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蕴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高等教育研究所, 重庆 400065)
应用型本科教育质量评价的内涵及价值取向研究
张 蕴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高等教育研究所, 重庆 400065)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质量标准应追求专业性及应用性,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学生等各利益主体的诉求,其质量评价的内涵特征应体现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多样化、整体性、特色化、开放化和发展性。从价值取向上看,应用型本科教育质量评价应以遵循教育内在发展规律为基础,以满足国家及社会发展要求为核心,以帮助教育对象实现自身发展诉求为终极目标,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
应用型本科;教育质量评价;内涵;价值取向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伴随高等教育类型的不断丰富,不同类型高校在办学主体、办学结构、办学模式、教育质量标准、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呈现显著差异,高等教育质量观也由单纯强调学术质量向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多元化质量观转变。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应通过制度保障、经费投入、专业改革、招生计划等方式,引导一批地方本科高校转变办学思路、改革办学模式、创新办学方法,全面提高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比重。走转型发展之路在地方本科高校中已逐渐形成共识,应用型本科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肩负着面向区域发展需要培养高层次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
然而,由于缺乏普遍认可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标准,多年来形成的专科办学模式与本科办学在办学理念、办学机制、人才培养模式、管理制度等各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办学实践中出现了许多偏差。比如: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存在盲目性、攀比性、趋同性问题;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局限于传统本科教育教学模式,缺乏自身特色。为解决此类问题,地方本科高校迫切需要以教育质量评价为抓手,发挥其对学校办学质量的监督和宏观调控作用,促进学校办学的自我调节和完善。这就必然要求形成相应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从而更好适应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探索性发展,促进应用型本科教育质量的提升。基于以上背景,在国家应用型本科高校改革试点工作逐渐深入的今天,按照分类指导原则,探索与应用型本科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合的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建设,引导应用型高校的特色创新,显得尤为必要。
本文拟通过对应用型本科教育质量评价的内涵和价值取向研究,明确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功能诉求及质量评价的内涵特征,并结合当前应用型本科教育质量评价的价值取向的缺失,明确其应有的内在价值取向,为应用型本科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建设奠定理论基础。
在《教育大辞典》中,“教育质量”指以培养对象的质量为根本体现的教育水平及教育效果。在首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高等教育质量应是全面涵盖高等教育各类活动和功能的多维度概念,包括师生、教学教研活动、教学硬件条件、教学管理服务、科学研究及其成果、科研环境、校舍、国际交流与合作、师生交流以及国际项目研究等教育教学的各项内涵要素。当然,衡量高等教育质量也应结合具体国情以及不同文化价值,采取多样化标准。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功能既不同于综合性大学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为目标,又不同于职业院校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目标,而是将二者有机融合,致力于通过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及应用创新,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满足行业企业一线需求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应用型本科教育相较综合性大学教育更注重应用性、专业性和实践性;相较高职高专的职业性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深厚的理论功底、灵活的知识迁移能力、持续的职业发展后劲以及终身学习能力。从质量标准上看,应用型本科教育既不同于学科型教育追求一流,又不同于职业教育追求实用,而是追求专业性及应用性,致力于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学生等各利益主体的诉求。
应用型本科教育应充分体现高等教育的以下功能:第一,在人才培养上,应致力于培养能运用理论知识直接为社会谋福利的行业大师级人才。第二,在科学研究上,应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智力支持,提倡科研与教学的互促融合,侧重于密切联系地方行业需求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研究。第三,在社会服务上,应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致力于实现高校科技成果的产业转化,强调解决生产建设及现实中的各类实际问题,并聚焦区域发展的实际问题,加强产教融合,以及与各级政府的交流合作,为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和技术支持。第四,在文化育人上,应批判地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推进民族优秀文化的弘扬和创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通于本科教育全过程。应在原有办学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打造办学特色,凝练大学精神,推动优良校风的形成,发挥文化育人功能。
综上,应用型本科教育一方面必须以社会需要为标尺并接受社会检验,人才培养必须以服务区域发展和科技进步为目标;另一方面,必须结合教育基本规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即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实现职业性、学术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正确理解应用型本科教育质量评价的内涵,必须回归高等教育实践活动本身。高等教育类型的多样化决定了必须以差异化发展的眼光把握各类高校在教育质量评价过程中的问题。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一个连续、开放、动态的发展过程,伴随时代背景的变化,其质量评价工作也必将由局部向全面、由封闭向开放、由静态向动态转化,不断注入新的时代特征。
应用型本科教育质量评价应突破传统质量评价观,突破将本科教育的主导者——政府作为单一的质量评价主体的局限性,引入国家、社会、学生、高校、用人单位等多元评价主体,使质量评价满足不同主体的利益需求。具体而言,应具备以下内涵特征。
第一,教育质量评价应体现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多样化。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提升,应用型本科教育从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及课程建设、教学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应突破传统模式,不断创新,打造办学特色。在此背景下,必须摒弃单一的质量评价观,以适应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多样化特征。
第二,教育质量评价应体现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整体性。既应把握人才培养质量这一评价的核心,又应使评价工作全面覆盖高校的各项办学活动;同时,不应局限于教育行政部门所主导的外部评价,应使行业企业、教师、学生、家长等教育的利益相关方参与评价过程,并引入独立的第三方评价机构。
第三,教育质量评价应体现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色化。由于社会、高校、学生等高等教育的利益相关方各自需求的差异和变化,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凝练自身学科专业优势和人才培养特色,在不同需求中做出取舍,形成各自不同的办学模式和风格。教育质量评价也必须结合高校特点,注重评价标准的特色化。
第四,教育质量评价应体现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开放化。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愈加紧密,已逐渐走向社会中心,这决定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除政府和高校外,还应整合市场、用人单位、第三方评价机构等各方力量,共同参与评价体系的制定,充分发挥社会各方在质量评价全程中的作用。
第五,教育质量评价应体现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性。一是质量评价观具有渐进性与可持续性,必须遵循动态变化趋势,避免固守僵化;二是质量评价应服务于应用型本科教育质量的提升;三是应充分发挥质量评价的纠错作用,促进应用型本科教育质量问题的解决。[1]
(一)应用型本科教育质量评价价值取向的缺失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利益相关者(国家、社会、高校、用人单位、学生等)是教育质量的主要诉求者,应作为评价主体参与评价过程。但受国家对高校评价标准行政化、统一化倾向的限制,以及重学术、轻职业,重理论、轻应用的知识质量观的影响,从价值取向上看,应用型本科教育质量评价存在评价内容单一、主体缺失、定位不明等不良倾向。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尚未将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判断应用型本科办学水平的首要标准,未真正树立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理念。[2]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虽晚于国外,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相继成立了一批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专门性、地方性本科高校,这些高校和地方行业联系密切。20世纪90年代末,一大批高职、师专、成人高校通过合并重组、改制升本等方式成为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由于缺乏对应用型本科教育本质的认识,并受社会上部分歧视职业教育的不良思想影响,部分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为避免将其归于高职教育范畴,重走普通本科教育老路,单纯致力于自身快速发展,重科研轻教学,未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办学核心任务上,甚至急于将发展研究生教育作为衡量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主要表现为:双师队伍建设薄弱、实践应用教学工作开展滞后,实践教学经费不足,学生就业水平低等,严重制约了本科教育质量的提升。[3]
第二,未将社会评价作为衡量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尚未真正树立将满足社会需求作为检验办学水平标志的理念。[2]人才培养应以提供满足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为目标,这是教育外部规律的必然要求。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量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积极适应市场需求,探索转型发展之路。但仍有部分本科高校办学定位模糊,忽视社会评价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中的重要性。在专业设置上,仍根据传统办学模式和原有师资力量设置学科专业,专业老化,课程陈旧,特色匮乏,导致所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产生传统专业毕业生需求过剩和企业“用工荒”的供需矛盾。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主动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转型、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要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结构,强化实践教学,引入行业企业资源,拓宽合作办学渠道,引入第三方评价,健全高校内部自我评价机制,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第三,尚未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理念,将教育对象的成长成才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关键。[2]长期以来,高校都被定位为公共服务机构,教育消费属公共消费范畴。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教育消费逐渐兼具私人消费属性。然而,作为教育消费群体的大学生在现实中被视为管理对象,其对教育质量的需求往往被忽略。针对教育对象诉求日趋个性化、多样化,以及自我成长愿望强烈等特点;针对应用型本科生源整体素质较差的现状;针对毕业生就业质量低等诸多难题,部分应用型高校仍按传统方式安排教学活动,其主要问题有:首先,人才培养模式陈旧,片面强调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深厚理论基础,忽视实验、实习实训等技能锻炼环节,忽视创新能力培养;其次,忽略行业企业特点以及职业能力需求,照搬学科型教育设计课程;再次,师资队伍建设一味追求高学历,忽视教师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不灵活,考核方式不灵活等;最后,教学管理方式僵化,缺乏个性化管理。比如,仍旧沿用传统学年制管理模式,学分制管理引入滞后,并且很难为学生提供辅修专业、转专业、第二学位等教学资源。
(二)应用型本科教育质量评价的应有价值取向
美国教育家布鲁贝克指出:高等教育的哲学基础有两类:一是政治论,二是认识论。这两类哲学为20世纪的高校确立办学地位指明了途径。[4]我们应在吸收西方教育哲学价值观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本质规律进行研究并做出价值判断。在市场化经济体制下,教育质量评价应以满足各参与主体(国家、社会、学校、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等)在教育活动中的诉求为价值判断,是知识价值、社会价值以及人的价值的统一。我们将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应有价值取向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内适性取向,即遵循教育的内在发展规律;二是外适性取向,即满足国家及社会发展要求;三是个适性取向,即尊重教育对象自身发展诉求。具体如下:
第一,应以内适性取向作为教育质量评价的价值取向的基础。首先,对知识和真理不受外在因素影响的自由追求是认识论高等教育哲学的终极目的,因此,赫钦斯的智性养成学说、洪堡的科学探索和纽曼的知识传授理论共同构成西方教育哲学的认识论基石。从认识论教育哲学的视角看,高等教育已出色履行了知识生产和知识传承的历史责任,这也是其基本责任。其次,应用型本科教育在承担知识传承与精神文明建设任务的同时,还应发挥知识转化与应用创新的功能,应坚持将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一线技术技能人才作为办学核心任务。一方面,应强化实践教学,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并以课程改革为抓手,创新教学体系,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强、专业功底深厚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应提倡科研服务教学,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开展与社会和行业企业需求紧密相关的应用性、技术性研究,以科研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水平作为衡量科研质量的依据。
第二,应以外适性取向作为教育质量评价的价值取向的核心。政治论教育哲学主张:知识传授和学术研究的首要目标在于满足国家、社会的需要,进而满足市场对大众化人力资本的需要。[5]因此,教育质量评价应遵循外适性取向,打破仅由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的质量评价现状,建立涵盖教育的各利益相关方在内的多元评价机制。首先,高等教育的首要职能是服务政治,这是从国家利益角度对教育的最基本要求。《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校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切实肩负起高等教育的育人功能,培养具有较高政治素质的专业人才,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职能便是为区域发展提供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和智力支持,这是社会对应用型本科教育提出的要求。进入21世纪以来,就业领域不断拓展,就业岗位层出不穷,就业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校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日益紧密,这必然要求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置于首位,牢牢把握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服务的办学方向,围绕社会外在需求,提升本科办学水平。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一是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进步的要求;二是研究成果能够广泛运用于社会实践,转化为社会生产力。高校只有以服务社会为主旨,将自身发展密切联系于社会发展,才是实现教育质量可持续提升的必然路径。
第三,应以个适性取向作为教育质量评价的价值取向的终极追求。认识论教育哲学主张,大学既应承担文化育人功能,又应满足大众接受教育的诉求,帮助受教育者实现自我发展目标。[5]因此,应用型本科教育应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满足受教育者的发展诉求,使德育教育、专业培养和个性化教育相互促进、互为补充。承担育人任务即适应时代要求,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受教育者的文明素养。通过层次丰富、形式多样的人文素质教育,帮助受教育者夯实人文底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开展个性化教育即从个体全面发展的需求出发,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受教育者的个性因材施教,变革教学手段,创新教学管理模式,通过引入多元教学法、自选课程及学分制修读等形式,培养理论素养深厚、专业功底扎实、应用技能过硬、就业口径宽的知识和能力并举的高素质人才。概言之,应用型本科高校应遵循以生为本的教育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将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高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综上,应用型本科教育质量评价应以遵循教育内在发展规律为基础,以满足国家及社会发展要求为核心,以帮助教育对象实现自身发展诉求为终极目标,从而以教育质量评价为抓手,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
[1]闫广芬,秦安安.近十年来中国高等教育质量观研究评述[J].高校教育管理,2009(1):71-76.
[2]杜玉波.全面提高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在2011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上的讲话[J].中国高教研究,2011(11):1-4.
[3]范秀娟.我国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和研究——以某985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生就业为例[D].济南:山东大学,2010:38.
[4]肖菊梅.生命论的失语——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观述评[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2):109.
[5]董立平.研究型大学的本科质量观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1):53-56.
[责任编辑石 悦]
2017-05-17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校级科研项目“高等教育分类管理视角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质量评价研究”(KY201531C);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质量评估研究”(2014YBJY067);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研究项目“高校协同创新平台的构建及运行机制研究”(KJ1501403)
张蕴(1981 — ),女,重庆市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质量评价、高等教育。
G648.4
A
1008-6390(2017)06-006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