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伟芳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大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活动和开展各种信息交流已成为基本的生活学习方式,这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非常大。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积极也有消极的影响,如何引导大学生规避网络对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是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关键词:大学生;互联网;心理危机干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03.082
互联网是一个自由、开放具有包容性的信息交流平台。正是由于网络平台的开放性与包容性特点,使得网络成为一个通常的交流与发表观点看法的极佳的平台。尼葛洛庞帝说:“在网络上,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没有执照的电视台。”据2016年1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半数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我国网民以10-39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比例达到75.1%。其中,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29.9%,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最大。从以上数据表明,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网络迅速占领社会的各个角落,作为最为活跃网络分子,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正走入网络世界,成为使用中国互联网的主力军。互联网的日益普及,既促进了大学生身心健康,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身心健康。因此,探寻互联网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原因,整合多方资源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已成为高校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1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概述
1.1 心理危机干预的内涵界定
心理危机通常指心理严重失调,心理矛盾激烈冲突难解决,精神崩溃或失常,发生心理障碍。心理学家卡普兰认为心理危机是心理上受到外部刺激或打击而引发的创伤性反应。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体采取行之有效的举措,及时给予其适当的心理援助,使之尽快摆脱困难。心理危机干预最早源于林德曼,并经卡普兰等专家学者的进一步补充与完善而发展发展起来一种应对心理问题的举措。情绪危机模型是卡普兰建立的,这一模型认为,在一般情况下,环境与个体间是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一旦遇到生活逆境或不能应对的问题时,通常会产生紧张、焦虑、抑郁、失望与悲观等不良状态,导致情绪的不稳定。
1.2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来源
在互联网时代下,诱发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来源主要有主观和客观因素。其主观因素主要是大学生自身人格特征正处于不成熟人格状态向成熟状态转变的过渡时期;客观因素主要是社会心理支持资源和教育机制的滞后。
1.2.1 主观因素
大学生刚步入大学校园,要重新适应从高中的“圈养”到大学的“放养”生活,正好也是大学生处于不成熟人格状态向成熟状态转变的过渡时期。之前的新奇、兴奋与激动等情绪逐渐淡却,随之而来的就会出现焦虑、紧张与彷徨等不良状态乱。另外,有部分学生由于专业非自选的或者入校后发现自己所选专业与自己之前的理解不一致而对其专业不太感兴趣,一时还找不到明确的学习方向,为了逃避现实压力,只能借网络消磨时间来逃避现实压力;还有部分学生由于不善交际,或者性格内向而倾向于在虚拟网络中找寻心理上的愉悦,以此来弥补现实的失落,这就导致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而且对网络的依赖性更加严重。因此,当这些大学生真正落实到现实生活的时候,往往经不起考验,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1.2.2 客观因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及社会心理支持资源的滞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逐步确立,心理状态也渐趋成熟,但仍未达到理想状态。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在这个时期里社会和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2 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举措
2.1 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2004年中央16号文件)强调了“三要”:“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要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专门机构”。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高等院校,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势在必行,对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塑造健全的人格有着重大的意义。目前,大部分的高校在院(系)都建立了形式多样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室,而笔者所在学校的系部建立的“二级心理辅导站”就是这类平台。其实就是本校学生管理工作办公室领导下,由本系辅导员老师指导开展具体工作,充分结合了本系学生的特点独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问题学生及时干预,为我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2.2 利用新媒体工具搭建心理教育网络平台
新媒体是应科技、经济的开展而呈现的,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向。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咨询类的网站多不胜举,这些网站的运行模式各异,信息庞杂,内容也是良莠不齐,很难给学生提供全面、系统又有针对性的实际帮助。如果能有效地利用互联网,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搭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开设在线咨询、心理测试、心理辅导等栏目使心理健康教育能多渠道地发挥其独特的优势。由于网络匿名性的特点,大学生在比较宽松、自由的网络环境下表达自己在学习、生活、情感等方面的真实困惑,大胆地表露自己,使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事半功倍。通过网络平台,使大学新生获得心理测评指导和测量结果的解释,有效地消除了学生对心理咨询的“不安全感”。
2.3 建立互联网+心理档案
新时期,如何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实现大学生的心理和谐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重要工作。创建心理档案已成为大学生管理的有益尝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制定新生心理调查问卷,针对在心理调查问卷中存在问题的学生建立“互联网+心理档案”,实现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网络化,为每位存在异常的学生建立个人心理档案,把日常干预的内容记录在册。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的目的是评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查找心理问题深层次原因,从而及时进行干预,确保学生身心健康。个人心理档案随学生个人学籍一起进入学校直至毕业离校,作为心理教育的参考依据。
2.4 建立互联网监控机制
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最具活力与潜力的新兴媒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互联网的重要性,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实时掌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情况,例如通过QQ空间、微信朋友圈、微博等多种新媒体渠道建立对心理危机学生的网络监控。近几年来,我院频频出现存在心理危机的学生,很多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都不愿意直面与辅导员沟通,这样给我们工作带来很多的阻碍,现有了互联网这个平台后,辅导员可以通过QQ或者微信建立一个班级“微团队”组织班里思想素质过硬、心理状况良好并有一颗强大责任心的学生干部加入团队,组成不同层次的网上心理监测小组,每组再安排小组长,该组长主要负责收集问题及时汇报辅导员。通过这“微团队”随时掌握学生在互联网网络平台上发布负面情绪及其他不良动态,这对辅导员工作带来很大的帮助,对学生心理危机做到有效的预判和预防。
2.5 学校与医院建立合作一体化管理模式
学校与医院建立合作一体化管理模式,邀请专业心理医生或专业辅导师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心理健康案例在线讲座,学生可以在线咨询或在线寻求专业的心理指导,专业心理医生针对学生提的问题再进行“对症下药”给予专业的心理辅导,进行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另一面学校还可以联合医院在校园里开展“心理健康日”活动。采用多形式、多样化的宣传,使更多的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更好处理一些个人问题。这样一个综合高效的平台建立有利于高校辅导员与专业心理医生对学生心理干预达到最佳效果。
參考文献
[1]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永,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205).
[2]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2016.
[3]Caplan,G.(1961).Anapproachtocommunitymentalhealth.NewYork:Grunne&Stratton.
[4]Caplan,G.(1964).Principlesofpreventivepsy2chiatry.NewYork:BasicBooks.
[5]恩格斯.费尔巴哈论[M].上海南强书局,1929,(12):125-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