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瑾
摘要:文章以2007—2016年1281篇关于社会思潮研究的文献为对象通过CiteSpace软件对关键词共现网络和突现词分析,分析了国内社会思潮研究的主题、演进路径和研究前沿,并利用可视化方法,对国内社会思潮研究进行了分析。同时,文章还对社会思潮研究的现状进行了统计,并对社会思潮研究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社会思潮;知识图谱;CiteSpace;共现网络;突现词
中图分类号:C912.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7)02-0158-005
社会思潮是反映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或要求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思潮交锋从未间断过,随着互联网及其各种终端的快速发展,这种交锋越来越社会化、显性化、白热化。不可否认,社会思潮的兴起活跃了人们的思想、提升了民众的自主意识,加强了文化的交流、观念的碰撞,但是也对价值观、思想领域、民众的认同感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2]因此,对社会思潮进行研究,日渐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3]本文通过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V,综合内容分析、数据挖掘、文献计量等方法,力图呈现2007—2016年以来我国社会思潮研究的知识基础、研究主题和前沿、发展趋势。
一、社会思潮研究的现状分析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通过绘制知识图谱来实现学术研究可视化成为可能。在学术研究领域中,信息可视化的工具比较多。本文选取了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计算机与情报学教授陈超美(Chaomei Chen)開发的CiteSpace软件。该软件基于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理论、普莱斯科学前沿理论、社会网络分析的结构洞理论、科学传播的信息觅食理论和知识单元离散与重组等理论 [4],融合了聚类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多维尺度分析等方法,是学术研究信息可视化较为经典的软件。
(一)文献出版数量。为保证数据全面、准确,本文以中国知网(www.cnki.net)数据库为检索对象,文献为“期刊”,检索条件为篇名含“社会思潮”的论文,时间跨度为2007—2016年,文献来源类别为“全部期刊”,检索时间为2017年1月4日。检索结果显示,近十年有1281篇(剔除了无效文献)以“社会思潮”为篇名的研究成果。对所得文献数据进行初步的年度分布统计分析如图1。
在观察期内,国内社会思潮的研究热度不断上升,整体趋势线呈上扬态势,这说明社会思潮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2010年是最近10年研究的拐点,其前4年为快速增长期,后6年为平稳发展期。2007年,十七大报告提出,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途径,从意识形态的高度开始重视社会思潮的发展。在经济领域,金融危机全球蔓延;在社会生活领域,汶川地震震惊全国;在思想领域,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民族主义的讨论常见诸报端,社会思潮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日趋明显。
(二)研究领域和出版载体。从2010年开始,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每年都会评选10大社会思潮,新自由主义、民族主义、新左派、普世价值论、民粹主义、生态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极端主义、新儒家、宪政思潮等,有些此起彼伏的感觉。社会思潮呈现出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多元性与广泛性相结合等特点。[5]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发展,社会思潮的产生、争锋、传播更加便捷、快速。但是从最近3年来看,社会思潮的研究有一定的滞后性,在研究数量上并没有增加,甚至还有略微的下降,社会思潮研究和社会思潮发展并不相称。从研究的学科分布来看,目前主要集中于高等教育(455篇)、思想政治教育(228篇)、社会学及统计学(186篇)、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154篇)、马克思主义(61篇)等领域,教育成为社会思潮研究的着力点。从文献出版期刊来看,社会思潮研究的出版分布较广,权威期刊较少,专门研究的期刊还没有(图2)。
(三)研究队伍。社会思潮研究者众多,从2007—2016年十年间来看,丁祥艳的研究成果较多。其有影响力的作品为发表于2010年的《论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鲜明特点》。超过5篇的作者超过10人(见表1),这说明该领域的研究相对专业化。
但是从研究网络图来看,在264位研究者中,连线只有41条(见图3),这说明社会思潮研究者之间的合作比较少,这和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现状基本吻合。
(四)研究机构。研究机构的分布是考察一个研究领域热度的重要指标,2007—2016年间,武汉大学的发文量处于较高水平,南京师范大学、信阳师范学院、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南大学等也有较多文献(见图4)。
二、社会思潮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一)研究主题追踪
研究时间切割设置为2007—2016年,切片长度为2年;主题词来源同时选择标题、摘要、系索词和标识符,节点类型为关键词,阈值选择为TOP30。运行后得到72个节点和232条连线,网络时区图中中心度节点如图5。关键词中心度可以代表了这10年内社会思潮研究的主题,本文按照中心度对关键词进行筛选(表2),从而对社会思潮的研究主题进行追踪。
首先,2007年是近十年社会思潮研究的重要节点。2007年中央提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这不仅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作用,也使社会思潮研究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在这一阶段,大学生、西方社会思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3个关键词呈现出较强中心性,这几个关键词也是整个研究的核心节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思潮研究的基础理论,是社会思潮研究绕不开的关键概念和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大学生”则是社会思潮产生和传播的重要群体,大学生思想活跃,价值体系尚未固定,最易受社会思潮的影响,因此,研究大学生和社会思潮的关系,是整个社会思潮研究的重要指向;“西方社会思潮”是我国社会思潮的参照对象、思想渊源,有时甚至对我国社会思潮的产生和传播产生重要影响。这一时期,关于社会思潮的具体表现形态研究则是研究的热点,比如新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同时意识形态领域、核心价值观也是这一时期研究的重要内容。
2008—2009年对社会思潮的研究开始多样化,研究主题开始指向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当代社会思潮等核心概念。如果说2007年前后的研究还是对十七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关注的话,2008—2009年的研究开始注意总结、归纳、提升,研究关注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这也是社会思潮研究必须面对的问题。同时我国社会思潮也必须解决马克思主义、当代社会思潮等和社会思潮的关系,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这说明这一阶段社会思潮的研究开始深入、发展。
2010—2012年作为社会思潮的转折点,有关社会思潮的研究出现了短暂的停滞,从共现词图谱上看,这一阶段没有中心度较强的关键词。2013年之后,社會思潮的研究出现了新的突破,其出现了一些新的关键词,且中心度呈现出较小、较少、分散的特征。这一阶段的一个重要研究是社会思潮对“思想行为”的关注,这说明对社会思潮的研究从概念过度到对行为的关注。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呈现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社会思潮特征。但是总的来看,近几年的社会思潮研究,还没有跟上社会思潮的实践。
(二)研究主题的演化路径
基于关键词中心度研究和关键词共现网络的关键路径分析,对社会思潮理论演进的主要路径进行标注,可以发现社会思潮研究领域的主题演变(图6)。从关键词共现图谱来看,具有相近研究方向的关键词在图谱中的位置相对较近。本文从图谱来看,试图梳理出社会思潮研究的几个路径:
一是基础理论路径。这一路径主要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当代社会思潮等组成,他们构成了社会思潮研究的基本概念。
二是意识形态-新自由主义路径。这里仅仅列出新自由主义,实际上还包括社会思潮的其他表现形式,比如新儒家、民粹主义、新左派等。
三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这一路径主要指向教育领域,说明社会思潮在教育领域产生的影响等。
(三)研究前沿辨识
研究前沿的识别与追踪能够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最新的演化动态,预测该研究领域的新发展。在研究中,前沿往往通过词汇或短语出现的次数的变化来进行分析。[6]在CiteSpace软件中,可以利用突现主题术语,来探测学科发展的新兴趋势和突然变化。本研究中,我们通过统计发现,社会思潮在2007—2016年十年间突现词信息(表3):
1.2007—2010年间,社会思潮研究处于繁荣阶段。和前述关键词中心性相比较,2007年前后都是社会思潮研究的发展期,这一时间段内“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心度都较高。但是比较起来,在2007—2010年间,突现词主要体现为“意识形态领域”、“人民群众”、“社会主义”、“思想共识”、“十七大报告”、“现代化建设”、“时代精神”、“有效途径”等。可见,这一阶段的研究前沿主要集中在社会思潮在意识形态、人民群众以及对社会主义的影响,如何在社会思潮中形成社会共识,如何在纷扰的社会思潮中完成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任务,如何进行现代化和时代精神建设等。
2.2011—2012年间,社会思潮研究的突现词数目下降,这和前述关键词共现关于这一阶段处于转折期判断相同。这一时期研究的前沿主要包括多元化、当代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研究体现为较为宏观的研究特征。
3.2013—2016年间,社会思潮研究向宏观、微观相结合的方向发展。这一时期既有较为宏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的研究,也有较为微观的大学生、新媒体、思想行为的研究。其中2012年提出的“中国梦”概念很快地被社会思潮领域进行研究,体现了社会思潮研究的敏感性、前沿性。此外,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思潮在新媒体中的激烈交锋,也成为这一阶段研究的前沿话题。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在社会思潮的形成过程中,理论性或学术性是社会思潮的一种内核,它是社会思潮区别于社会心理的重要标志。[1]因此,对社会思潮的研究必不可少,而对社会思潮研究的研究则是总览该领域研究现状,为未来研究提供建议的重要途径。本文利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通过绘制社会思潮研究的知识图谱,辨析出社会思潮研究的研究主题和演进路径,并通过共现词网络分析,找出突现词,发现社会思潮研究的前沿。通过研究我们发现:
1.社会思潮研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知识体系。社会思潮研究虽然总量不大,但是社会思潮研究中作为研究基础的关键节点文献明显,同时,作者网络、机构网络、研究发展的共引连线都很明确,这为社会思潮后续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国内社会思潮研究在持续发生变化。社会思潮研究从宏观到微观、从意识形态到社会行动、从国家政策到大学教育、从传统到新媒体,出现了明晰的变化路线,这说明社会思潮研究一直在进步,一直和社会现实紧密地结合着。
3.社会思潮研究格局进一步扩大。社会思潮研究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民族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民粹主义、新儒家、新左派、生态主义、极端主义等社会思潮本身,而是扩展到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教育等方面,同时,社会思潮的研究方法也越来越科学,研究材料也越来越丰富。
对于社会思潮的研究,在强化本体的同时,还需要对社会思潮的相关议题进行研究。比如,当前高等教育中的社会思潮研究,有研究者就提出高校教师,尤其是教学一线的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被弱化,不少高校忽略了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意识形态工作的指导和政治要求。[7]因此,高等教育中如何把握社会思潮的产生与传播,是非常重要的课题。坚持理论建构的现实性原则。社会思潮的研究不能脱离现实,需要通过不断的现实观照提升研究的层次。不少研究借用国外概念,附着于国外理论来研究中国问题,这对社会思潮研究不利。此外,在研究方法上还需要进一步丰富。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关于社会思潮的研究主要以分析、推理为主,关于社会思潮的计量方法、田野调查等还不多,今后研究这一块还需要丰富。
总体来看,国内社会思潮研究还有提升的空间,特别是在研究领域上需要进一步拓展,研究前沿上研究议题还需要进一步丰富,需要改变当前研究缺乏多样化、深入的探索状态。要注重社会思潮研究分支的开拓,从而使社会思潮研究形成广泛、系统、务实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佘双好.当代社会思潮的内涵、特征及其研究意义[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9):7-11.
[2]张军,张俊华.当代社会思潮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分析[J].理论探讨,2016,(1):73-76.
[3]林泰.把握社会思潮的构成要素[N].人民日报,2016-2-17(07).
[4]李杰,陈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6:2-3.
[5]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2010—2014社会思潮动向调查分析报告[J].人民论坛,2015,(1).
[6]秦晓楠,卢小丽,武春友.国内生态安全研究知识图谱——基于Citespace的计量分析[J].生态学报,2014,34(13):3693-3703.
[7]王洪斌,刘天.“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应对不良社会思潮影响的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6,(6):101-103.
(责任编辑 焦德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