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敏,祁世明
基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英语专业综合改革研究
——以滁州学院英语专业为例
王 敏,祁世明
围绕教育部《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依据滁州学院2016版新修订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学校实际探讨了基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英语专业综合改革发展的新路径,提出新形势下英语专业建设过程中需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英语人才,从而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国家标准;产教融合;英语专业;综合改革
教育部颁布实施的《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英语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国家标准和基本要求。[1]要求高校依据‘国标’、结合实际,修订本校的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仲伟合指出,《国标》将促使高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本校实际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为多样化、个性化、创新型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环境。[2]
2000年至2015年的15年间,中国新建本科院校已达403所,接近全国普通本科院校一半,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3]这些院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管理体制绝大多数脱胎于老牌本科院校,随着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越来越不适产业结构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一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陷入了发展困境。破解这些问题和困难,必须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突出问题出发,抓住影响人才培养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真正构建起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管理体制等。
近年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逐渐成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改革的新常态,它推进了专业与产业、学校与企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等要素和过程的对接,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而言,是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发展形势严峻
根据高校、社会研究机构的相关调研,随着国内改革开放和全球化进程推动,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英语专业迅速发展。然而英语专业人才需求如同市场商品需求一样,要受到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条件影响,一旦背离社会对专业人才吸纳能力和实际需求,会导致人才消费泡沫现象。以安徽为例,根据2016年安徽省教育厅《安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布局情况分析报告》,全省31个本科高校全部开设英语专业。英语在校生人数已经达到2万多人,其中大部分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正因如此,2013-2016年安徽省连续4年将英语专业列为省控专业。英语专业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质量下滑,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面临巨大的挑战。
(二)英语专业发展存在问题
与一些老牌院校相比,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师资力量薄弱、实践实习条件局限,学生生源素质一般。在专业发展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典型的表现有:
1.实践理念落后。英语作为一门应用广泛的语言,实践性较强,但目前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师资力量、经费投入等更偏重于理论教学,理论课程开设占有绝对比重,实践教学普遍被忽视,实践教学课时比例严重不足且教学效果不理想。一些企事业单位纷纷建议应更新实践教学观念,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地位。
2.实践课程弱化。英语专业教学中校内实训课程弱化,校外实践效果欠佳的现象仍较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仍然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难点和重点。近年来,虽然一些院校与社会企事业单位加强合作,建立不少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但还存在实践基地层次不高,合作不够紧密的问题。有的基地担心实践教学干扰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影响经济效益,对学生的实习、实训采取拖延、减量等方式,影响了实训效果。
3.实践师资薄弱。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由于实践教学任务的师资培养长期不被重视,实践教学的师资普遍存在师资不足、水平不高等问题。如: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实践教学工作量计算方法不当、教师实践教学改革积极性不高和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不稳等问题。
以上问题,在一些老牌院校也或多或少存在,但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问题尤为突出,面对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如此严峻的竞争形势,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发展必须走出一条不同于老牌本科院校的新路,实现差异化发展和错位竞争。
(一)“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核心是教学与生产的有机结合
近年来,学界对产教融合进行了深入探讨。产教融合通常是指生产与教育的一体化,在生产实境中教学,在教学中生产,生产和教学密不可分,水乳交融[4]。柳友荣等人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区域知识积累、创造与传播的主体,是原始性创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与平台,产教融合是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自我发展及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5]。
(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理念是新建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1.产教融合是培养英语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然要求。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普遍存在学科专业趋同化、人才培养同质化的倾向,面临学生就业水平差、服务地方经济能力弱等突出问题,只有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信息化”的办学定位,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之路,才能培养出更多以能力为本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英语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
2.产教融合是推进英语专业人才需求侧和供给侧有效结合的客观需要。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定、培养模式的建构、课程体系的改革、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就业创业平台的建立等各个方面,企业不但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合作成果的受益者。产教融合节约了企业人才培养成本,同时企业又和高校共享教育资源,有利于形成校企师资共育、成果共享、利益双赢的新模式。
3.产教融合是英语专业科学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有利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学科特色和服务面向,更加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三)滁州学院英语专业综合改革实践
滁州学院英语专业坚持“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理念,借鉴学习其他兄弟院校英语专业改革经验,进行英语专业综合改革的顶层设计,修订和优化2016版《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了基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英语专业综合改革发展的新路径。
1.明确一个改革目标。坚持滁州学院“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信息化”的办学定位,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满足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对高水平外语人才需求,已成为英语专业办学的基本思路和改革目标。
2.推进两个基地建设。一是推进专业技能实训中心建设,加强实验室及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力度,构建实训实践体系。在校内建立了同声传译、微格教学实验室、语言实验室和仿真实验室等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课程设置中的比重,确保教学的实效性,不断加强英语专业基本功训练。二是重点推进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切实有效地与企业单位开展合作办学。加强与国(境)内外高校交流合作,尝试与台湾地区友好高校联合开展英语人才培养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通过与外企、商务局、科技局、海关、银行等建立合作关系,把校内与校外的教育教学资源结合起来,逐步建立“协作型”和“合作型”相结合的模式,促进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目前校内外实习基地完善,有8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并能满足教学需要,如:上海东方激光教育文化有限公司;合肥轩昂教育咨询有限公司;罗福斯办公用品(滁州)有限公司等。建有3个校外创业孵化基地:滁州市万尚城百货有限公司(百货线上线下联动模式);滁州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科技型企业);滁州明煌高新技术创业服务有限公司(节能环保、电子电器、电子商务、智能家居等四大板块)。
3.着力三个核心优化。一是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近几年来,平均每两年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一次优化设计。特别是2016年,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围绕知识、能力、素质相结合的培养目标,确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对职业岗位要求、关键能力、能力要素和主要支撑课程进行了精心安排,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模块化处理。构建并完善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三模块、五类别”课程体系(“三模块”是指通识模块、专业模块和综合模块,“五类别”是指公共基础类、公共选修类、专业基础类、专业选修类和综合实践类)。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情况看,不论是学时还是学分,实践教学部分都接近总学时(学分)的1/3。二是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实行“中外教师合作教学”“双师同堂”“轮班教学”“跨境电商课程植入”等教学模式。在“口译”“英语微格教学”等课程中实行小学期制。创新第一课堂,不断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强化专业基本技能训练;活跃第二课堂,举办学科专业技能竞赛、英语文化周、商务谈判、商务实践大赛等课外专项实践活动;拓展第三课堂,开展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等,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教学能力和商务实践能力。努力实现“三个课堂一体、三个平台联动”,促进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设立创新创业学分,优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力争每年获得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5项,每年获得创新创业项目6项。三是优化“双能型”实践教学团队。充分利用学校与政府和企业达成的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与企业合作办学以及建立实习实践基地等路径,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到企业一线岗位实践锻炼,与实习实践基地单位深度合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锻造数量适当、管用的实践型师资队伍。积极推进翻译教学团队建设。围绕实践教学体系,对团队成员进行不间断的进修培训,安排教师去企事业单位、政府职能机构挂职锻炼,打造改革意识强、有先进教学理念、教学质量高的优秀实践教学团队。
4.实现四个方面融合。一是人才培养目标产教融合。从社会需求出发,依据行业、企业和本地区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特点,确定英语专业培养目标,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产教融合:英语专业以能力本位、市场需求、职业适应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采取语言技能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对复合型英语人才的需要,掌握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人文和管理知识,具备翻译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巧,及涉外文秘所必需的职业能力及素养,并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毕业生可在企事业单位和外事机构从事英语翻译、涉外文秘等语言服务工作。二是课程教学体系产教融合。首先摆脱大众将英语专业仅仅定性为工具专业的束缚,明确英语专业的定义:英语类专业是以英语语言、英语文学和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为学习和研究对象的学科专业。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公共选修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凝结出“模块教学、分层优化,特色并重”的课程设置理念,凸显英语专业多元性、灵活性和自主性的发展趋势。[6]第二步明确各个行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期望值,即英语专业毕业生在毕业时应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和素质,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的对接。新的课程体系应该“培养学生的各种知识,使之具有宽厚性、系统性;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使之具有能动性、持续性。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使之具有全面性、发展性,最终达到学生的素养、能力、人格同步提升的目标”[7]。三是实训实践环境产教融合。努力在校内打造仿真的实训环境,努力做到与企业同步、校企共享。在校内依托翻译技能实训中心等培训平台,满足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使英语专业毕业生具有上手快、岗位适应能力强的特点。依据产学融合的理念,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真正把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成为充分满足学生实践教学、综合实习、专业实习、提高专业技能的重要平台。四是师资队伍力量产教融合。完善“双能型”教师队伍引入和培养制度,提高各方面待遇,尽快形成一批具备企事业工作能力和经验的师资队伍。鼓励教师参与行业、企业相关课题研究、项目培训,加强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推进教师成为行业专家,促进教师通过企事业单位工作实践和日常管理,积累实践应验,提升职业技能,完善“双能”素质,发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在《国标》颁布实施之后,英语类专业如何在《国标》指导下进行创新发展将是所有英语类专业教育的管理者、研究者、教学工作者需要认真考虑的现实问题[8]。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为理念推进英语专业综合改革,根本目的是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滁州学院英语专业综合改革基于“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信息化”的办学定位,不断探索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在发展中推进改革,在改革中推进发展,使得英语专业在学科建设过程中人文基础更加宽厚、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思辨能力,最终实现英语人才培养大计。
[1] 原春琳.教育部:明年将实施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国家标准[N].中国青年报,2016-10-30.
[2] 仲伟合,潘鸣威.论《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制定—创新与思考[J].现代外语,2015(1):112-120.
[3] 马海燕.中国16年间新建本科院校400余所[EB/OL].2016-4-7.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4/07/c_128873051.htm
[4] 曹丹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J].天中学刊,2015(1):32-36.
[5] 柳友荣,项桂娥,王剑程.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5):64-68.
[6] 仲伟合. 英语类专业创新发展探索[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1):127-133.
[7] 王俊菊.英语专业本科国家标准课程体系构想—历史沿革与现实思考[J].现代外语,2015(1):112-120.
[8] 仲伟合.《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指导下的英语类专业创新发展[J].外语界,2015(3):2-8.
责任编辑:刘海涛
Study on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English Majors Based on the Model of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Cooperative Education”
Wang Min, Qi Shiming
Centering around the "National Standards of Teaching Quality for Undergraduate English Majors" issu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revised 2016 edition of the "English majors training scheme of Chuzhou University", this paper combines the actual circumstances and explores a new path of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English majors based on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cooperative education". The paper assumes that the proces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nglish major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should fully embody the subject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ities to train high quality applied English talents so as to better serve the lo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national standards;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English majors; comprehensive reform
H319.3
A
1673-1794(2017)03-0109-04
王敏,滁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教学;祁世明,滁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安徽 滁州 239000)。
高校优秀青年骨干人才国内外访学研修重点项目(gxfxZD2016255);外研社横向课题(2016061603);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3zdj149);滁州学院课程综合改革项目(2016kcgg075)
2016-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