学生对于“连通器内若只有一种液体,并且液体不流动的情况下,液面始终维持平衡的状态”,这一知识点很快便理解。然而,当教师进一步设问,若不同液体在连通器内呢?在不同的角度,将同一个问题进行设定,能使学生渐渐养成从不同角度,去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激发。
众所周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起到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它通过对物理现象的直观解释,加快学生物质知识地理解,亲历知识产生与发现的过程,使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得到较大程度地激发。
例如,在教学“光的折射”这一知识点的时候,若仅是讲解光的折射,这样学生的记忆及理解都是比较浅薄的。为此,笔者便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进行实验操作,在装有水的杯子内放入筷子,并观察筷子有何现象出现。不一会儿,学生都发现杯子里的筷子出现了弯折,但不知道原因是什么,就在学生毫无头绪之时,笔者顺势将“光的折射”这一内容引出。通过教师的详细讲解后,学生理解到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光的折射。在学习这样抽象的物理知识时,让学生进行亲自实验,远比仅靠教师口头和画图讲解,更容易理解、消化、掌握,这就是实验式情境创设给课堂教学带来的便利。
总而言之,在初中物理课堂上合理、科学、巧妙地进行教学情境创设,既让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得到明显优化,又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调动,兴趣得到激发,从而取得更为理想的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保军.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周刊,2016,20(17):55-56.
[2]李海鹏.关于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几点思考[J].中学物理:初中版,2016,34(6):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