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岩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辽宁兴城125105)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张岩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辽宁兴城125105)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着眼于对教育资源与企业资源的整合利用,对高职学生职业技能的增长以及实践经验的积累大有裨益。针对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情况,以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展开探究,促进校企合作工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可以诠释为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以及工作与学习紧密结合的一种合作办学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着眼于对教育资源与企业资源的整合利用,实现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双赢,对于高职学生职业技能的增长以及实践经验的积累大有裨益。
近年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已经为很多职业院校所认可,并结合自身实际开始摸索切实可行的实践模式。一是订单式培养。由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展开合作,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对教学流程进行统筹安排,学生会同时接收到来自校内教师与校外企业专家的“双师型”教育,学生完成学校的课程,考试合格并毕业后,可以进入合作的企业工作。二是工学结合。教学活动可以在学校与企业之间交替进行,既有理论学习,也有实践操作,两者之间互补互促,结合更加紧密,企业全程参与到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并且承担起专业课程设计及实训工作,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锻炼机会。三是准员工式培养。比较常见的有“2+1”或“1.5+1.5”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先在校进行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然后以准员工身份进入企业“顶岗实习”。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分工明确,共同作为教学管理的主体,实现在校学习与就业岗位无缝对接,学生在学业完成后可以拿到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顺利安排就业。
当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不断完善,合作办学的成效明显,但是还处于尝试和摸索的初期。这其中,政府还没有充分发挥其主导协调的作用,企业在与学校合作办学方面的积极性还有待提升,部分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利弊方面认识不到位。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在专业的设置方面,企业没有完全参与进来,教学革新和课程体系的开发也不能完全符合教学活动的需要,带队教师的实践经验不够,校内的实训、实习基地数量不足,学校与企业两者合作的关系和模式仍然不够稳定,没有有效的管理组织机构和制度保障体系。所以,建立起有效、适用、创新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不可能一蹴而就,还需广大研究者和教学工作者进一步摸索与研究。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与东软睿道教育服务有限合作公司、中兴软件技术(沈阳)有限合作公司等立足于计算机软件人才的培养需要以及国家对IT行业人才培养的政策驱动,双方就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立了“1.5+1.5”的合作办学模式。校内培养1.5年,在此期间由渤海船舶职业学院主导完成学生的校内教学计划,合作公司将参与部分学科的教学;企业培养1.5年,合作公司将负责学生的教学管理、就业等相关工作。双方合作的主要目标是建立“学、研、训、产”四位一体的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IT人才培养基地,为我国软件和IT行业发展培养更多的复合性应用型优质IT人才。学生在校期间按照学校的学籍管理规定进行管理,学业完成并考核合格后,可以拿到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负责合作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招生计划的制订与组织实施招生工作、办学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的建设、教学和学生的后勤保障、专业教师的队伍建设以及协助乙方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并对整个专业教学过程进行宏观管理和全面督导,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合作公司负责协助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做好合作专业招生的一系列组织准备和宣传工作,协助制订合作专业的招生方案、专业培养方案和发展规划,负责所承担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案例的编订,负责部分专业合作专业部分课程教学和所有专业课程实训及课程设计工作,每学年完成至少1周的课程设计,选派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高级项目经理来承担任课教师以及实践指导教师,并提供专业课程实训、实习基地和毕业实习基地,定期免费为渤海船舶职业学院教师提供行业培训和岗位实践,每次时间不低于2周,具体时间由双方协商确定。合作公司还需要提供校企合作班的每届学生最后1.5年的课程教学及教学场地和设施设备,负责毕业生的就业安排工作,对校企合作班学生进行100%的就业安置,并且毕业生工资待遇符合当年行业的待遇标准。
以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从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各个主体方面提出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对策,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政府部门应给予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有效的宏观指导和外部监督。首先,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以法律约束,尤其是要注重《职业教育法》的修改和完善,明确职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体系制订、技能标准制订的责任主体及权益义务,促进行业协会发挥推动作用;其次,建立校企合作组织机构。政府部门牵头,立足于当地行业优势,对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利用,促使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再次,建立相关监督评价机制。对于所辖区域内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进行监督,定期进行资料审核、教学巡查、实地走访、意见反馈等,采用政府平台信息公开的方式,以增强合作双方的重视;最后,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为了增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的信心,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开拓校企合作渠道,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提高各方主体参与校企合作办学的积极性。
IT企业应将高职教育的育人功能纳入到企业的价值链中,改变以往陈旧的观念,主动参与到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与高职院校一同合作办学,在保证经济利益的同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生产新的社会利益。IT企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比较紧缺,而行业前景广阔,如果能够积极从行业发展前景、未来专业人才需求以及人才技能培养等方面思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不仅能够为IT企业提供合格的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还能减少未来人才培养成本,提高企业的人才资源优势。因此,IT企业应主动寻求与高职院校的合作,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和方案,开发新的校本教材和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应看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长期效益,借助产学研资源相结合的优势,使得自身走在行业内领先地位。与此同时,企业需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发挥自身在专业技术领域的优势,协助高职院校开展合作专业的教学活动,积极进行企业优质员工与高职院校教师的交流学习,实现双方的互动发展。此外,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IT企业还需要健全相关合作机制,在办学经费、教育责任、教育计划、员工培训、教师派遣、学生管理、激励措施等方面主动完善,与高职院校携手共同进步。
3.3.1 设置课程体系
计算机应用技术属于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尤其是软件技术与数字媒体应用的实践性更强,如果缺乏足够的实践锻炼,很难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技能,同时也无法与IT企业进行有效对接。所以,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就是要重视实践课程,将理论教学与课程实训有机地结合起来,应由IT企业来参与专业课程的设计,例如开设软件技术、数字媒体、程序设计、数据库应用等实训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指导学生参与工程项目的制作,提前熟练专业软件应用,从理论基础到专业训练再到企业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3.3.2 创新教学内容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知识体系更新快,需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汲取新的知识和技能。IT企业掌握着最新的技术,这些都是高职院校急需的,而高职院校所掌握的教育资源又是IT企业不具备的。为此,IT企业可以将前沿领域的新技术、新思维转移到课堂教学中来,以行业实践为背景,立足于现实岗位需要,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真实性,让学生通过具体工程项目的实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工学结合下学生专业理论与实践锻炼结合更加紧密,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而充实,再加上“顶岗实习”,教学内容更趋于实践性、社会化、职业化,有助于学生职业能力综合素养的提升。
3.3.3 培养教师队伍
建设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师进修提升基地。高职院校可以有计划、有目标地将教师安排到合作企业进行生产实践,切实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了解企业实际岗位操作技能,熟悉企业技术改造流程,明白企业技术发展过程,从实践方面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为实践教学奠定基础,进一步建立合格的教师队伍。与此同时,鼓励教师参加或指导学生参加各种高水平的计算机专业技能竞赛,还可以邀请合作企业的技术骨干或是中高层技术管理人员担任专业实训的课程指导教师。
3.3.4 建立实训实习基地
一方面,高职院校与IT行业企业合作建立创新型的校内实训场所。企业要积极提供相匹配的场地及设施设备,从学生专业课程出发,建立计算机应用技术实训基地,将课堂教学与项目实训研究有机地统一起来,并采用校内“工作室”模式,以项目制作为单位,在实训中应积极引进IT企业管理模式,给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实训环境。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协助合作的IT企业建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实习、就业基地,确保“顶岗实习”的质量。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需要双方以诚相待、建立科学合理的合作保障机制。高职院校应侧重办学质量和学生权益的保护,做好与合作企业的沟通协商,避免产生矛盾纠纷,确保工学结合顺利进行。而企业也要积极转变观念,立足于企业人才资源储备和积累的角度,将合作协议中的每一项工作落到实处,出台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确保合作双方职责明确,责任到人。
职业教育必须顺应市场发展需要,有计划地培养职业技术人才。从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实践情况来看,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展开探究,将有助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有效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更会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以及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
[1] 张智辉,韩志孝.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2):52-54.
[2] 陈英,黄莉.“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轻工科技,2016(5):144-145+172.
[3] 岳晓峰,刘娴萍,唐新星.“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7(7):244-246.
[4] 王丽萍.新时期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7(7):59-61.
Exploration on Talents Training Mode of“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Work-Study Combination”
ZHANG Yan
(Bohai Shipbuilding Vocational College,Xingcheng 125105,China)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work-study combination"focuses on the integr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enterprise resources,which is beneficial to the growth of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the accumulation of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In view of the current practice of"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work-study combination"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and taking the computer application technology speciality of Bohai Shipbuilding Vocational College as an example,the paper explores the talents training mode of"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work-study combination"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which is helpful to the establishment and perfection of the mechanism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work-study combination;talents training
G710
A
2095-5928(2017)05-05-04
2017-07-18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2017年度立项课题
张岩(1978-),女,辽宁葫芦岛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教育。
10.16850/j.cnki.21-1590/g4.2017.05.002
[责任编辑:陆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