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精柱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 400015)
“家国同构”下家规家训与“圣谕”的相互表达
岳精柱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 400015)
中国传统社会家国同构,以孝为基础建立了家庭伦理,以忠为基础建立了政治伦理。“孝”是家、国共同的思想基础,为百姓和统治者所共相推崇。家规家训具有道德和法的双重内涵。国家(统治者)经常颁发“圣谕”,将百姓家规家训的内容规范于国家意志之中;百姓也自觉地以圣谕为家规家训。这就形成了家规家训与国家意志的相互表达,家族、国家共同构建了社会价值观,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和政权稳固。
家国同构;伦理;家规家训;圣谕;价值观;表达
在家国同构的传统社会,以孝为基础建立了家庭伦理,以忠为基础建立了政治伦理。忠孝一体,孝成了家、国共同的思想基础,治国与治家同理。家规家训的总体思想是孝,具有道德与法的双重内涵。统治者用治家的方法治理国家,国家颁发“圣谕”,将百姓家规家训的内容规范于国家意志之中。传统社会,皇帝还经常用赐家族字派的方式,来推广统治者的意志。百姓也自觉地以“圣谕”为家规家训或悦纳赐派并以此为荣耀。这就将统治者的意志转化为家庭或家族的道德准则,形成了家规家训与国家意志的相互表达,从而巩固了家国同构的社会秩序,完成了价值观的构建。
“国是家的国,家是国的家”,这是中国家国同构的传统社会的最好表述。所谓家国同构,就是“国的统治秩序是家的伦理秩序的推广,国内部成员关系是家内部成员关系的推广;国与家是同构的,君臣间的政治关系与父子间的伦理关系也是同构的。”[1]在现代社会,作为制度形式,家国同构基本被终结;作为意识形态,家国同构思想依然有着影响力。家国同构,要求“治国必先齐其家”,人们既要有报效国家的社会理想,又要有崇高的个人修养,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也;这是自我道德修养的实践层面,并遵照个人、家、国、天下的顺序逐次展开,是家国同构传统社会人们道德修养的崇高境界。特别是中国的士绅,更是自觉地以之为准则,作为自己终生追求的社会理想,以此实现“齐家”与“治国”两者伦理规范的一致和共通[2]。“‘家国同构’的实质就是把君、父的角色合二为一。”[3]“要求臣民对君主不仅要作理性的绝对服从,而且还要作情感上的父权认同。”[4]家的治理基础是家规家训,国的治理基础是法律,即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在家国同构的传统社会,“孝”成为家、国的共同思想基础。关于“家国同构”传统社会的研究,成果多,研究深入。对家规家训的学术研究,成果也不少。将家规家训与国家意志结合,放在“家国同构”社会背景下研究,则较为少见。
(一)以孝为基础的家庭伦理
传统社会以孝为基础,建立了以父系为核心的家庭伦理关系,强调血缘和亲情,属“修身、齐家”层级。“百善孝为先”,对父母要孝。孔子说:“孝子之事其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5]在家庭伦理中称谓不以年龄而严格按照字辈派行论,按辈分建立了家庭的伦理秩序,确立了家庭(族)管理的规范。孝,不仅仅在家庭中强调,在社会关系中也多是以孝为基础的家庭伦理关系的扩展,如在师徒关系上,强调“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在社会交往中多以“老(长)辈子”“兄弟”“姐妹”相称,等等。
(二)以忠为基础的政治伦理
传统社会以忠为思想基础建立了政治伦理,要求对君要忠,“移孝于忠”,忠孝一体[6],强调服从,属“治国、平天下”层级。《礼记·祭统》曰:“忠臣以事君,孝子以事其亲,其本也。”《孝经》说:“以孝事君则忠”“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就是说老百姓以孝事君王;君王也要以孝治天下。忠即为孝,孝即为忠。在官职的称谓上,向家庭伦理靠拢,如子民、大人、大老爷、天老爷等称谓,不以官职称,而以家庭关系称呼,要求官员爱民如子。百姓称地方官为“父母官”;官员应视百姓为“衣食父母”。
孝是血缘关系上的义务,忠是政治关系上的义务。忠孝,既属于礼的范畴,又属于道德范畴。也就是说,古代治理国家,就像治理家庭一样。因为国即是扩大了的家。
家训是家庭的核心价值观,家规是家庭的“基本法”。家规就是要求家人、族人行事的规定,是家法;家训就是对家人进行家庭道德教育。家规家训反映了制定者对家族兴旺的期待以及制定者对社会、人生的体会。
家规家训的出现,并非随着家的出现而产生,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家规家训的出现,早期独立于家谱,单独运行。它未入家谱,以训诫、禁诫等内容出现,宋代以前基本成熟[7]。
早期家训分训诫活动和训诫文书两种形式。训诫活动很早就有,如孟母三迁、断杼教子故事。训诫文书,最早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婴临终“凿楹纳书”留以示子的成文遗书[8]。汉代以后出现的家训就较多了。著名的如东汉历史学家班昭的《女戒》,三国蜀相诸葛亮的《诫子书》,等等。
明代伊始,普通家族开始制定自己家族的家(族)规并普遍刊入家(族)谱中。明清之际,还有很多家谱增加了圣谕、圣训等内容,家规家训的形式基本定型,成为家谱中很重要的内容。明清之际是我国家规家训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
(一)教化、鼓励:传统社会家规家训的道德内涵
家规家训,以孝为基础,进行道德教化,劝导、鼓励、规范家人行事,对家人有很大的影响。传统社会以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8德作为道德教化的基本内容。《礼记·礼运》说:“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这些内容,都是劝诫、教化、鼓励人们行事以方、事亲以孝的道德准则。我国历代有着优秀的家规家训,如《颜子家训》《朱子家训》、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都有着非常好的教化、鼓励作用。
(二)约束、处罚:传统社会家规家训的法律内涵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在中国传统社会,将不孝定为犯法的“首恶”。北宋包拯就训诫:“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9]渠县张氏祠规规定:“犯上、以长压幼,以富欺贫,以贫害富,处罚……借公吞肥,一经查出,生死不准入祠……有玷清白家风,若族中有犯者,革除祠外……对姑息养奸玷辱宗祖并父兄者,革除祠外。”①资料源自四川渠县板桥乡立石沟张氏宗祠,系作者田野调查所得。联系人:张玉书,男,1941年生。宣汉孙氏族谱中记有在解放前处罚违反家规规定的不孝族人[10]。四川渠县丰乐乡郁氏祠堂建有训诫台,当地人称为印盒石,专门用来处罚违反族规的族人。
传统社会,家规家训对人们的行为有着很强的约束力。“在中国传统社会,家规家训是对国家法律的补充。”“家规带有法的性质,这是在家庭之中把道德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凡违反规定的必受处罚。”[11]其族中执事者,不但有家规族约所赋予的执法权力,而且还是家族中伦理上的尊者、道德上的模范、社会的名人,故其很有影响力,当然,他也必须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
传承优良家风的有形载体不仅包括宗祠、家庙与民居、功名柱、亭子等建筑物及其附属物,而且涵盖族谱、家书、楹联、牌匾雕刻等各类载体,甚至诸如地名、学校、医院、寺庙、路桥、广场等建筑物上都有固化的家风。还有通过童谣、谚语、山歌、民俗、节庆、婚丧嫁娶仪式等无形的文化载体等多种方式。
(一)家谱、家书、书法、工艺品
在中华传统家谱中,无一不载有家规家训等家族道德教化的内容,除家规家训外,还有祠规、家族优秀人物故事等具有教化作用的内容。家谱中的题词、书法作品,大都与道德教化、家族历史文化分不开。家书,更是满含着殷殷的教化之意。有的家族还制作有工艺品,将家规家训或家文化融入其中。这种现象在近现代更为流行。
(二)匾额
在传统社会,牌匾是传承、展示家族文化很重要的形式。几乎每个家族都将自己的家族历史文化、道德教化的内容,浓缩成适合牌匾形式表达的内容,如忠孝传家、耕读传家、清献家风、清白遗风、南阳家声,等等。
(三)家具器物
家具中的家风体现,主要是在家具中刻入家规家训内容或一些期语祝词。可以是一个词语,也可以是一段话或对联等。如在镜子上描刻“博爱传家”①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藏文物。;在水缸上刻有“福”字等有一定寓意和期许的字词和图案②重庆湖广会馆馆藏文物。。
(四)建筑及其附属物
传统社会,在建筑及其附属物上展示家规家训和家族文化的现象就更多了,特别是在家族祠堂上展示得更为普遍。江西省景德镇市沧溪村的朱子训子亭③参见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2016-03-29。朱韶宅院耕字书屋的低头狮资料也源于此。网址为:http://v.ccdi.gov.cn/ctjg/zgctzdjgzxzt/index.shtml。;陕西省韩城市党家村四合院厅房两侧的家规砖雕“动莫若敬,居莫若俭,德莫若让,事莫若咨”等④参见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2016-02-23。网址为:http://v.ccdi.gov.cn/ctjg/zgctzdjgsxhcdjc/index.shtml。;重庆市荣昌区万灵古镇尔雅书院喻茂坚留给后世子孙的“垂训联”,上联:衍祖宗一脉真传,克忠克孝;下联: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读惟耕⑤参见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2016-04-12。网址为:http://v.ccdi.gov.cn/ctjg/zgctzdjgcqrcymj/index.shtml。。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向氏木刻家谱;重庆綦江东溪镇的孝感桥等建筑及其附属物,都有家规家训内容。一些建筑,除镶嵌有家规家训和家文化内容外,还普遍刊刻有二十四孝故事、孟母三迁教子、岳母刺字“精忠报国”故事等。以上这些建筑及其附属物,无不体现出忠孝道德教化和自我修养的内涵。
(五)碑刻雕塑
利用碑刻雕塑表现家规家训及家文化,在传统社会非常普遍。这些碑刻,可以是单独的,也可以是组合的,或某建筑的一部分,主要如祠堂、墓碑等。江西省景德镇市沧溪村朱韶宅院耕字书屋的低头狮;四川渠县赵氏祠堂鼓励成材碑;在河南内黄县麒麟村,岳飞后裔感谢当年王员外救助岳飞母子之恩和800多年来该村村民对岳飞的祭祀缅怀的铭恩亭及其碑刻等,都是典型例子。
(六)家族活动
婚丧喜庆的生命仪式蕴含着家风教化的大量信息。在这些重要的生命仪式中,非常注重家风对家庭成员的熏陶和教化。如哭嫁、哭丧、祭祀等家庭礼仪、家族故事等活动。
哭嫁,主要是述说父母长辈的“好”,对兄弟姐妹的“爱”和分离后的思恋、嘱托等。如恩施哭嫁歌。瑶族教育新娘歌词就说:“春夏双双去种田,早晚出入同吃饭。家计各样有条理,心焦心烦互慰解。”[12]
哭丧,主要是述说死者身前对子女、兄弟、姐妹的爱以及生活的艰辛,死者的坚强、勤劳和善良等。如《伤心孝歌》,包括丧葬孝歌、思亲孝歌、伯叔孝歌、不忘孝歌、手艺孝歌、安葬孝歌、袱子孝歌、二十四孝等。《丧心孝歌》(节选)唱曰:“月照院墙鼓二更,想起爹娘一平生;忠厚为人守本分,兄宽弟忍不想争;勤俭持家又谨慎,公平正直不欺人;左邻右舍都尊敬,死了谁不叹哀声。”[13]
(七)地名
有的地名体现着道德教化的内涵,其传说故事和寓意,无不彰显着中华传统优秀道德文化和教化功能。如湖北麻城孝感乡、云南腾冲和顺古镇等。
在传统社会,历代统治者特别是明清之际的统治者代表国家不断颁行家国同构的“圣谕”,以期用德、法兼治建立一种既有亲情、又有等级的统治秩序。影响比较大的有明代朱元璋的“圣谕六言(条)”和清代康熙皇帝的“圣谕十六条”。
明太祖朱元璋的“圣谕六言”是:“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无作非为。”[14]
康熙皇帝“圣谕十六条”为:“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诫窝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15]
从“圣谕”的内容来看,其家庭道德教化的内容非常明显,实际就是将家规家训与统治者意志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一些姓氏自觉地用“圣谕”为家规家训。《合肥晚报》报道,安徽李姓一支就用“圣谕六言”为其家训[15]。据了解,邱氏的一支、安徽合肥“百忍堂”张氏、广东兴宁余氏等家族,广东河源地区李氏家族等都将“圣谕十六条”作为自家的家规家训。这些将统治者意志转化为百家姓做人的准则和操守,形成相互表达、良性互动的关系,非常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政权的稳固。王氏的一支就直接用“八德”为其家训。许多家族的家规家训,其内容都与“圣谕”的内容相近或相似,只不过表达形式不一而已。
在传统社会,皇帝还常常用赐家族字派和赐匾的方式来体现、推广统治者的意志。如康熙皇帝御赐岳飞后裔字派:重开奇秀,永佐朝邦,崇德喜彩,增耀远贤[17],共16字。宋代赵高峰(1012-1114年)为感谢皇帝的重用之恩,改修家庙,名之曰“崇恩寺”。哲宗皇帝闻之,赐“青莲院”匾额,意为“出污泥而不染”,赵高峰后裔至今以之为荣①重庆市綦江区扶欢镇崇恩寺·青莲院,赵久芳口述。赵久芳,男,綦江扶欢镇人,1965年生。。通过这种形式实现了将国家意志与家族文化的很好结合。
孝,对于家庭,为小孝;对于家乡、地方、单位、团体,为中孝;对于国家,为大孝。概要之,孝,小到每个家庭、家族或者单位,大到一个民族、国家、社会,都是非常重要的,故我们应不遗余力、持之以恒地传承下去。
传承几千年的中华家规家训,其核心内容为孝,由孝展开为“八德”,由“八德”转化为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家规家训表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是家和国非常重要的文化载体。它重在于道德教化,对于今天的家风、社会风气、政风、党风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家国同构为基础的社会结构,家庭以孝道为基础,以血缘为纽带,形成了一套既有亲情、又有道德自觉的伦理关系,即家庭伦理。国家的统治秩序,是以家庭伦理为基础而建立的一套既有亲和力、又有法律约束力的伦理关系,即政治伦理。家规家训,既是一种道德标准,又是一种法律准则;既具有道德教化的自觉,又具有法律约束的强制。
近现代以来的国家政权,继承用道德形式来推行国家意志的传统。我国从民国开始有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政权,家庭伦理与政治伦理逐渐分离,用现代法理为基础来建立政治伦理,但仍未忽视家庭道德建设,特别是当今,更是强调从家规家训为基础的家庭道德建设,这就是参用传统方法治理国家和社会。现代中国的治理,虽然有法律和宪法的规定,仍然无法撇开家庭伦理,仍然不能抛弃传统道德的教化功能,家规家训仍然有其积极作用,值得研究和传扬。
传统社会家规家训与国家意志的相互表达,巩固了家国同构的社会秩序,增添了政治伦理的亲和力,缩短了政府与百姓之间的距离,家族、国家共同完成了社会价值观的构建,对当代国家的治理仍然有着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黄琳,武亚雄.论家国同构、二元结构和市民社会——对农民主体性发展困境的出路[J].中华文化论坛,2007(2):133.
[2]阮航.略论《大学》的“家国同构”思想——对“修齐治平”政治治理途径的一种解读[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33.
[3]南来苏.论民族精神的本源:家国意识[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2(1):61.
[4]舒敏华.“家国同构”观念的形成、实质及其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32.
[5]李捷.纪孝行章第十[M]//孝经.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4:54.
[6] 王子今.“忠孝”与“孝忠”:中国道德史的考察[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2).
[7]徐建华.中国的家谱[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55.
[8]郭齐家,李茂旭,等.中华传世家训经典(第一卷)[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6.
[9]严冰.包公题壁诗——为官箴言令人警[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11-02(7).
[10]孙光贵,等.乐安宣汉孙氏文化[M].内部资料,2001:231-232.
[11]邵龙宝.中国古代家训的源流、精义及其当代转换的方法论[J].兰州学刊,2015(5):33.
[12]王承权.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家训和家规[J].思想战线,1984(10):27-28.
[13]伤心孝歌·丧场孝歌[M].重庆湖广会馆藏铜邑(铜梁)永远阁森隆堂板清宣统二年(1910年)刻本.
[14]卷255洪武三十年辛亥条[M]//明太祖实录.[中国台湾]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15]卷34[M]//清圣祖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
[16]叶翔宇,龙红泥,程堂义.圣谕六条为家训[N].合肥晚报,2015-12-02.
[17]岳喜高,等.中华岳氏统谱[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22.
[责任编辑:丹 涪]
D089
A
1674-3652(2017)03-0061-05
2017-03-15
重庆市文化委2015年重大委托项目“重庆移民文化史”(2015ZDWT01)
岳精柱,男,四川宣汉人。研究馆员,主要从事移民文化、谱牒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