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日
摘要:日本是世界上动漫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这除了与日本政府的大力支持、众多市场导向型的动漫创作公司等因素有关外,还与日本成熟的动漫人才培养机制密不可分,这一点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研究,以便更好地发展我国的动漫产业。本文以日本现代动漫企业的典型代表——京都动画株式会社为例,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分析其对员工的招聘、选拔、培训、任用等环节的先进之处,并据此对我国动漫人才的培养机制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人才培养机制;专业教育;企业文化;师徒式培养
中图分类号:J218.7-4;G7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2
动漫产业是以动漫创意为起点,以版权保护为核心,以漫画、动画、游戏及其他衍生品为表现形式的重要文化产业。而日本作为当今世界第一动漫强国,其动漫产业取得的巨大发展成就值得我国做深入研究和借鉴。本文将以日本动漫业界翘楚——京都动画株式会社的发展历程、管理模式等为主要内容来探析日本动漫产业中人才培养机制的优势特色,以及对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启示。
一、京都动画的发展与成就
京都动画株式会社是一家以动画的企划、制作及相关技术指导为主营业务的日本企业,现已成为在日本知名度和投资收益率最高的动画公司之一。
该公司的前身为成立于1981年的“京都动画工作室”,创办人八田阳子早年曾在一家动画制作公司担任完稿上色的工作,与丈夫八田英明结婚后辞职,从东京搬家到京都府宇治市生活,出于对平淡主妇生活的不甘和对动漫事业的一腔热忱,阳子于1981年将居住在附近的一群同样无所事事,希望挣钱补贴家用的家庭主妇们聚集起来成立了自己的动画上色工作室,并努力承接了龙之子、日升等动画公司的完稿上色工作,完成这些繁琐的工作需要充足的耐心和责任感,且工作强度大十分辛苦,在以往的日漫业界中女性的比例向来不高,而京都工作室的“娘子军”却正好在阳子的耐心教学下发挥出女性认真细致的优势,出色完成了这些大规模的外包工作,正是早期员工们细心负责的工作态度使得这家小小的动画作坊一步步发展起来。
1985年,经过阳子的不懈努力,京都动画工作室终于正式以“京都动画株式会社”的名义法人化,由丈夫八田英明出任社长,阳子出任副社长兼制片人,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尚处于萌芽阶段的京都动画虽然远离日本动漫产业的中心东京,却靠不断吸收人才、壮大规模积累了宝贵的资源,渐渐在动画业内占据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其高品质的口碑在业内广为流传,甚至有些制作公司为了等待京都的空档而调整自己的制作时间表。
1999年,京都动画顺应市场潮流改制成股份公司,并开始逐步实行战略转型,于2004年以后终止了大部分的统包业务,转而专注于独立制作动画。时至今日,京都动画已发展成为横跨电视动画、剧场动画、轻小说等多领域的动漫商业帝国。
在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京都动画创造了辉煌的艺术与商业成就,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其2009年推出的校园音乐题材动画《轻音少女》,担任这部重量级作品监督的是当时还不到30岁的女性画师山田尚子,之前她只一直负责作品中的原画部分,因扎实的画功和新颖的创意获得社内元老石原立也的赏识,仅仅通过两年就荣升至监督的位置,这足以看出京都“想要给观众带来全新印象”的决心和不拘一格,大胆起用新人的努力。最终,《轻音少女》大获成功,不但为京都动画赢得了商业上的巨大胜利,甚至还推动了整个日漫市场向“萌系”风格的转变。
综合分析,京都动画能获得成功的最大原因之一是它在公司内部形成了一套完全独立自主的制作体系。与其他公司大多依赖外包不同,京都动画的大部分作品几乎完全是依靠本社内的力量制作完成的,这缘于他们有着一套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京都动画对新人的培养始终抱有极高的热情,当一名新人画师进入京都动画时,他会从最基础的动画师做起,随着自身技艺得到磨炼,经验不断积累,这名新人会有很多的机会脱颖而出,升至原画、作监、甚至角色设计,在社内独当一面,正是这些不断涌现的新人让京都的作品呈现出丰富的画风特色,也正是这样的体系使得京都动画出品的作品一直保持着极高的制作水准,打造了其“京都出品,必属精品”的金字招牌。
二、日本动漫人才培养的优势特色
通过京都动画三十余年的发展轨迹,我们可以分析出一些日本动漫产业在人才培养机制方面的优势特色及其人才兴盛、市场繁荣背后的深层原因。
1.教育与培训
日本非常重视动漫人才的培养,其人才培养方式灵活多样,既有正规的学校教育,又有各种形式的短期讲座和培训班,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日本动漫产业获得长足发展,动漫作为一种专业教育得到了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可,许多大学纷纷开始设立动漫专业,为新时期日本动漫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2.企业招聘与面试
日本动漫公司在招聘动漫编辑和制作人员时,一般有两种渠道:一种是招聘大学毕业生、中专生和高中生,这是进入动漫公司的主要渠道,需经过比较严格的考试,而另一种是根据公司需求随时招聘有工作经验的人,一般只经过面试就可决定是否采用。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日本动漫产业在人才输入上实行归口管理,把关严格,因此每位新人进入动漫公司时都必须经过层层的考核,考核一般包括笔试和面试,对不同部门的员工招聘有不同的标准和考核方式,例如在招聘制作人员时,除了考核他们的绘画技艺外,还很看重他们的创新能力;在招聘编辑时,笔试中的作文以及英文题目所占比重很大,能够有效考察考生的文字能力和英语水平,只有笔试通过者才有资格参加面试,面试的要求则更高,考官由工作經验丰富的公司高层人士组成,通过多次筛选(一些大型动漫公司可能会面试五次甚至更多),从不同角度考察考生的沟通能力、道德素质和团队精神,以确保新进员工不仅能融入企业成为生力军,还能始终保持忠诚,不少年轻考生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才获得心仪的工作岗位,因此他们倍加珍惜,努力工作,并且不会轻易跳槽到其他公司工作。
3.员工培训与考核
日本动漫公司对员工的教育和培训虽然各有特色,但总体来说都非常强调让员工通过边工作边学习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专业能力,这与日本传统的师徒培养方式有关,许多年轻人慕名进入著名动漫大师的工作室,在这些大师和有经验的前辈们的直接指导下,通过边工作、边学习、边提高的方式不断熟悉自己的业务,直到能够独立担任某项工作,工作和学习相结合的培养模式确实是一种既简单又实用的培养方式。
而像京都动画这样规模较大的动漫公司一般都具有一套较为健全的人才培训与考核机制。新聘用的员工进入公司不久后就会接受入职培训,时间一般为一星期或十天左右,培训的主要特点是非常注重互动教学,发挥群体的智慧和力量,学员们会分成小组与公司里的资深编辑、制作人就给定的选题进行讨论,选题内容包括项目策划、市场调研等最实际的问题,最后再由培训老师来分析总结,在这一过程中就会有不少富有潜力的新人受到高层前辈的关注和赏识;而这种培训只是第一步,更为重要的是第二步——边干边学:对于在激烈竞争中表现出色的新员工,公司会分步骤地给予他们锻炼的机会,比如安排他们到相关岗位见习,做进一步的锤炼考查,动漫公司通常把这一步作为检验新员工的悟性和实战能力的主要依据,真正的人才选拔也是从这一步开始的;第三步,日本动漫公司在提拔新员工时,不会直接把他们放到指向性很强的工作岗位上去,而是会安排他们在基层流动“巡视”一圈,这样做的目的有二,一是让新员工熟悉动漫的制作、发行业务的全部流程及其他工作环节,例如市场动向和成本核算等;二是通过岗位流动让员工始终具有因岗位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危机感、竞争感,从而激发员工的活力和创造力,促使他们不断学习进步,这是升入公司高层之前的重要考验,即便在后期员工确定了某一岗位后,也不会一成不变,当员工在某一岗位的创造能力达到极限时,他们就有可能会被调离,到新的岗位上去寻求突破和新生。总之,日本动漫公司内部的工作不是长期固定的,而是具有高度的流动性的,这样更有利于培养熟悉广泛业务的动漫制作人员,刺激员工的学习和工作欲望,当然对此也需要员工自身在飞速更新的工作环境中不断学习和提高才能应对新的挑战。
4.企业文化的熏陶
另外,日本动漫公司在利用人事制度发掘员工潜力的同时,也非常注重用企业文化来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凝聚力,具体表现在:一方面,成熟的企业文化能够催人奋进,给予人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新进员工一旦融入这种氛围,会很自然地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产生一种认同感和安全感;另一方面,日本的动漫公司十分注重团队协作精神,一般不会轻易裁人,为员工提供比较稳定的工作环境,使每位员工都与企业一道,有着趋同的准则和长远的目标,把企业作为自己终生的事业载体,同样,企业也把经过层层筛选得到的员工视为自己的财富,所以,日本动漫公司的每一个选题策划不但要考虑公司的长远利益,还要考虑对员工的激励影响,他们不太推崇个人英雄主义,认为每一次成功都离不开员工们的集体努力,对于不太适合某项工作的员工,他们首先考虑的不是开除,而是怎样把人用活,使每一个人都能找到最合适的位置,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此外,日本动漫公司也很注重管理的人性化,在企业里营造一种温暖的家庭氛围以体现对员工的关怀,例如京都动画的工作环境就设计得十分舒适人性,甚至考虑到许多女性职员不方便带孩子还专门设立了儿童玩耍室,为员工提供亲子互动的空间。因此,尽管一些动漫公司的待遇并不太好,有能力的员工们却不愿意离开而是选择留下与公司共沉浮。
三、对我国动漫人才培养改革方向的探讨
目前,我国动漫专业和IT技术方面的优秀人才依旧数量不足,供不应求,虽然政府、社会和高校都在日益重视动漫产业的发展和动漫人才的培养,然而一个重大的问题是,我们的动漫人才培养方式较为单一,过于注重课堂教学却脱离市场实践,甚至还存在着教育理念落后等根本性缺陷,而日本几十年来积累的动漫人才培养机制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先进性,正是值得我们关注并学习的。
1.摆脱工厂式教育的禁锢
日本的众多大师级动漫制作人都不是动漫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只是出于自身由衷的热爱,才立志从事动漫行业的工作,正是由于先天没有受到科班出身或模式化教育的束缚,他们才能凭借对生活的体察和独到的见解,创作出大量精彩的原创作品,而若只关注工厂式和模式化的传统大学教育,是很难培养出真正优秀的动漫人才的。
2.师徒式的培养方式
日本师徒式的动漫人才培养方式依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培养方式,而为了结合我国国情,我們可以把这种培养方式定位为一对一,个性化的培养方式,有别于大学里的传统模式化教育。师徒式培养方式的最大好处在于让学徒在一边实践,一边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并亲身体会到大师们的创作细节和人文关怀,提高自身艺术修养。
3.多渠道的人才培养支持
日本的政府、民间财团和基金会等都非常重视动漫人才的培养,通过提供资金和培训机会等方式为培养大批优秀的动漫人才做出了突出贡献。日本许多动漫大师都是在创作初期时就获得了各方的帮助和支持,这才有了日后更多的发展机会,这一点尤其值得中国学习,因为不断培养和推出新人是保证一个国家的动漫事业健康持久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当然,日本动漫产业目前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过度商业化导致大量动漫作品出现低俗化的发展趋势、本国市场和消费能力趋于饱和的威胁等,但对于我国方兴未艾的动漫产业来说,这些问题恰恰可能成为新的机遇——在市场环境快速变革的21世纪,后发者亦有先至的可能,中国动漫正处于朝气蓬勃的积累蓄力时期,只要我们虚心学习、锐意改革,相信中国动漫产业取得质量和效益双飞跃的崭新时代将会很快到来。
参考文献:
[1]李常庆.日本动漫产业与动漫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看动漫编辑部编.《看动漫》特辑:《京都动画萌之轨迹》[M].北京:北京漫动天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15.
作者简介:胥 日(1995-),男,汉族,河北涿鹿人,本科,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