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惠仙
【摘 要】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如果语文教师能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细心捕捉文本和综合实践活动的结合点,开辟综合活动题材,打通学习和生活的壁垒,就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以致用。识字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阅读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口语交际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习作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
全新的社会背景下,学生们渴望的是丰富多彩的课堂。大量的信息、丰富的活动、美丽的大自然,对孩子们充满着无穷的吸引力。如何将课堂所学的语文知识有创意地与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轻松地由厌学变乐学?综合实践活动这个新生命悄然来到我们身边,它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它如一剂催化剂,让课程发生了质的变化,让教师有了创造的新空间,让孩子们走出平面的课本,走出封闭的课堂,走出狭小的学校,在广阔的天地里实践、探索、体验、创新……
如果语文教师能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细心捕捉文本和综合实践活动的结合点,开辟综合活动题材,打通学习和生活的壁垒,就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以致用。
一、识字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中国的汉字多如星辰,错综复杂,又奇妙无比,每一个汉字就像一幅赏心悦目的画,观之爱不释手,回味无穷,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而象形、指示、会意、形声等六种造字方法无不包含着灵性,包含着哲理,包含着睿智。一个个充满生命力的汉字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自主识字,主动运用,是摆在每个老师面前的难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恰恰是沟通学习与生活的纽带。
一年级孩子学习了第一课《一去二三里》,认识了十个神奇的汉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趁着孩子们高涨的学习热情,我开展了“每天识一字”的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孩子把每天认识的字写在生字卡上。每天抽出五分钟时间,和学生交流:今天认识了哪个字?你是怎么认识它的?一开始,大部分孩子认识的字是爸爸妈妈教的,生字卡也是爸爸妈妈写的。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孩子们开始在课外书中识字;在超市的标签上识字;在公交车的站牌上识字;在旅游景点中识字……甚至从同伴的识字卡上识字,生字卡也亲自动手写。一学年下来,我们班学生的识字量远远超过两本语文书,识字的方法更多更新,识字的兴趣也更浓厚。
二年级,我和孩子们交流讨论开展了“每日一成语”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每天的“成语交流会”上,学生各展所学,或吟诵、或释义、或讲解。每月一总结,布置成语展览版面,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一学年结束,总结汇报自己所学的成语:有的按意思歸纳成语,朗朗成诵;有的用成语串联成一篇独特的文章;有的用成语写了一首小诗;有的用成语编了一个节目——三句半……精彩纷呈。
三四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汉字储备量,但对生字的一些规律掌握得比较浅。于是我组织开展了“有趣的汉字”的系列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分阶段研究汉字的分类、数量、形状、结构。在研究过程中,帮助学生做好资料的整理工作、阶段性成果的展示工作。研究结束,学生用绘画、报告、照片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展示了所得。
五六年级学生对事物有了自己独特的看法,我开展了“我看汉字的演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走入社会,观察生活中的汉字,观察年代比较久远的物品上的汉字,分析这些汉字的特点,通过各种方式查询汉字的来源和演变。在交流和讨论中,在知识与知识的碰撞中,学生的认识更深入,体会更深刻,不仅了解了有关汉字知识,更体会到历史的变迁、社会的进步、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探究汉字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热爱。
二、阅读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突破课时的范围,课堂空间的束缚,开设专题性课外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紧密结合起来,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兴趣,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首先围绕一个主题确定阅读内容,如科普读物、文学名著、科学家的故事等,一段时间部署一个专题,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其次摘记或评析所读内容,并列出自己不明确的地方。最后讨论或查阅相关资料,积极主动地思考,试着自己解决难题。
例如:学习了苏教版语四年级下册《三顾茅庐》之后,学生对《三国演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趁热打铁,开展“走进三国”的综合实践活动。
首先要求学生细致阅读青少年版《三国演义》以及有关《三国演义》的导读。接着开展“小小三国迷”PK活动。由学生自己主持,开展PK。PK内容有:三国故事知多少、三国成语大擂台、三国歇后语比拼、三国人物对号入座。在PK活动中,学生对《三国演义》的内容了解得更全面,也明了了自己阅读中忽视的地方。然后我组织学生再次走进《三国演义》。“好书不厌百遍读。”学生越读越感兴趣,越读感悟越深。接下来进行的环节——“心目中的三国好汉”。学生评析书中人物,引导辩说,学习全面评价人物。对刘备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认识产生了分歧,所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底谁有理,大家问老师,我说:“我不知道你们谁有理,不过我推荐你们阅读《三国志》”于是又掀起了新一轮的读书活动……
这样的专题性课外阅读综合实践活动,不光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受到经典文化的熏陶,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自学自育的习惯。
三、口语交际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离不开听说,离不开口语交际。而语文又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把口语交际融于生活,植根于生活,才能使口语交际丰富多彩,富有灵性。教师要善于从口语交际中发现独特的综合实践的素材,把生活与语文紧密相连,把学生每日的学习与未来的生存牢牢地联系在一起。
例如:学习了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口语交际《七嘴八舌话环保》,组织开展“保护水资源”的综合实践活动。依据对家乡的了解进行分组,第一组学生视察河流被污染的情况,询问周围居民河流污染的原因。第二组学生走访有代表性的工厂,询问工厂负责人工厂的排污系统情况。第三组学生拜访当地居民,询问其居住地区水资源的污染情况。第四组学生到水利局参观访问,了解水利局对水资源的管理。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讨论解决水污染的方法。学生提出了许多方法,在进一步的讨论交流过程中,剔除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方法。最后,我们把团体的统一认识写成倡议书,张贴在校园、社区,增强大家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在这次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视察”、“走访”、“拜访”、“参观”,都是运用语言跟人交往的过程,是生活中的口语交际。学生不仅学到了许多课本以外的知识,而且通过讨论形成共鸣,把水污染问题的解决方法,写成提倡书,这是运用语言文字解决生存难题,实现了“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的目的。
四、习作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听说读写融合的过程,是听说读写共同提高的过程。在写作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将听说读写整合在一起,既为听、说建立了生存的情境,提供了有意义的话题,又为学生课外阅读指明方向。在组织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可以根据习作设计活动,把听说读写奇妙地融于活动之中。
例如:围绕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春天的发现”的作文训练,我组织开展了“找春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伊始,我们放声歌唱了《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青翠的山林里,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小朋友,你发现春天在哪里呢?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把春天留下来?”接下来,在一个星期的观察中,学生用照片拍下了“杨柳依依”“桃花灿烂”;用画笔画下了“麦苗返青”“油菜花金黄”;用春天的卡片写下了“小草青青”“广玉兰怒放”……我们一起欣赏,一起赞美,一起向更高处迈进——“春天的动人之处还在于她是不断变化的。小朋友,继续观察,你会发现春天更大的魅力。”新一轮的“找春天”拉开了序幕。一个星期后,学生眼中的春天更加绚丽夺目:蜜蜂扇动翅膀停在油菜花上采蜜;雪白的梨花在细如牛毛的春雨中绽放;滚圆的雨点在草叶上徜徉;紫色的蚕豆花在绿叶中露出笑脸;麻雀停在树枝上悠闲地梳理羽毛……第三个星期,我们开展了“我眼中的春天”的展示活动。学生各展所长,各显神通:绘画组展示了“美丽的春天”绘画作品;摄影组展示了“多彩的春天”摄影作品;作文组展示了许多优秀的习作;歌唱组把自己的发现融入了歌词中,演唱了改编的《春天在哪里》;诗歌组朗诵了自创诗歌《春天》;多媒体组在信息技術老师的帮助下制作了精妙绝伦的课件《春天在这里》。整个活动过程开放、自由、快乐,由个体参与到小组合作,由小组合作到全班群策群力。把绘画、歌唱、写作、口语交际等整合于综合性学习之中,从而促进了学生听说读写的提高。
当然,语文文本只是综合实践活动题材的一个重要来源,并非全部。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架起一座桥梁,因此学生从生活、社会现实中提出的问题,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源头活水”,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