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正学
(陇东学院外国语学院,甘肃庆阳745000)
美国政治演讲中的身份建构策略研究
——以米歇尔·奥巴马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演讲为例
杜正学
(陇东学院外国语学院,甘肃庆阳745000)
以米歇尔·奥巴马在美国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演讲为数据来源,运用语篇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政治演讲中演讲人社会身份的建构策略。研究发现使用叙事体,建立归属感,寻求身份一致性,和通过问题投射自我主张是美国政治演讲中身份建构的一般策略。研究身份建构策略对于培养公共演讲能力具有重要的教育学意义。
政治演讲;身份建构策略;米歇尔·奥巴马
美国政治实行总统制,全民选举是美国总统产生的基本形式,公共演讲是总统候选人参加竞选赢得选举的一个核心手段。个人身份建构是这种政治演讲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Duranti,2006)[1]。
现任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2008年8月25日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所发表的主旨演讲对其丈夫的成功当选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正面影响作用(Obama,2008)[2]。她的演讲可谓是政治演讲中个人身份塑造的一个典范。以至于八年后2016年第58届总统竞选中人们依然在效仿她,炒作这一演讲,甚至把它用作击败对手的工具(Agencies,2016)[3]。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剖析这篇演讲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了解美国政治演讲的策略。
演讲是一种面对面的交际活动,是一种调节人类行为的方式(Malinowski,1923)[4]。从古希腊时期人们就把演讲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际手段(Pericles,1846)[5]。人们通过演讲来推介个人主张,与他人分享思想,进而影响他人(Lucas,2010)[6]。演讲也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其要素包括演讲者、信息、渠道、听众、反馈、干扰、场景等(Lucas,2010)[6]。在现代社会,演讲已经成为人们从事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亚里士多德(2003)[7]说“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物”“人是唯一具有语言的动物”。但人同时还是一种拥有心理和社会性的动物(Bradac and Reid,2006)[8]。在人类的政治生活中,人们使用语言来维系和发展特定的社会关系,获取自己所谋求的政治利益。在中外历史上,古往今来,通过政治演讲来传播思想影响他人的例子不胜枚举。在现代社会,圣雄甘地、埃莉诺·罗斯福、温斯顿·丘吉尔、纳尔逊·曼德拉、罗纳德·里根、马丁·路德·金、比尔·克林顿、巴拉克·奥巴马、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等都曾通过演讲改变了历史进程(Lucas,2010)[6]。可以说几乎所有的政治家都是出色的演说家。
演讲是一个技巧性很强的工作,其技巧性表现在说话人拥有知道怎么样去说的知识。一些人比另一些人更善于社交是因为他们掌握了更多这样的技巧(Hudson,2000)[9]。演讲是否成功取决于演讲人努力的程度。这种努力的大小又取决于他所依赖的动机。动机又来源于演讲人与听众之间的关系(Hudson,2000)[9]。
身份英文叫identity。《柯林斯COBUILD高级英语词典》(2009)[10]的定义是:1.Your identity is who you are. 2.The identity of a person or place is the characteristics they have that distinguish them from others.《现代汉语词典》(2002)[11]对“身份”一词的解释是:1.指自身所处的地位;2.指受人尊重的地位。由此可见,身份就是个人特有的社会属性。
身份建构就是人们通过演讲的内容和手段把个人形象展现给听众供他人评价(Brown & Levinson,1978。转引自Hudson,2000)[12]。身份建构是在演讲人与听众合作互动的过程中来完成的。
赢得听众的充分理解是成功构建身份的必然条件。语言是在社会结构关系中被理解的(Halliday and Hasan,1989)[13]。所有意义都是在上下文中起作用的(Firth,1935)[14]。在根本上,所有言辞的所有意义都来自于亲身体验(Malinowski,1935)[4]。弗斯(Firth,1935)[14]认为情景语境的要素有:参与者,即参与者的身份和角色;参与者的行为,他们之所为,包括言语和非言语行为;其它情景特点,即周围的物体和事件;言语行为的影响结果,即通过参与者在情景中所说过的话产生了什么变化(转引自Halliday and Hasan,1989)[13]。戴尔·海姆斯(Hymes,1967)[15]认为语境是一个集合概念,其中包括信息的形式和内容、情景、参与人物、交际的意图和效果、关键、媒介、体裁和交际规则等。情景有助于帮助人们感知演讲内容,增进互相理解。因此,在对演讲语篇进行分析时我们不仅应该研究演讲的内容,还应该研究其发生的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Malinowski,1923)[4]。
在政治演讲中,叙事体是建构演讲人身份常用的体裁。所谓叙事就是讲故事。叙事有其明确的社会目的和语用环境,其中的故事通常都是以某种方式与社区持续的团结和福祉相联系。迪朗蒂(Duranti,2006)[1]发现政治演讲中叙事的主要目的是建构社会身份和“守卫个人行为一致性”。他发现候选人通常采用三种手段来达到他们的目的。第一,演讲人往往通过叙事技巧来建立归属感。第二,他们倾向于在现在和过去之间建立联系,把现在当作过去的一种延续。第三,他们往往提出一些棘手的问题以给自己机会来为这些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因此,用叙事手段来建构个人身份是政治家广泛采用的一种演讲策略。
政治演讲中,演讲人还广泛使用语法、修辞、语义等手段来塑造个人身份,强化演讲效果,达到政治目的。
本研究分析的源文本是米歇尔·奥巴马2008年8月25日在美国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演讲视频和转写文本。文本由42个段落组成,主题是说服听众并影响选民投票选举奥巴马为美国的新总统。研究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以Swales的CARS Model(Creating a Research Space)为基本方法,采用定性和定量、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方法。语料数据主要采集于米歇尔上述演讲视频的转写文本。研究的主要问题是:米歇尔在演讲中是怎样进行身份建构的?
(一)环境营造策略
2008年8月25日米歇尔·奥巴马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了主旨演讲。从视频画面判断,演讲场地像是一个体育馆。馆内挤满了人,人数大约在一万人左右。听众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他们的肤色、体型、服饰、社会和经济地位各不相同。一些人时不时地在拍照。许多人高举着印有米歇尔名字的旗帜。所有的人都坐在座位上专注而热情地倾听着米歇尔的演讲。
大而宽敞的椭圆形体育场被蓝白相间的灯光照得通亮。演讲台设置在体育馆一侧的中间位置面向浩瀚的听众。背景被装饰成为蓝色。演讲桌布置在讲台的中央。在演讲桌背后蓝色的背景墙上投映着大写字母DNC(民主党全国大会)。
米歇尔着蓝色短袖晚礼服站在演讲桌后。她精心设计了别致的发型,看上去自在、温和而又情绪高涨。
她的行为就好像是个乐队指挥一样。听众的情绪被她调动着时而高度紧张,时而笑声一片,时而泪流满面,时而又高亢呐喊。他们挥舞着森林般印有米歇尔名字的旗帜表达着对她的坚定支持。整个演讲高潮迭起,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场演讲为帮助奥巴马在选举中赢得民主党人的投票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米歇尔充分运用了听众情绪、音响、互动效应、视觉设计等环境氛围因素,非常策略地组织了自己的演讲内容,并以顿挫有致的语调、得体的手势、温和的微笑、亲切的眼神、端庄的身材、大方而温馨的衣着等作为辅助手段,来追求演讲的高成功和影响力的最大化。
最后,她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引上舞台介绍给听众,同时通过大屏幕连线奥巴马。奥巴马通过大屏幕与身处第一现场的家人和听众互致问候,互动交流。一家人和谐友爱的亲情将演讲又一次推向高潮。听众们群情激扬、万众一心,产生了“让我们选举奥巴马为美利坚和众国总统”的效果。
(二)叙事建立归属感策略
1.米歇尔身份建构策略
在演讲的前十一段,米歇尔用她的家庭背景故事来建构自己的社会身份。她以一个比喻开篇,幽默地指出对奥巴马而言,和与她兄弟所进行的篮球比赛相比较,竞选总统并不算什么。以此为话题,她向听众介绍了其兄弟Craig和母亲亲临演讲现场的事实,并重点讲述了兄弟对她的重要性,从小到大,Craig都是她的保护神。他们彼此信任,为给这个国家带来变化,决定一起踏上一条艰难征途——参加支持奥巴马的竞选活动。
以“艰难征途”为纽带她把自己同中产阶级大众紧密地结合了起来,认为每一个听众都是在经历了自己那条艰难征程之后才聚集于今晚的民主党大会。其潜在的意义是,我们拥有相同的经历和体验,为达到共同的诉求,我们殊途同归,我就是大家的代表。
接下来她开始建构自我身份。这个过程是通过讲述亲人的故事及与她的社会关系来完成的。其所描述的身份特征和社会关系如图所示1:
图1 米歇尔自我身份及社会关系示意图
这期间,她把自己女儿的未来与所有儿童的未来融为一体,并言明正是为了孩子们的未来她才努力参加竞选,并以此暗示与其他候选人目的的不同。她还特别花费笔墨来细致地讲述自己父母的故事。父亲尽管疾病缠身,仍能不懈抗争,自我照料,给家人以爱心。父母尽管不宽裕,但他们倾其所有使自己的子女有机会上大学,让每个孩子都沐浴在爱的阳光下。她把父母与美国普通民众相提并论,他们拥有共同的优秀品质:坚守职业道德、克服困难、乐观向上、不断奋争,把自己对这种父辈品质的感知和传承比作美国梦的延续。
这种自我身份建构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归属感,让听众感受到米歇尔就和每个常人一样,出生在普通人家,有着所有人朴素的追求,是美国社会中普通老百姓中的一员,他们密不可分,她具有代表性,对她的支持也责无旁贷。
从第19到第25段,她用社会其他成员的故事,从与自己关系的角度阐述了她就是美国梦的化身这一主题。站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她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今天的美国梦是无数前人奋斗的延续。这种共同的梦想不仅鼓舞了她的父辈每天为生存而斗争,也是她在全国所见到的诸多男女老少奋力前行的动力。其间,她还列举了许多群体,这些群体的特征及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不同阶层身份认同示意图
归纳起来,让明天的生活更加美好这一简单信念就是激励大众不懈奋斗的美国梦。米歇尔所代表的和正在追求的正是不同阶层美国人民孜孜以求的共同梦想。
这些叙事从不同的层面描述了她所崇尚和追求的美国梦的内涵,她的梦正是成千上万人共同追求的梦想,是他们梦想的继续和延伸。她正在为无数逐梦者而奋斗,他们应该鼎力支持她。
在第40和41段,她将演讲的主题引入了第三个阶段,聚焦于实现她的美国梦。米歇尔讲到,在安顿孩子晚上上床之际,她在想有一天孩子们会长大并拥有自己的家庭。她们及所有听众的后代们都会告诉他们自己的孩子大人们在本次选举中的作为。米歇尔连续用了三个以How this time开头的排比句,来说明她及广大听众在这次选举中的共同作为:倾听希望,开创梦想;让平民的女儿能上大学,让单亲家庭儿子能走进白宫共同缔造一个理想的世界。为了父辈的记忆,为了女儿们的未来,为了感恩于已经付出的牺牲,她号召大家,团结一致,为实现梦想而选举奥巴马为美利坚合众国总统,从而把演讲推向了高峰,也完成了对其个人身份的建构。
2.奥巴马身份建构策略
通过讲述她与奥巴马的故事和她作为第一见证人所看到的奥巴马的所作所为米歇尔成功地塑造了奥巴马的个人身份。从第12段到第18段她从与奥巴马初识到不断深入了解的过程向听众勾勒了奥巴马的第一印象。从言辞中听众很容易形成这样的印象:
初识奥巴马打动她的是彼此相似的家庭背景。奥巴马生长在夏威夷,由祖父母和单亲母亲养育,他们均为劳动阶层,母亲挣钱养家,他们含辛茹苦为的是让孩子拥有自己不曾拥有的各种机会。两个家庭享有共同的价值观:辛勤工作获取所需,言必行,行必果,善待他人。这些价值观不仅指引了他们,而且还传承给了下一代。在这里米歇尔又一次把话题与听众联系了起来,要让所有的孩子都知道梦有多高,行有多远,为之奋斗的决心就有多大。
随着友谊的加深,她对奥巴马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大学毕业后他没有去华尔街追求金钱,而是去了芝加哥钢铁企业倒闭的社区,发表演讲,和人们商讨如何重建家园。他的听众都是普通百姓,有靠薪水生活的父辈,靠固定收入度日的祖辈,还有无法养家的失业又失意的男人们。这些人需要的不是救济品,而是工作。人们相信美国应该是一个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地方。
米歇尔对奥巴马关于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的论断仍记忆犹新,人们多数安于一个不完美的现实世界,但奥巴马强烈呼吁人们要自信,奋起,为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理想世界而斗争。而这场斗争正是千千万万有理想、不安于现状的美国人所不惜代价而奋力追求的。妇女争取投票权、马丁·路德金追求种族平等就是它们的典型例证。
从第29到第32段,米歇尔描述了奥巴马在芝加哥、伊利诺伊州参议院及美国参议院为实现信念而做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在芝加哥通过做职业培训、小学生校外安全项目等来激励人们撑起家庭的重担。在伊利诺伊州参议院他帮助靠福利生活者重新找到工作,通过减税法案帮助劳动家庭,确保妇女与男子同工同酬。在美国参议院他努力使回国士兵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而不只是获得勋章和人们的夹道欢迎。
从第33到第37段,米歇尔描述了奥巴马参加总统竞选的原因和目标:负责任地结束伊拉克战争;建立惠及每个家庭的经济;使人人都享有医疗保健;让所有孩子从小学到大学都能享受世界一流的教育。
第34段向听众介绍了他如何实现这些目标。他会一如既往以开放和包容的意识团结全国所有的人一起奋斗,不论地域、不论背景、也不论党派。对国家未来的信念和对孩子未来承诺会成为团结全国人民的巨大力量。这种力量不仅会给芝加哥的工人、牵挂在伊拉克服役孩子的母亲们、那些连油都加不起的失业者、那些牺牲休息时间靠夜里打工给小妹妹挣医疗费的学生等带来希望,而且也会使爱荷华州寒冷的夜晚出来第一个呼吁变革的人民充满希望。他们的呼声得到了全国数以百万计人民的呼应。成千上万的美国人都知道奥巴马懂得他们的梦想,会为他们这样的人去拼搏,而且最终一定会实现他们所期待的变化。
图3 米歇尔和奥巴马身份建构结构示意图
第38到第39段主要向听众们展示奥巴马是一个可信赖、靠得住的人。她讲到她现在竞选中所看到的奥巴马就和19年前恋爱时看到的奥巴马是一样的。十年前的夏天他在蜗牛般爬行的车流中送她和刚出生的小女儿从医院回家,在后视镜中他焦虑地看着她们母女,感觉女儿未来的一切都承载在他的肩上,决心要给她自己下苦功夫所追求到的,决心要给她自己从来未曾有过的:一个父亲爱的拥抱。
至此,奥巴马作为一介普通民众,爱人民、为人民、有理想、有担当、有责任感,有能力能够替大众去实现他们孜孜以求的梦想的形象已赫然在目。
在整个语篇中,米歇尔与奥巴马个人身份的建构交错进行,交相辉映。从篇幅到路径都凸显了对奥巴马身份建构的主题。讲他人的故事主要是为了映射自我,讲米歇尔的故事主要是为了铺垫奥巴马。这种演讲策略和用墨的着重点通过图3可以有个很清晰的轮廓。它展示给听众的印象是米歇尔属于人民,奥巴马为人民而工作。奥巴马不仅受到妻子的信赖,更受到人民的信赖。奥巴马与妻子和人民享有共同的梦想。他们在为人民的梦想而奋斗。要实现这些理想,人民必须投票选举奥巴马!
(三)身份一致性建构策略
竞选人在演讲中要使听众信服的另一个手段就是努力保持个人身份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包括言行一致,表里一致,过去与现在一致,不同场合面对不同人员时个人理想、行为保持一致等。这种一致性反映着一个人的品格、志向、毅力、可信度和可靠程度。可以有效地使选民建立信心。这种身份一致性建构的一个重要策略就是把现在看成是过去的自然延伸。米歇尔讲其个人的许多优秀品质来自于父母的言传身教,个人对孩子未来的希望是父辈对其本人希望的更一步的延续。在说明奥巴马言行一致时,她讲到:
…that your word is your bond and you do what you say you’re going to do.
她用了 …that you treat people with dignity and respect,even if you don’t agree with them 来例证奥巴马一视同仁,尊重他人的品格。
通过第一见证人的口吻,米歇尔在第13到16段及第30到32段讲述了奥巴马过去为人民利益奔忙的故事,在第33段给听众陈述他今天仍然在为这些大众而奋斗,正是为了他们的利益,他才决定参加总统竞选。从第19到26段用人民的追求来说明奥巴马的追求与大众的追求相一致,奥巴马的理想与全国各界民众的理想相一致。在第39段通过讲述一个妻子对丈夫十九年的感受来说明今天的奥巴马与过去的奥巴马没有变化,表里如一。进而在第41段言明今天的竞选就是为完成过去的追求,是过去奋斗的延伸,更强化了现在与过去的一致性。这种策略成功地建构了奥巴马一如既往的个人形象,坚定了选民对其可信赖性的认可。
(四)用问题塑造个人身份策略
为了推销自己的主张以赢得听众的支持,演讲人常常有意识地提出一些潜在的社会问题,然后推出自己的解决措施。通过陈述对这些问题的独到的解决方案来塑造个人身份。如:Those folks weren’t asking for handout or a shortcut. They were ready to work — they wanted to contribute.言下之意是他们没有工作。这就给下文推出奥巴马改变现实世界(“The world it is.”)和建立理想世界(“The world it should be.”)的举措铺平了出场的道路。请看下面的演讲词:
It was strong enough to bring hope to those neighborhoods in Chicago.
It was strong enough to bring hope to the mother he met worried about her child in Iraq;hope to the man who’s unemployed,but can’t afford gas to find a job;hope to the student working nights to pay for her sister’s health care,sleeping just a few hours a day.
And it was strong enough to bring hope to people who came out on a cold Iowa night and became the first voices in this chorus for change that’s been echoed by millions of Americans from every corner of this nation. (Michelle, 2008)[2]
上列引文中划线的部分实际上都提出了一些美国面临的严峻的社会问题:人们缺乏希望、伊拉克战争、高居不下的失业、日常生活艰难、许多人没有医疗保险等。引出这些问题主要是为了推出他的施政方略:结束伊拉克战争,复苏经济,让人人享有医疗保障,让所有儿童都享受优质教育,对社会进行改革重振人们的信心。用这些有吸引力的承诺来感召听众,使自己成为实现大众梦想的力量和寄托,达到塑造光鲜的个人身份的目的。
说服听众,赢得竞选是美国政治竞选演讲的唯一目的。要让选民心甘情愿地为其投票,求得选民的认可至关重要。米歇尔·奥巴马在美国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演讲是此类演讲的一个典型代表。她充分利用了天时、地利、人和等环境因素,为拉近自己与选民之间的距离,赢得民心,她采用了建构自己和奥巴马社会身份认同的策略。身份认同构建的手段以叙事为主体,所用故事的素材主要是从家庭、生活、工作、宗教、理想等方面建立个人与选民的身份同一性,以获取理解与支持,最终赢得他们的选票。为增强演讲的可理解性,提高交际的效率,演讲的内容、用词、事例都必须通俗易懂,很接地气。演讲又是一种颇具鼓动性、说服性的语言活动,为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演讲的感染力,米歇尔采用了多种修辞、句法和词法手段。另外,她还充分利用了节奏、重音、语调、声音、手势、面部表情等重要的副语言特征工具及性别角色来强化与观众的互动,有效地把控了演讲的现场和观众的情绪,使演讲高潮迭起,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建立归属感、维护身份一致性、有意识地提出潜在问题以提供对棘手问题的解决方案是美国政治演讲中身份建构的有效策略。这种策略已经和正在为更多的政治家所采用。
总之,演讲是一种语言的艺术,一种交际行为,更是一种涉世处身的谋生之道。在西方发达国家,演讲才能已经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追求事业成功的一种有力武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美国政治演讲中的身份建构策略,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西方政治文化,提高鉴赏能力,同时有助于我们提高公共演讲水平,更有效地开展大众交际活动。
[1]Duranti,A. Narrating the political self in a campaign for U.S. congress[J].LanguageinSociety,2006(35):467-497.
[2]Michelle,O. Michelle Obama’s Speech to the Democratic Convention [EB/OL].Retrieved September 1,2010 from http://www.huffingtonpost.com/2008/08/25/michelle-obam as-democrati_n_121310.html,2008.
[3]Agencies. Melania Trump convention speech similar to Michelle Obama’s from 2008[N].China Daily, 2016-07-19 from http://www.chinadaily.com.cn/world/2016-07/19/content_26146824.htm
[4]Malinowski,B. The problem of meaning in primitive languages [A].In C.K. Ogden & I. A. Richards.TheMeaningofMeaning[M].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1923;also in Laver & Hutcheson,1972:146-52.
[5]Pericles,quoted in Richard Whately.ElementsofRhetoric(7thed.)[M].London:John W. Parker,1846:10.
[6]Lucas,S. E.TheArtofPublicSpeaking[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10:4-13.
[7]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颜一,秦典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
[8]Bradac J. J. and Reid S. A. Social Psychology and Language [A].InEncyclopediaofLanguage&Linguistics-SecondEdition[C].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8:450.
[9]Hudson,R. A.Socia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109,113-115.
[10]Sinclair J.CollinsCOBUILDAdvancedDictionaryofEnglish[M].Beijing:Higher Education Press,2009:944
[1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119.
[12]Brown,P. & Levinson,S. (1978)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A].In E.N. Goody,ed.QuestionsandPoliteness:StrategiesinSocialInteraction[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56-289.
[13]Halliday,M. A.K. and Hasan,R..Language,Context,andText:AspectsofLanguageinaSocial-semioticPerspective[M].Australia:Deakin University,1989:4,8.
[14]Firth,J. R. The technique of semantics [A],Transactions of the Philological Society [C](1935).Reprinted in J.R. Firth,PapersinLinguisticss1934-1951[C].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9.
[15]Hymes,D.H. Model of the interaction of language and social setting [J].JournalofSocialIssues,1976,23(2):8-28.
【责任编辑 答会明】
A Study of Identity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Using Michelle Obama’s Speech as Data
DU Zheng-xue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Longdong University, Qingyang 745000,Gansu)
The study researches into the identity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of political speeches based on data collected from Michelle Obama’s speech to the Democratic Convention. Research finds that adopting narration genre, establishing belongingness, seeking commonality and projecting self ideology by way of putting forward potential questions are strategies of constructing social identity. Understanding identity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has pedagogical significance in cultivating the power of public speaking.
Political Speeches; Identity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Obama Michel
H315
A
1674-1730(2017)02-0094-06
2015-04-01
2016年度外教社——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英语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音乐专业大学英语ESP课程建设研究》(甘教高[2016]37号)
杜正学(1963—),男,甘肃庆阳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