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科技成果在生产性服务业应用的路径研究

2017-03-30 15:00谷丽洁
职教论坛 2017年7期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科技成果高职院校

摘 要:通过与高职院校合作企业科技需求现状、高职院校科研现状的调查与分析,高职院校的科研定位要向生产性服务业倾斜。从高职院校优势科研资源、科研流程、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激发高职院校科研人员积极性等方面,来提升高职院校与生产性服务业科技需求的匹配度,加强双方科技研发协同与应用,促进双方科技需求的联系等,从而厘清高职院校科技成果在生产性服务业中的应用路径。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高职院校;科技成果

作者简介:谷丽洁(1979-),女,河南平顶山人,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科研管理。

基金项目:2016年广东省高职教育教师教育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项目“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教师科研质量诊断与提升策略研究”(编号:2016T107),主持人:谷丽洁。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7-0064-05

近年来,国家为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通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通道,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出台了一系列的科技成果应用与转化的相关政策。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高等院校、研究院与企业等创新主体与科技人员都在积极探索科技成果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应用路径,而高职院校的科技研发与成果面对科技需求市场该如何定位?该如何针对特定的科技市场需求來提高应用与转化的路径,是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中国科学院在《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管理办法》把科技成果的含义界定为:对某一科学技术研究课题,通过观察实验、研究试制或辩证思维活动取得的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或实用意义的结果。科技成果按其研究性质分为基础研究成果、应用研究成果和发展工作成果。《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由于高职院校的职业性、技能性、实用性决定了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的特殊性,科技成果更多地体现在应用研究上。应用研究的研究结果一般只影响科学技术的有限范围,并具有专门的性质,针对具体的领域、问题或情况,其成果形式以科学论文、专著、原理性模型或发明专利为主,将理论发展成为实际运用的形式[1]。

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26号)中提出:“坚持创新驱动。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专业化生产性服务业体系,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在生产性服务业的应用,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发展新兴生产性服务业态”。要想改造我国传统服务业,发展新型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提升服务业的科技含量就必不可少。对此,生产性服务业是否将是高职院校科研成果服务和应用的重要领域,我们做了相关的实证调研。

一、厘清高职院校科研定位,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一)与高职院校合作企业科技需求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研究选取广东某高职院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调研了来自不同行业的200多家企业,这些企业与高职院校进行校企合作的方式,主要是校企合作办学或横向课题研究。调查投放问卷200份,收回问卷169份。经过统计,与高职院校进行合作研发的企业占38.5%;需要技术服务的企业占61.5%;曾与高职院校一起申报过相关的技术研发项目的企业占23%;公司的研发模式是研发的起点就引入最终用户,把企业需求作为研发项目来源的占72.1%;公司与高职院校进行人才、知识交流和技术转移的占56%。通过以上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企业的研发是以市场的需求为切入点,并积极寻求与自身发展相关的科研服务和科研成果,希望进行转化应用。但在实际中,企业与高职院校进行科技研发的比率很低,并且企业与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才、知识交流和技术转让方面的比例偏低。出现这样的问题,除了高职院校本身的科研资源有限、校企双方科技需求没有匹配之外,可能与高职院校的科研定位有很大关系。

我国政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一五纲要》)中将生产性服务业分为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从图一可以看出,与高职院校有科技合作意向的企业大多数分布在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如电商、运输、保险、房地产、金融、医疗等行业。由此可以看出与高职院校有合作意向的企业大多属于生产性服务业。我国服务业越来越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看,服务业的科技含量越高,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明显,高职院校的科研与转化要侧重向生产性服务业倾斜。

(二)高职院校科研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高职院校承担相应的教学职能、科研职能和社会服务职能。由于历史和办学条件的限制,大部分高职院校在科学研究方面相对本科院校尤其研究型大学还有相当的距离[2]。19世纪初德国著名的高等教育思想家威廉·冯·洪堡认为纯科学以外的应用性科学,是职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的事情[3]。我们抽样广东某高职院校2016年对外技术开发与服务的横向科研的部分项目,从表一可以看出该高职院校所开展的横向课题研究不仅体现了应用性,也体现与其合作的企业所处的行业多数属于生产性服务业。表中的企业多数分布在批发零售、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房地产、金融、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这些企业具有高度的知识密集的特点,但由于内部的技术限制,对外部的技术服务和技术研发依赖性比较强。

由此,基于与高职院校合作企业科技需求现状、高职院校科研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我们认为高职院校的科研与转化要侧重向生产性服务业倾斜。高职院校与之合作研发的企业,大多数集中在生产性服务行业,很少集中在国家支持的高新技术8大领域,如电子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新材料技术、高技术服务业、新能源及节能技术、资源与环境技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地方高职院校很难像普通高校那样承担基础性、前沿性重大课题的研究和科技创新工作。例如2016年广东省前沿与关键技术创新方向的专项资金有55620万元,立项455项。其中移动互联网关键技术与器件有31项、可见光通信技术及标准光组件有15项、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系统有8项、计算与通信芯片有8项、智能机器人有15项、新型印刷显示技术与材料有8项、增材制造有14项、干细胞与组织工程有14项、云计算与大数据管理技术有18项,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专项资金项目有277项、粤港联合创新领域有49项,获得以上项目的单位主要集中在高新企业、新型科研机构与研究性大学,没有一家来自高职院校。抽样重大科技专项(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系统)情况如表2。

由此,高职院校的科研定位主要面向地方中小生产性服务企业,解决好这些企业的应用技术研究、实用技术开发以及科技创新等问题。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范围包括10大类34中类,其中第一大类就是“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包括的生产性服务业种类有“研发与设计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知识产权及相关法律服务;检验检测认证标志计量服务;生产性专业技术服务”(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官网,《生产性服务业分类(2015)》)。有别于传统服务业,生产性科技服务业运用现代科技知识、技术和分析方法,直接或间接为生产过程提供配套服务,智力服务和支撑。除软件行业外,还包括设计研发、新产品试制、初样,正样试产、小批量生产和中试过程及小批量、多品种的样件配套开发等高度依赖先进科技的服务行业。

二、科技进步与创新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关键

根据宏碁集团创办人施振荣先生提出的“微笑曲线”理论,中国的制造业面临着产业升级和转型的巨大压力。“微笑曲线”中间是制造;左边是技术与专利,属于全球性的竞争;右边是品牌与服务,主要是当地性的竞争。当前制造产生的利润低,全球制造也已供过于求,但是研发与服务的附加值高,因此产业未来应朝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企业要想在“微笑曲线”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加快生产技术升级,通过研发和自主创新,增加企业生产技術的科技含量。

全球大的趋势正在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开始转型,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产业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生产性服务业就是一手连着生产,一手连着服务,一手连着二产,一手连着三产。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引领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对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生产性服务业依附于生产和制造企业而存在,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诸环节中,分布于“微笑曲线”两端各领域,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要素。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生产和制造企业,是一、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生产性服务业由于能全面地参与到经济发展的各个层面而成为新兴技术和创新的主要提供者和传报者,如电子商务是通过新的网络技术进行生产经营的一种产业,是一种新型产业的模式。因此,科技进步与创新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关键,要积极促进科研成果向生产性服务业转化。

三、高职院校科技成果在生产性服务业应用的路径

(一)寻找高职院校优势科研资源,提升其与生产性服务业科技创新需求的匹配度

高职院校的科研资源一般包括科研经费的投入、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与相关科研的硬件环境等。虽然高职院校比起研究型大学及专门的科研机构有很多短板,比如科研经费投入不足、难以进行基础研究和大项目研究、科研论文数量及论文的影响力都不及研究型大学、缺少像样的实验室等,但高职院校也有自身的优势科研资源,如高职院校的“双师型”专兼职师资队伍庞大,与行业企业深入合作比较密切、有相对先进的实训场地、可以依托优势专业聚集相关核心技术、教师个体或者团队与区域内的相关行业企业开展密切的技术合作等,这些都是高职院校的科研资源的特色和亮点[4]。

高职院校主要针对生产性服务业提供研发服务、技术转让服务和技术资讯服务。高职院校的科研项目更多的是为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解决技术层面的“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利用综合知识解决行业企业的科技现实需要,并创造“制作”模式,解决社会问题。故高职院校应鼓励教师与企业共同进行项目研发、技术革新、实用新型技术推广与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其与生产性服务业科技创新需求的匹配度。

(二)重塑高职院校科研流程,加强其与生产性服务业科技研发的协同与应用

传统的高职院校横向课题的申报流程是:科技处公开通知——申请人撰写、整理、打印相关材料——科技处接受申请——科技处审核评选——科技处公布立项——项目负责人进行课题研究。重塑高职院横向课题的流程:市场调研——项目提出——可行性分析——论证——项目批准——技术攻关——实验室小试——数据反馈——实验室中试——用户反馈——小批量产——成熟产品,市场推广。其中高职院校与相关企业要共同参与科研计划的编制、明确研发目的、共同完善科研质量体系和标准规范、共同出资并委派相关的研发人员、共同开发具体的研发实施方案、共同承担具体的研发执行流程。

(三)重视高职院校科研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其与生产性服务业科技需求的联系

根据2015年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科研统计数据手册,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共拥有各级各类科技服务平台1041个,其中高职院校的技术服务平台只有72个,只占到了6.9%。我国高校科技服务平台主要集中在综合类高等学校,这些高等学校建有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各类科技服务平台,科技服务平台管理规范、建设成效显著,部分高校还建立了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5]。相比普通的高等院校,高职院校的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比较落后,应该加强科技服务平台的建设。

以“互联网+高校资源+企业资源”的理念,通过搭建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资源和高职院校资源的协同平台,依靠线上线下平台联动,提供协助高职院校研发市场化、新技术产品化,企业生产科技化的目标,实现企业科技创新、产研结合,最终建立产、学、研结合的科技研发与转化的共享平台。平台主要以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技术需求为核心,以促进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目标,共享校企双方适合企业成长和创新的各种技术研发,使企业可以集中精力专注于技术转化和运营等核心工作。在这个平台上,主要有两个功能,一是通过信息资源匹配,企业共享高职院现有的科研成果,并进行转化;另一个是校企共享双方资源,协同研发,以企业为主体进行科技转化[6]。

(四)激发高职院校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平衡其与生产性服务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利益

高职院校应准确分析科研人员的需求,按需激励,建立多层次、多内容、灵活多样的激励机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2015)》第十六条科技成果持有者可以采用下列方式进行科技成果转化:①自行投资实施转化;②向他人转让该科技成果;③许可他人使用该科技成果;④以该科技成果作为合作条件,与他人共同实施转化;⑤以该科技成果作价投资,折算股份或者出资比例;⑥其他协商确定的方式。第四十条科技成果完成单位与其他单位合作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应当依法由合同约定该科技成果有关权益的归属。高职院校的科研人员在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技术研发服务、技术转让服务和技术咨询服务过程中,要切实保护科研人员的权益和利益。

主要途径有:第一,建立起科研成果服务奖励机制,可以按照科研成果服务后取得的经济效益, 给予科研工作者一定比例的物质报酬;第二,在人事考核制度和职称评定制度中适当增加科研成果服务指标权重;第三,鼓励高职科研人员到企业中兼职,以“技术参股”的形式加入到企业中。第四,支持高职教师在岗离岗创业[7]。允许高职科研人员在认真履行所聘任岗位职责的前提下,利用本人及其所在团队的科技成果在岗创业或到科技创新型企业兼职。

(五)提高高职院校科研信息的情景感知能力,满足生产性服务业的科技需求

情境感知(Context Awareness)技术最早由Schilit于1994年提出。情境感知简单说就是通过传感器及其相关的技术使计算机设备能够“感知”到当前的情境。一般是指系统利用情境信息,智能地判断用户行为及目的,通过信息捕捉、知识创新和创意策划等,主动提供客户所需要的服务[8]。高职院如果通过实地研究逐个去了解合作企业的具体科技需求,会导致成本过高,而且样本量一般不大,想要获取大样本的数据会消耗大量资源。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目前页面数目已超过800亿个,每小时还以惊人的速度在增长,里面有大量生产性服务业的科技需求信息,可是由于关键信息都是以半结构化或自由文本形式存在于大量的HTML网页中,很难直接加以利用。面对类型繁多、数量巨大以及碎片化的网络信息数据,利用情境感知技术对这些半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中的生产性服务业的科技需求信息进行有效、准确、全面判断分析,可及时地把握其科技服务需求。

高职院校科技成果在生产性服务业应用的路径在资源、技术、科研人员激励、组织变革、信息平台搭建等层面,需要立体全方面地进行研究,还有一些问题有待商榷,比如如何培育高职院校的科技成果服务和转化优势。目前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更多地体现在人才的培养上,在科技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相比普通高校普遍偏弱。

参考文献:

[1]郭彦省.高职院校发展科研职能的定位分析[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48-51.

[2]王黎明.論高等职业院校的科研职能定位——以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为视角[J].中国成人教育,2014(14):103-105.

[3]Stefan Gesser, Miquel Martin, Stefan Weiss.Context Awaeness in Futrue Life Scenarios: Impact on Sevice Provisioning Platforms. 2005 Symposium on Applications and the Internet Workshops, SAINT

2005. Trento, Italy, 2005.

[4]邵永强.h指数视角的高等职业院校科研能力分析与研究——以百所国家示范高职院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8):57-59.

[5]方美君.高等职业院校科技服务平台构建策略与实践反思[J].中国高教研究,2010(6):73-74.

[6]邵珉,梅姝娥.产学研合作科技服务平台的功能需求分析[J].价值工程,2013(29):4-8.

[7]曹威,赵会晶,王东明.高等院校科研成果转化能力提升的关键性问题探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2):192-194.

[8]董美玲.“斯坦福——硅谷”高校企业协同发展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18):64-68.

责任编辑 刘扬军

猜你喜欢
生产性服务业科技成果高职院校
着力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线上平台解决“转化难”
福建省:出台新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国家食药监总局:促进监管科技成果转化
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外包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广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
借鉴国内外经验促进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
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相关性分析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