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夫论》史料价值札记十则

2017-03-30 00:46蒋泽枫王文君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鬼谷子孙膑论语

蒋泽枫,王文君

(1.通化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通化 134002;2.通化市第十四中学,吉林 通化 134002)

《潜夫论》史料价值札记十则

蒋泽枫1,王文君2

(1.通化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通化 134002;2.通化市第十四中学,吉林 通化 134002)

《潜夫论》史料价值丰富,其中的一些内容可以用于对古史问题的分析考证,如有助于了解孙膑求学问题;为后世学人了解汉代龙的形象提供了重要线索;可证明史书中提及的春秋时期曹国大夫厘负羁、僖负羁、曹羁三者为同一人;可释秦始皇“赵氏”之由来;可校勘 《国语·楚语》文句之误;可为研究东北古史问题提供佐证材料;为研究曾子故里提供依据;为了解虞舜之事提供参考信息;可用于证明一些古籍古本情况;保存了很多古书佚文、古人佚语。

王符;潜夫论;史料价值

素有东汉小百科全书的 《潜夫论》,史料价值丰富,其中的一些内容对于古史问题的分析考证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一、可以有助于我们了解孙膑求学问题

孙膑为齐国人,《史记》《汉书》均有记载。但 《吕氏春秋·不二》云:“孙膑贵势。”高诱注:“孙膑,楚人,为齐臣。”[1]213故有人称 《贤难》中的记载证明孙膑为楚国人。我们认为后者完全是一种误解。《贤难》篇主要讲的是贤人遭受嫉妒的问题。《贤难》说:“孙膑修能于楚,庞涓自魏变色,诱以刖之”,意思是孙膑在楚地崭露头角,显露出卓越的才能,但遭到庞涓的妒忌而被施之以刖刑。一定要注意这段话的因果逻辑关系。这里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对“修能”一词的理解。这里的修能,即为展露卓越才能的意思。孙膑如何展露卓越才能呢?什么才能呢?只有一种,即卓越的军事才能。但展示的方式却有两种。不仅仅是在后来的行军作战之时才能体现其运筹帷幄之术。相反,在早年的求学过程中亦体现出孙膑的天资聪慧,与众不同。假设此处指的是孙膑的行军作战的实战指挥才能,但孙膑展露实施其才能是在回到齐国之后,而不是在楚国。《史记》载:“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2]2162后来,屡立战功,并在马陵之战中诛杀庞涓。如果按照这样的理解,因孙膑后来在齐国屡立战功,显示出其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导致庞涓的嫉妒然后惨遭迫害,不仅地点不符,而且这在逻辑上显然也是说不通的。显然,“修能”不是指孙膑在齐国取得的一系列军事成就的才能。接下来,不防分析另外一种可能,即求学过程中的优异表现。《史记》称两人同为同学,一同学习兵法。但庞涓先出师,被拜为魏国将军。在学习的过程中已经发现自己才能不及孙膑,暗生嫉妒,因此私下里请孙膑到魏国然后暗中加以迫害,“欲隐勿见”。因此,我们可以断定,孙膑被迫害之时还未曾为官,至少在此之前没有做官的记载。否则从常识上判断,官员怎么可能没有随从的陪同,只身一人来到魏国而惨遭毒手呢?这在正常的两国外交上是说不通的。反之,如果是官员身份,此类事情应该是不会发生的。那么,他为何要遭到庞涓的迫害呢?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孙膑在楚国学习的过程中就已经很优秀了,以致遭到庞涓的妒忌。这在逻辑上是非常清晰的。因此,此处的修能于楚,“楚”应该涉及的不是他的出生地问题,而是其同庞涓一起学习兵法的地方,意思是孙膑是在楚地求学过程中崭露头角的。至于孙膑的师承问题,正史并没有记载。传说孙膑、庞涓2人的老师为鬼谷子①明人小说《孙庞演义》和《东周列国志》,两者都称孙膑与庞涓为其弟子,同拜鬼谷先生学习兵法。但是《战国策》只记了载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据今人考证,鬼谷子是确实存在的,他为楚国人,其故里在石泉②杨善群,“鬼谷子,楚人,居于汉滨鬼谷山应当有所根据,今陕西石泉县正是位于汉水之滨,原来是属于楚国汉中郡,县境有鬼谷岭,此地区山清水秀,传说鬼谷子隐居于此地,可能性很大。”郑洪春也说:“战国时鬼谷子为楚国人,其家乡就在石泉。”石泉县鬼谷子研究会的3位先生都认为石泉是鬼谷子的隐居故里,如郭世堂说:“云雾山,主峰称鬼谷岭,地处秦岭南麓,其脉蜿蜒至汉江之滨,为战国时期秦国和楚交界地区”。阮太国也说:“据史书记载,可以推论鬼谷子和苏秦、张仪曾多次经过秦楚交界的石泉。”刘先祥说:“历代志书及碑刻都记载这里是鬼谷子出生地。清朝乾隆四十五年续载明朝弘治八年碑记说云雾山是‘鬼谷经历之处,唐、宋迭兴之由,’‘亦汉兴一大名山。’这些是前人留下的证据”。详见《全国首届石泉鬼谷子文化学术研讨会学术综述》《管子学刊》,2004年3期。。所以说,《贤难》篇所记载的“孙膑修能于楚”一句虽然不能证明其就是鬼谷子的学生,但至少可以证明孙膑是在楚国从师学习兵法的。

二、为后世了解汉代龙的形象提供了重要线索

关于龙的问题,王符在 《潜夫论》中有所涉及。除此之外,王符还有一段关于龙的形象描绘,这段话现存于宋人罗愿 《尔雅翼》卷28《释鱼一》,明李时珍 《本草纲目》第四十三卷“鳞”部关于龙的记载转引了罗愿 《尔雅翼》的记载。《尔雅翼》云:“王符称:‘世俗画龙之状,马首蛇尾,又有三停九似之说,谓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皆相停也。九似者,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头上有物如博山,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3]297此段记载,目前我们还没有充分的证据能够证明出自于 《潜夫论》,为 《潜夫论》之佚文,但无论其是否出自于 《潜夫论》,这段话的史料价值都是非常大的。因为我们通过这段话的记载,可以了解到在东汉时期世人对于龙的印象是怎样的。同时,通过对两汉时期出土的一些壁画如 《四川郫县东汉砖墓石棺棺盖龙虎戏壁画像》《河南南阳县出土东汉龙虎斗画像石》等所刻的龙的形象对比可以发现,这一时期的龙的外貌特征与王符的描述是十分相似的。这些汉画像石中的龙,大部分龙形大同小异。龙的尾部与躯干有明显的界限,即属于变形的兽躯;变形方式是将兽的颈部与躯干拉长,加入了蛇的特征。而且一般都有足、爪,有鳞甲,长角,口部有须,“关于汉代龙纹的形体特征,无论是画像石、壁画、瓦当,还是铜镜、铜器、金银器、漆器和玉器上,蛇体形龙纹已明显减少,即使龙纹的形体委卡蟠曲,也大多有肢爪,而更多的是近乎走兽形体的各种龙纹。”[4]3

三、可证明史书中提及的春秋时期曹国大夫厘负羁、僖负羁、曹羁三者为同一人

《史记·管蔡世家》云:“共公十六年,初,晋公子重耳其亡过曹,曹君无礼,欲观其骈胁。厘负羁谏,不听,私善于重耳。”

《史记·晋世家》云:“过曹,曹共公不礼,欲观重耳骈胁。曹大夫厘负羁曰:‘晋公子贤,又同姓,穷来过我,奈何不礼!’共公不从其谋。负羁乃私遗重耳食,置璧其下。重耳受其食,还其璧。”

《史记·晋世家》又云:“五年春,晋文公欲伐曹……三月丙午,晋师入曹,数之以其不用厘负羁言,而用美女乘轩者三百人也。令军毋入僖负羁宗家以报德。”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云:“僖负羁之妻曰:‘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返)其国。反 (返)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子盍蚤 (早)自贰焉。’乃馈盘飧寘 (置)璧焉。公子受飧反 (返)璧。”

《国语·晋语四》云:“负羁言于曹伯曰:‘夫晋公子在此,君之匹也,不亦礼焉?’曹伯曰:‘诸侯之亡公子其多矣,谁不过此!亡者皆无礼者也,余焉能尽礼焉!’对曰:‘臣闻之,爱亲明贤,政之干也。礼宾矜穷,礼之宗也。礼以纪政,国之常也。失常不立,君所知也。国君无亲,以国为亲。先君叔振,出自文王,晋祖唐叔,出自武王,文、武之功,实建诸姬。故二王之嗣,世不废亲。今君弃之,不爱亲也。晋公子生十七年而亡,卿材三人从之,可谓贤矣,而君蔑之,是不明贤也。谓晋公子之亡,不可不怜也。比之宾客,不可不礼也。失此二者,是不礼宾,不怜穷也。守天之聚,将施于宜。宜而不施,聚必有阙。玉帛酒食,犹粪土也,爱粪土以毁三常,失位而阙聚,是之不难,无乃不可乎?君其图之。’公弗听。”

从以上几则材料记载来看,其中前面提到的这个曹国大夫厘负羁很显然就是下文所提及的僖负羁,二者为同一人。

但是,在 《春秋公羊传》中又出现了一个曹国大夫曹羁。《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云:“冬,戎侵曹,曹羁出奔陈。曹羁者何?曹大夫也……戎将侵曹,曹羁谏曰:‘戎众以无义。君请勿自敌也。’曹伯曰:‘不可’。三谏不从,遂去之,故君子以为得君臣之义也。”这里记载的是春秋时期曹国大夫曹羁,曾三谏曹伯而不听,遂出奔陈。那么这个大夫曹羁是否就是前面提及的大夫厘负羁、僖负羁呢?现在还不能确定。但通过王符 《潜夫论·遏利》篇的记载:“昔曹羁有言:‘守天之聚,必施其德义。德义弗施,聚必有阙。’”我们发现,曹羁的这段话与 《国语·晋语四》云:“僖负羁言于曹伯曰:‘守天之聚,将施于宜。宜而不施,聚必有阙。’韦昭注:‘宜,义也。’”话语是完全一致的,这直接表明,这三者为同一人。

四、可释秦始皇“赵氏”之由来

关于秦始皇为何名为“赵政”这个问题,学者们多有争论。很多人认为始皇的母亲为赵国赵姬,而父亲又为赵国人质,故此而称始皇为“赵政”。这一说法明显是缺乏对历史文献的解读而造成的。《史记·秦始皇本纪》介绍秦始皇身世时称“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司马贞《史记索隐》云:“又生于赵,故曰赵政。一曰秦与赵同祖,以赵城为荣,故姓赵氏。”[2]秦始皇本纪,227也就是说,唐人司马贞认为世人称其为“赵政”主要有这样两种原因。而王符 《潜夫论·志氏姓》也认为“六世而始皇生于邯郸,故曰赵政”,同司马贞所列举的第一种提法相同,即始皇因生于赵国而名曰赵政。司马贞的这种提法是否出自于王符 《潜夫论·志氏姓》,我们不得而知。但这却表明在汉、唐社会上可能就流传着这样的说法,王符和司马贞的这种看法可能是汉唐时期较为流行的一种观点,而并不是他们自己胡乱编造出来的。

五、可校勘 《国语·楚语》文句之误

第一、《楚语下》云:“昔齐驺马繻以胡公入于贝水。”按:《衰制》云:“此齐驺马繻所以沈胡公于具水。”“贝水”《水经注·巨洋水》篇说:“巨洋水,即 《国语》所谓 ‘具水’矣。袁宏谓之巨昧,王韶之以为巨蔑,亦或曰朐弥,皆一水也,而广其目焉。”[5]617由此可见,今本 《国语》中“贝水”乃因同“具水”字形相近而误。

第二、《楚语上》云:“如是而又使以象梦旁求四方之贤。”按:《五德志》云:“乃使以梦像求之四方侧陋,得傅说,方以胥靡筑于傅岩。”“象梦”作“梦像”,盖今本 《楚语》作“象梦”者两字误倒。

六、可以为研究东北古史问题提供佐证材料

在 《潜夫论》中涉及到东北地名记载的有以下4条:

第一条记载是关于汉代“乐浪”郡的设置。《救边》云:“武皇帝攘夷柝境,面数千里,东开乐浪,西置燉 (敦)煌,南逾交趾,北筑朔方,卒定南越,诛斩大宛,武军所向,无不夷灭。”《汉书·武帝纪》记载,西汉武帝元封三年“朝鲜斩其王右渠降。以其地为乐浪、临屯、玄菟、真番郡”[6]武帝纪,194,其中乐浪郡是朝鲜4郡的首郡。

第二条讲述的是厚葬习俗问题。《浮侈》云:“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时。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桐木为棺,葛采为缄,下不及泉,上不泄臭……工匠雕治,积累日月,计一棺之成,功将千万。夫既其终用,重且万斤,非大众不能举,非大车不能挽。东至乐浪,西至敦煌,万里之中,相竞用之。此之费功伤农,可为痛心!”这种风气遍及四方,西边延伸到“敦煌”郡,东边延伸到东北地区的“乐浪”郡。

第三条是关于箕子被封于朝鲜之事。《五德志》云:“武王封微子于宋,封箕子于朝鲜。”此事在 《史记·宋微子世家》亦有相关的记载[2]1607—1634。

第四条是关于“韩侯、韩姓”的记载。 《志氏姓》云:“昔周宣王亦有韩侯,其国也近燕,故诗云:‘普彼韩城,燕师所完。’其后韩西亦姓韩,为魏满所伐,迁居海中。”以往研习 《诗经》之人往往将经文“韩奕”中的“韩城”当作陕西的韩城。而据王符 《潜夫论》的记载,韩城并不是指陕西之韩城,而是燕地之韩城,在今河北固安县。顾炎武 《日知录》卷3考“韩城”说:“《水经注》:‘圣水径方城县故城北,又东南径韩城东。’《诗》:‘溥彼韩城,燕师所完。王锡韩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国。’王肃曰:‘今涿郡方城县有韩侯城,世谓寒号。’非也。按 《史记·燕世家》:‘易水东分为梁门’,今顺天府固安县有方城村,即汉之方城县也。《水经注》亦云:‘湿水径良乡县之北界,历梁山南,高梁水出焉’,是所谓 ‘奕奕梁山’者矣。旧说以韩国在同州韩城县。曹氏曰:‘武王子初封于韩,其时召襄公封于北燕,实为司空,王命以燕众城之。’窃疑同州去燕二千余里,即令召公为司空,掌邦土,量地远近,兴事任力,亦当发民于近甸而已,岂有役二千里外之人而为筑城者哉!召伯营申,亦曰 ‘因是谢人’,齐桓城邢,不过宋、曹二国,而 《召诰》‘庶殷攻位’,蔡氏以为此迁洛之民,无役纣都之理。此皆经中明证。况 ‘其追其貊’乃东北之夷,而蹶父之 ‘靡国不到’,亦似谓韩土在北陲之远也。又考王符 《潜夫论》曰:‘昔周宣王时,有韩侯,其国近燕。故 《诗》云:‘普彼韩城,燕师所完。’其援韩西,亦姓韩,为卫满所伐,迁居海中。’汉时去古未远,当有传授,今以 《水经注》为定。”[7]166—167“其后韩西亦姓韩,为魏满所伐,迁居海中”,这段记载可以在已经亡佚的 《魏略》中找到相似的记载。《三国志·东夷传》注引 《魏略》曰:“时朝鲜王否立,畏秦袭之,略服属秦,不肯朝会。否死,其子准立。二十余年而陈、项起,天下乱,燕、齐、赵民愁苦,稍稍亡往准,准乃置之于西方。及汉以卢绾为燕王,朝鲜与燕界于水。及绾反,入匈奴,燕人卫满亡命……满诱亡党,众稍多,乃诈遣人告准,言汉兵十道至,求入宿卫,遂还攻准。准与满战,不敌也。”[8]东夷传注引《魏略》,850另 《史记·朝鲜列传》云:“朝鲜王满者, 故燕人也。自始全燕时,尝略属真番、朝鲜。”《索隐》云:“案 《汉书》:满,姓卫,击破朝鲜王而自王之。”[2]朝鲜列传,2985这些都可以为研究中国东北古史问题提供佐证。

七、为研究曾子故里提供参考依据

古籍最早谈及曾子故里的主要有两处。一处是司马迁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文云:“曾参,南武城人”,直说曾子的里籍在南武城;另一处是东汉王符 《潜夫论·浮侈》,文云:“鄗毕之陵,南城之冢,周公非不忠,曾子非不孝”,这里说的是曾子的父亲葬在南城。

八、为了解虞舜之事提供参考信息

《贤难》篇中记载了“虞舜之所以放殛”一事。俞樾云:“虞舜放殛,即指苍梧之崩。其意谓舜德衰,为禹所放,故远狩苍梧而死。即刘知几惑经、疑古之见也。《史通》所引囚尧、偃朱诸说,皆出汲冢,乃王符已有此言,则此说相传,汉世已有之矣。”[9]40从韩非子的 《说疑》篇也提及“舜逼尧,禹逼舜”之事来看,此说一定是从先秦时期流传下来的,并不是王符胡乱编造的。这为我们了解上古时期虞舜之事提供了一份参考信息。

九、可用于证明一些古籍古本情况

第一、《潜叹》云:孔子曰:“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按:此语出自于 《论语·卫灵公》。今本:“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王肃注:“或众阿党比周,或其人特立不群,故好恶不可不察也。”俞樾 《群经平议》云:“阿党比周,解 ‘众好必察’之意;特立不群,解 ‘众恶必察’之意。是王肃所据本,‘众好’句在 ‘众恶’句前。《潜夫论》引同。盖汉时旧本如此,今传写误倒耳。《风俗通·正失》篇引孔子曰:‘众善焉,必察之;众恶焉,必察之。’虽文字小异,亦 ‘善’在 ‘恶’前,可据正。”[9]99

第二、《忠贵》云:孔子曰:“不患无位,患己不立。”按:此语出自于 《论语·里仁》。今本:“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此处所引盖本其他传本。

第三、《浮侈》云:“鲤死,有棺而无椁”。按:此语出自于 《论语·先进》。今本:“鲤也死,有棺而无椁。”由此可见,此语盖有所本。

第四、《爱日》云:“孔子病夫 ‘未之得也,患不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者。”按:此语出自于 《论语·阳货》。今本:“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患不得之”今作“患得之”。《荀子·子道》篇:“孔子曰:‘小人者,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失之。’”《说苑·杂言》篇同,《论语》古本亦当有“不”字。《汉书·朱云传》云:“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孔子所谓 ‘鄙夫不可与事君’‘苟患失之,亡所不至’者也。”“患得之”,宋沈作寓简亦谓当作“患不得之”。虽所据者不过韩愈 《王承福传》,然亦足证唐人所见 《论语》有如此作者。焦循、刘宝楠二家并申何晏“患得之,患不能得之”之注,谓古人语急,“得”犹“不得”。说殆不然[10]222。

第五、《交际》云:孔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仁斯至矣。”又 《德化》云:孔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仁斯至矣。”按:此语出自于 《论语·述而》。今本:“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郑玄 《论语注》唐写本为“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人,斯仁至矣。’”[10]79此引或别有所本。

第六、《交际》云:“孔子恂恂,似不能言者。”又称“誾誾言,惟谨也”。按:此语本于 《论语·乡党》。今本:“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郑玄 《论语注》唐写本为“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也。”[10]118《汉书·万石君石奋传》云:“僮仆訢訢如也,唯谨。”颜师古注:“訢,读与 ‘訚訚’同。”奋传文本 《论语》,《论语》古本盖有作“訚訚”者。《史记·孔子世家》作“辩辩”,訚、辩或字形相近而误[9]355。

第七、《德化》云:“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我则改之。’”按:此语出自于 《论语·述而》。今本:“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皇本“三”前有“我”字,“有”作“得”。郑玄 《论语注》唐写本为:“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0]78又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云:“子产曰:‘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我则”二字作“而”,当是古本有如是者。

第八、《忠贵》云:“本枝百世。”按:“枝”今作“支”。《左传·庄公六年》引 《诗》云:“本枝百世”与此同,可证明在先秦和汉代有此种版本的 《诗》存在。

第九、《忠贵》云:《易》曰:“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少而任重,鲜不及矣。”按:“少”今本作“小”,唐石经作“少”。《晋书·山涛传》云:“德薄位高,力少任重。”《后汉书·朱冯虞郑周列传赞》章怀注引 《易》同。《荀子·儒效》篇云:“能小而事大,辟之是犹力之少而任重也。”亦用 《易》语。钱宫詹大昕云:“《三国志·王修传》注引 《魏略》:‘力少任重。’”《汉书·王莽传》:“自知德薄位尊,力少任大。”今本“少”作“小”,惟北宋景佑本是“少”字。《经义述闻》二王念孙曰:“‘少’与 ‘小’形声皆相似,又涉上句 ‘知小’而误耳。今本作 ‘力小’,乃后人依俗本改之。《集解》引虞注尚未改。又 《潜夫论》及 《群书治要》、颜师古 《汉书·叙传》注引 《易》并作 ‘力少而任重’。明涂祯本 《盐铁论·毁学》篇:‘故德薄而位高,力少而任重’,即本 《系辞传》文,张之象本复改 ‘少’为 ‘小’。”[9]112可知汉代古本 《周易》作“少”字。

第十、《劝将》云:孙子曰:“将者、智也、仁也、敬也、信也、勇也、严也。”按:今本 《孙子·始计》篇云:“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此语或据其他传本。

十、《潜夫论》中保存了很多古书佚文、古人佚语

第一、《释难》云:“皇天无亲。”按:此语乃 《周书》佚文。《左传·僖公五年》载:“故 《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尚书·蔡仲之命》云:“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尚书·蔡仲之命》属于后世伪造,但其内容乃有所本,并不一定出于完全的胡乱编造。《蔡仲之命》所引“皇天无亲,唯德是辅”这句话与 《左传》《潜夫论》所载相同,可以证明这种论断是正确的。

第二、《边议》云:“是以晏子 ‘轻囷仓之蓄而惜一杯之钻’何异?”按:今本 《晏子春秋》无此文。此语或为 《晏子春秋》佚文,或他书载晏子时曾有此语,但确为晏子语佚文无疑。

第三、《慎微》云:“故仲尼曰:‘汤、武非一善而王也,桀、纣非一恶而亡也。三代之废兴也,在其所积。’”按:此句孔子语其他史料未见,可视为孔子语佚文。

第四、《志氏姓》云:“孔子闻之曰:‘惜夫!杀吾君也。’”按:此语乃孔子语佚文。 《论语》及其他先秦史籍未曾收录此句,除 《潜夫论》所载之外,东汉应劭 《风俗通义》卷2《正失》篇亦有收录,孙星衍的 《孔子集语》卷9有辑录,疑似借鉴 《潜夫论》。

第五、《思贤》云:“《书》称 ‘天工人其代之’;《传》曰:“夫成天地之功者,未尝不蕃昌也。”《忠贵》云:“成天地之大功者,未尝不蕃昌也。”按:《国语·郑语》云:“史伯曰:‘夫成天地之大功者,其子孙未尝不章。’”但从前文引 《尚书》,下文称传,故此处所引应为 《尚书大传》之文,而非 《郑语》。今存 《尚书大传》无此语,故此语可视为 《尚书大传》佚文。皮锡瑞云:“《大传》曰:《书》称 ‘天工人其代之’,夫成天地之功者,未尝不蕃昌也。”[11]100

第六、《志氏姓》云:“周灵王之太子晋,幼有成德,聪明博达,温恭敦敏。”按:《风俗通·正失》篇云:“《周书》称灵王太子晋幼有盛德,聪明博达。”可知,此语出自于 《周书》,但今本 《逸周书·太子晋解》已不载此文,故应视为此篇佚文无疑。

[1]吕不韦.吕氏春秋[M].高诱,注.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5:213.

[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2162.

[3]罗愿.尔雅翼[M]//王云五.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297.

[4]濮安国,袁振洪.龙图四百例[M].北京: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8:3.

[5]郦道元.水经注校证[M].陈桥驿,校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617.

[6]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194.

[7]顾炎武.日知录集释[M].黄汝成,集释;栾保群,吕宗力,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66-167.

[8]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850.

[9]汪继培,彭铎.潜夫论笺校正[M].北京:中华书局,1985:40.

[10]王素.唐写本论语郑氏注及其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222.

[11]皮锡瑞.今文尚书考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9:100.

K204

A

1674-3652(2017)05-0062-06

2017-05-20

蒋泽枫,男(满族),黑龙江明水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历史文献学、中国思想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丹 涪]

猜你喜欢
鬼谷子孙膑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翰墨乾坤
如何读懂《论语》?
孙膑与庞涓
试探《鬼谷子》军事思想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
假痴不癫
全国鬼谷子与纵横家文化研讨会概述
孙膑和《孙膑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