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 燕
张家港市常青藤实验中学 江苏苏州 215600
合唱艺术不仅是一个国家音乐水平的标志,也是提高国民音乐素质的最佳途径。合唱教学是音乐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纵横交织发展的高层次艺术,具有雅俗共赏、易于普及等特点,是广大师生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之一。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审美等方面,合唱有着独特的作用。
在教学中从最基本的歌唱姿势入手,恰当地运用呼吸纠正音准,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在不断的实践中,使他们的声音逐渐谐和,为正确的歌唱打下基础。
在合唱的识谱教学中,让学生树立识谱并不难的概念,并鼓励他们在每节课上能坚持认出3到4个不同的音和不同的节奏型,在识谱、节奏的练习和实践中,学生的识谱与节奏能力得到了加强。
课本中的合唱作品,高声部旋律比较流畅、动听、好学,而低声部的流畅性要差一些,难学,难记。因此,抓住第一印象的重要性,先教第二声部,等他们唱稳第二声部后,再将两个声部合起来,唱好二声部合唱这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
美都是来自于心灵深处的,大自然存在的各种美,需要去发现和挖掘,我们可以通过语言描述、故事引入,音画结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来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以情感的对比,激发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这同一主题、不同情感的合唱曲中,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使他们的审美能力得到提升。
在合唱教学中,让学生都参加即兴的表演,既提高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表演才能,又使学生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加深,在相互的感染中诱发整体的审美情感。
在合唱教学中,按声部把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合作小组,要求每个成员共同参与。学生围绕同一主题,为实现共同的目标,变得积极主动,相互协作,提高竞争能力和协作意识。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基本技能协作意识。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倾听另外声部的声音,产生和谐的和声效果,使他们认识到协作的重要性。
声部和谐即各声部在音准、音色、音量、吐字、感情等方面达到均衡,合唱需要集体之间的相互协作,才能使各声部创造和谐的音响,表现出合唱作品的立体美、和声美,体现合唱的内在魅力。
表演是艺术创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表演时,需要表演者之间的互相协作,相互协调。表演的协作意识加深了集体的观念,使作品的美感得到升华。
让学生在民主和谐、师生互动交流的气氛中学习,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轻松愉快地理解作品,以自身的生活体验提出问题,并帮助他们进行大胆的尝试,在主动的实践和探究中创新。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形成多种的理解和多样的处理方法,使合唱内容得到再创新。
由于音乐的非语言性,起伏跳跃的旋律充满了自由性,它那朦朦胧胧的和不确定的特征给了学生想象的广阔空间,听而有声,声中有物,物中有景,景中生情。一幅幅由音乐描绘的美丽画面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的想象得到充分发挥,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
歌唱的本身就是对歌曲的创新。在教学中根据歌曲的旋律、内容进行分析,对歌曲进行再处理,使歌曲的意境在演唱中能更好地表达出来,学生的兴趣很高,自然地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合唱教学本身就是对音乐作品的再创作,把这种再创作运用到合唱中,使学生对创作活动产生兴趣,激发对音乐的创作热情。
在合唱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选用一些优秀的爱国题材的合唱歌曲,把歌曲的时代背景和歌词内容相结合,并借助歌曲优美的旋律,陶冶情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音乐形象具有直观性、可感性和深刻性,能很快被学生认可和接受,形象激起情感的涌动,加深了对歌曲情感的理解和认识。使学生很快融入到歌曲的气氛中,在联想中使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结合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在合唱的过程中不仅学习音乐基础知识,还通过各声部的发声练习、节奏、音准、力度等基本技能的训练,积累视唱和识谱的理性经验。在演唱时,体验到速度、力度的变化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从而完美表达歌曲的意境。经过这样的练习,学生的节奏、音准水平得到不断加强,音乐综合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不断的提高。
马斯洛曾经说过:“合唱训练了人的感知能力,使人的自身更加完美,所以认识的世界也是完美的。”合唱作为一种集语言、音乐、表演为一体的、内涵丰富的演唱形式。它充分利用人声这最美妙、最自然的“乐器”,抒发人们内心的情感,是歌唱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是校园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优美动听的歌声中,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获得情感的体验,受到美的熏陶,启发良好的音乐感知和想象能力,在相互的协作中使身心健康发展,综合素质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