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德霞
我是看着彭学军一步一步成长起来。她在文学创作上起步比较早,起初全部是短篇小说。她的一篇篇精致典雅、意蕴深厚、温馨优美的短篇小说,给我们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很多人认识彭学军、喜欢彭学军,不是因为她近十年来创作了一部部长篇,而是她的短篇小说。可以说,在二十年间,她发表了数十篇短篇小说,每一篇都不负读者的期待,每一篇都能给人带来惊喜。这些短篇小说是一颗颗珍珠,是她创作上一个个坚实的脚印,也是一道独特的美丽风景。
正是因为有近二十年短篇小说的历练,为她后来从事长篇小说的创作打下了扎实的艺术功底,取得了今天的文学创作成就。说到彭学军短篇小说作品的风格,我想到几个字,一个是“纯”,一个是“静”,一个是“美”,一个是“雅”。
“纯”就是纯净,主题内容纯净,艺术上纯净。她作品的基调都很纯净、明澈、美好。
“静”就是安静、恬静。彭学军的作品没有表面的喧嚣热闹、对立冲突,和她这个人一样很安静。就是有大风大浪,也是在底蕴上、内涵上。哪怕写到死人、灾难、难以接受的道德污浊、人性丑恶等,在表面文字上也不张扬,始终保持着一种节制和温婉。
“美”恐怕是大家公认的。作者本身就是一个严肃的唯美派作家,她的每一篇作品无论是自然天成还是匠心独运,其实都构思得非常精巧,每一个细节、每一段描写都走心。她在创作上用功之深、用情之专,在字里行间都有体现。这和当前崇尚轻阅读的类型化作家有天壤之别,她是属于纯文学的严肃作家。另外,在她的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美也是一种大美,它涵盖了一部完美的文学艺术作品所要求的全部要素,比如故事、结构、人物形象、心理、场景的描写、意境、格调、语言等等各个方面。她在全方位地追求美,把这些要素集为一体,自然就呈现出一种近于完美的状态。
“雅”就是温文尔雅、典雅。
我读彭学军的短篇儿童小说,有以下几点感受:
第一个就是鲜活生动的生命之美。我认为每一篇优秀作品都是灵动的、鲜活的、丰富的、生动的、有生命力的,这样的作品能直达心灵,与读者心气相通,如老友,哪怕多年不见也会在记忆中留下深深的印记。彭学军的很多作品都是这样的优秀之作。
儿童文学很注重故事,给小孩子看的东西故事情节很重要,但是从艺术上来讲,故事是框架、是骨骼,人物、情感、内涵、意境、语言等是血肉。没有情感、没有内涵、没有意境的故事,只是一个没有生命力的空壳,或者是一堆五颜六色的肥皂泡。当前充斥着儿童文学园地的校园生活故事,怎么看都觉得艺术成色不够。
彭学军的作品恰恰是一批内涵深厚、情感饱满、意境悠长之作。比如她创作的数篇以湘西生活为背景的短篇小说,如《红背带》《油纸伞》《载歌载舞》等。其中,20世纪90年代初的《油纸伞》,我非常喜欢。也就是一把过去农村人常用的普普通通的红色油纸伞,在彭学军的笔下像一个有灵性的精灵,张扬着蓬勃的生命力,同时也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这把伞在危难关头分别救了奶奶和“我”,不但承载了“我”与奶奶两代人的故事,贯通了两代人不同的命运,同时也通过背景的描写,如赶集、求河神等场景,展示了湘西所特有的风景。很多年过去了,我的脑海里还有这个画面:她爷爷向奶奶求婚的时候,油纸伞从镇上一直铺到奶奶家门前,整整连了二十里,一溜红光奕奕的油纸伞蜿蜒而至,犹如一条流光溢彩的红绸带在山间抖露。《油纸伞》写两代人的故事,在深厚的历史背景下,融进了抗日故事,融进了深深的亲情、爱情和湘西所特有的民俗风情,一个短篇里承载这么多内容,集优美与厚重于一体,非常耐读。
如果说《油纸伞》是以一种风情之美、人情之美打动读者的话,那么《载歌载舞》《午后》《哥哥在电梯里》《看不见的橘子》等写的都是悲剧。在这种题材的作品里,彭学军依然在追求一种美,作品思想的穿透力、情感的感染力和作品的厚度、艺术质感依然很强。特别是《载歌载舞》这一篇,艺术上的繁与简,把美与丑写到了极致,让人们在享受美的同时,也感受到人性的力量。《载歌载舞》讲的是湘西苗家的疯女孩,总爱围着人跳曼妙的舞蹈。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写女孩之美、舞蹈之美,但是当地人司空见惯,谁也不看,也不理她。主人公一家是从城里新搬到山里,孩子对这个舞蹈非常着迷。有一天她妈妈外出,把小主人公和她的妹妹反锁在家里,炉火点燃了尿片,火越烧越大。在紧急关头,疯女孩以舞蹈的姿态两次冲进屋里救出了小主人公和她的妹妹。这时村里人也赶来了,但是人们看着疯女孩在大火中以舞蹈的姿态挣扎、扭动,却没有人去救她。在人们的心里,一个疯子死了就死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作者写到人们观望女孩在大火中挣扎时,只用了两句话,“人们齐齐地站着,看着,看什么呢?看金妹跳舞吗?他们是从来不看金妹跳舞的呀。”这种冷静、简洁到极致的描写,一声轻轻的质问鞭辟入里,直达人的灵魂。这种举重若轻、不动声色的批判力量,仿佛有千钧之力瞬间击碎读者的情感堤坝,让人由里到外地产生一种惊悚,不寒而栗,感到人性的可怕。她把疯女孩近乎极致的舞蹈之美、人的本性之美,与村民的人性之恶对比来写,把人性当中深藏不露的丑恶、冷酷生生地撕开来让人看。我在读她这些作品的时候,不禁想到鲁迅作品里的人血馒头和阿Q怎么画也画不圆的那个圈。读了这一篇小说之后,我觉得彭学军在艺术上是个厉害的角色。
我比较欣赏的另外两篇作品是《红背带》和《等成一棵树》。这两篇作品除了写得很美以外,还在艺术上出色地完成了现实与幻想不漏痕迹的对接、过渡、转换。《红背带》写的是一个老婆婆苦苦守望丈夫的故事。直到八十多岁,她捡了一个孩子,终于用红背带背上了一个孩子,第二天就心满意足地死去了。一条红背带背起了一个女人一生的命运。《等成一棵树》是写一个男孩痴痴地等一个女孩,一直等到生根发芽,等成了一棵树。几十年过去了,女孩结婚生子转了一圈之后,又回到树下。两个故事中,奶奶背上一个孩子和男孩等成一棵树都是幻想,但是它们的转换非常自然,你不觉得她是在写幻想。所以,彭学军的每一篇作品都是心血浇灌的生命之树,是艺术的结晶,或令人把玩、令人回味,或令人唏嘘不已,带给我们的是一种美的艺术享受。
第二就是精致考究的结构之美。彭学军的作品不刻意设置悬念,不刻意追求一波三折、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她更注重故事内在的张力和内涵,注重艺术的感染力。
她很擅长用道具,这个道具在最后往往成为一篇作品的点睛之笔。比如《瓷器》,以一套瓷器贯穿始终:父母一吵架,妈妈就摔一套从景德镇买来的精美瓷器,并扬言摔完这套瓷器就离婚。为了避免父母离婚,女儿和邻家男孩就千方百计补足妈妈摔掉的瓷器,甚至去一家饭店偷相同的瓷器。直到有一天,男孩偷了一个盘子,慌不择路地遭遇车祸,像压碎一件瓷器一样被压碎了一条胳膊。此时,女孩不仅仅是悲伤痛惜,还有对父母的怨恨等等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内心是大风大浪,但彭学军都没有描写,而是留下巨大的情感空白讓读者去丰富填补。她只精心设计了一个情节,就是女孩一件一件地从楼上往下摔瓷器,直到最后父母终于答应不再离婚。再比如《废船》,写了一个残疾女孩通过卖废船上的废铜烂铁自食其力而不得,一定要被迫接受老师组织的同学们的募捐和施舍。她把女孩茫然、尴尬和无奈的心绪写得非常真实和透彻。彭学军的每一部作品当中都有一个抓手,有这样一个点,这个点就是这篇作品的魂,有了它,整个结构就紧凑了、精致了。
第三是她诗性纯净的语言之美。当前儿童文学界非常盛行欧风洋派,那种矫情、华丽的大长句,带着刻意显摆的雕琢、修饰和浮夸,相比之下彭学军的语言则自然流畅得多。她很擅长描写,但不是“白描”,而是状物与抒情有机结合,带着很个人化的独特视点和感悟,以优美、诗性的语言描绘出来。另外,她喜欢用第一人称,娓娓道来,自然亲切之中透着才情诗意。她的文字把那种艳丽的浮光、刺拉拉的冷光都打磨掉了,是一种有质感的书面语言,柔和、温润,是带着天然去雕饰的纯净。另外,她很懂得适可而止,注意留白,含蓄而节制。因此,她的文字有很强的代入感,读起来很舒服,不知不觉你就进入了作品的情境之中,很自然地想到那句话:岁月静好,安心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