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新闻文本构成分析
——以2012—2016年普利策新闻奖作品为例

2017-03-29 21:42郭光华夏偲婉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普利策社交数据库

郭光华, 夏偲婉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广州 510420)

融合新闻文本构成分析
——以2012—2016年普利策新闻奖作品为例

郭光华, 夏偲婉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广州 510420)

多媒体背景下的媒介融合,催生了融合新闻这一新的叙事文本。与传统的新闻报道相比,融合新闻的叙事符号可谓多元并茂:文字与图片、音频与视频、地图与图表等符号发挥着各自的特殊功能,多维度地呈现出新闻事件的面貌。由多元叙事符号组成的融合新闻文本呈开放式,它通过超链接、数据库构建与社交平台来实现。开放式的文本构成同时也是与文本用户共同来完成的。这并不意味着报道者的叙事权威有所下降,相反,其应当在作者、用户、融媒技术三者的博弈中加强叙事技巧。

融合新闻;普利策新闻奖作品;文本构成

在媒介融合的环境下,技术的变革与受众阅读习惯的转变影响着传统新闻生产模式,融合新闻开始出现。与此同时,近5年来,西方新闻行业的标杆普利策新闻奖的获奖作品中,融合新闻的比例亦越来越高。本文以2012—2016年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对融合新闻的文本构成进行分析。

一、媒介融合催生的融合新闻

在多媒体时代,媒介融合就是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从本质上讲,融合是多种技术融合后形成的某种新传播技术,由融合产生的新传播技术和新媒介的功能大于原先各部分的总和。[1]

在国内外的新闻制作中,融合技术的使用随处可见。但是成熟的融合新闻产品绝不是一次新闻传播中的H5小游戏的制作,也不是采用各种技术设备进行全景化报道。成熟的融合新闻产品应当是技术与叙事的有机结合,共同为故事的叙述与传播服务,有着自身的一套逻辑和结构。

什么是融合新闻?美国西北大学研究数字创新的戈登教授对“融合”的概念进行了分类,认为对融合的理解有以下几个类别:所有权融合、策略融合、组织结构融合、信息采集融合、信息呈现融合。[2]其中前三种“融合”更加偏向于媒介背后的资本形式的融合重组,而后两种则是从新闻实践的角度定义“融合”。

本文对于“融合新闻”的界定基于新闻实践角度,即从信息采集融合、信息呈现层面的融合出发,从技术、功能两个方面对采取融合技术制作的新闻文本进行叙事分析,来思考融合新闻各个媒介及媒介之间的互动是如何帮助记者“讲好故事”的。因此,笔者所研究的“融合新闻”,不是过去多媒体新闻中各媒介平台相互独立进行新闻呈现的一种新型新闻,而是文本、图片、视频、音频、图表、数据库、交互性页面、社交媒体等媒介、平台、技术互动流动贯通的集合体,它以非线性的叙事结构呈现,是不同媒介之间内容相互补充、相互联结且不重复的新闻。

普利策新闻奖代表着西方新闻报道写作的最高水平。自2012年开始,它非常重视融合新闻在获奖作品中的比例。我们选取了2012—2016年的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作为统计对象,发现融合新闻在普利策获奖新闻中占约一半的比例,成为深度长报道(如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等)重要的呈现方式。在这些作品中,新闻不再是文字、图片、视频和图表、超链接的简单组合,而是更加注重深度融合,交互性页面频繁出现,视频、图片开始更多地穿插于页面之中。此外,音频也穿插于融合新闻的文字稿中,起着直接传递现场信息的作用。社交媒体也介入新闻叙事,数据不仅交互性呈现信息,而且逐渐走向数据库的组构。这种深度融合既满足了宏大主题叙事的需要,又通过各种媒介分支实现了个体的小叙事。尤其是2015年和2016年的融合新闻作品,为当下融合新闻的制作树立了典范,也对媒体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 融合中的多元叙事符号

以往的文字新闻报道,基本上以文字为主要叙事符号,如辅以图片、表格,就被称为“图文并茂”了。但是在融合新闻中,“并茂”的已不止于这几种叙事符号了。我们通过对2012—2016年普利策新闻奖中的融合新闻的多媒体叙事符号进行统计,发现这些作品中的叙事符号已经十分丰富,功能齐全。主要有以下几组:

文字与图片。文字与图片在融合新闻中的主要功能是集合新闻事件的主体信息、介绍事件背景以及串联起各个模块、对其他形式的信息呈现进行补充说明。可以说,文字部分的报道是融合报道的基础。在融合新闻中,通过字号大小、版面安排、flash动画技术的支撑,文字有了更大的可塑空间。图片除用于对人物、事件发生现场进行还原,还起着渲染氛围的作用。不过,自视频普及以来,图片的部分叙事功能已被视频取代。

音频与视频。音频在融合新闻中以两种形式出现:一是与文字相结合,对文字信息进行声音上的还原,起着补充强化作用;二是构建语境的作用,音频被剪辑到视频之中,与图片、文字、视频三者结合成一K视频故事。而视频在融合新闻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它既承载着事件的动态叙述,弥补静态图像“去语境化”和“非连续性”的叙事缺陷,又有助于全景事态的呈现,[3]故事空间将得到较完整的还原,从而使得空间叙事在融合新闻中变得十分方便。视频还可以以直播的形式出现在新闻中。视频直播的特殊性在于它的故事时长等同于叙事时间,并且这种叙事并非预先布置好的,而是充满了未知性与开放性,从而给予受众更多开放的空间和实时的沉浸感。即使有时存在由画质不清晰、画面抖动、噪音过大等技术性突发问题造成的“噪音”式叙事,但是这种粗糙的在场感或许以另一种方式增强了新闻叙事的真实性和客观感。如2014年突发新闻报道奖,《波士顿环球报》记者在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的报道中,使用了一段爆炸案发生时的现场视频。这段视频画面随着拍摄者的跑动而抖动,现场画面的交错和各种声音的混合,让爆炸后人们的慌乱感、紧张感全盘呈现出来,让观众最直接地了解到爆炸发生时的现场情况和情绪。

地图与图表。地图、图表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实现了新闻的可视化叙事,这也是对互联网时代受众阅读习惯的适应。地图的应用帮助读者架构起一个可感的地理空间,从空间的维度对事件发生脉络进行把握,如2016年公共服务奖《为奴22年》中的人物迁徙路线图、2013年美国国内新闻报道奖关于原油泄漏事故发生地分析性报道中的地图、2015年公共服务奖《直至死亡将我们分开》中的“受虐妇女庇护所和被虐杀妇女死亡地图”,它们都有助于读者从地理空间理解新闻事件的发生与发展。图表在融合新闻中的功能主要是通过数据的可视化呈现,将纷繁复杂的数据信息经过合理化的设计整合起来,以最简洁的形式呈现给读者,传达数据本身的意义。而融合新闻中图表的特殊性在于,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图表的交互性设计后,图表本身就被赋予了一层隐喻色彩,数据不再需要通过受众的再处理获取其含义,受众完全可以通过图表的呈现以最快的速度获取这组数据的意义。

三、融合后的开放式文本构成

多元叙事符号的参与,必然导致叙事文本的变化。这里要特别提出的是,面对开放式叙事文本,传统意义上的读者(或者叫受众)已不复存在,准确的叫法应当为“用户”。也就是说,所谓的读者已经不是被动地接受文本,而是可以有选择地使用文本,参与文本的建构。融合新闻使用的多媒体技术,如超链接、交互性网页等技术手段,丰富了它的文本空间。用户除了可以阅读这种开放性文本,还可以直接进行叙事,如通过社交媒体对事件现场进行讲述,对事件进行评论反馈,甚至可以加入自身的数据使之成为数据库的一部分。显然,报道文本由封闭走向了开放。用户的参与是开放式文本的关键所在。超链接、交互性功能的设置以及社交平台的加入,意味着叙事内容可能发生变化,而用户的点击和参与互动则意味着用户正在实施这种变化。至于用户实施中的选择性点击和如何互动,便是内容变化是否实现的关键所在。从技术层面看,文本的开放式状态是由以下三条渠道实现的:

超链接。超级链接在本质上属于一个网页的一部分,它是一种允许我们同其他网页或站点之间进行连接的元素。超链接是一个很简单的跳转程序,可以是文本内部的一个跳转,也可以是当前文本与另一文本目标的一个通道。这个目标可以是另一个网页,也可以是相同网页上的不同位置,还可以是一张图片,一个电子邮件地址,一份文件,甚至是一个应用程序。超链接本身并不进行信息呈现,也就是说,超链接并非是信息的承载体,而是提供给用户的一个选择通道,发挥着催化事件的“填实”叙述空隙的功能。2013年普利策新闻奖作品《你从未听说过的最大原油泄漏事故》的系列报道通过“超链接”这一功能,用以解释事件报道中的数据来源、与事件相关的历史报道、涉及的官方机构页面跳转,甚至事件中人物语言引用的原始来源都能详尽地找到出处。用户可以从这些超链接中得到丰富的背景知识,这些跳转链接也成为该报道真实性与客观性的有力佐证,饱满的分散叙事结构以一种强势而严谨的说服态度让受众接受其观点的导出。如2015年普利策新闻奖作品《直到死亡将我们分开》中通过超链接形式提供了大量原始材料出处。这些材料有的来自网页,有的提供Word、Excel等文档的下载。这种超链接的使用,让报道显得严谨专业,也为读者提供更广阔的探索空间。因此,超链接的存在,让传统新闻中因主要事件而被迫隐形的边缘性事件、背景事件得到了存在的空间,可以使这些过去被隐形的事件在用户的选择下重新现身。

数据库构建。大数据的出现促进了整个传媒业的发展与变革。新闻从业人员通过数据采集与挖掘获得了大量新闻素材,这不仅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新角度与新方式,而且改变了新闻生产流程。大数据在媒体业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海量抓取用户数据,进行用户画像的丰富,从而实现新闻的精准推送;另一种则是数据库的建立与使用数据进行事实的陈述与观点的表达。普利策奖中的融合新闻有大量“建立数据库”的案例以及直接将数据分析后的成果呈现给受众。从普利策获奖新闻来看,数据的作用不仅仅是用来分析和整合的工具,而是融合新闻的结构之一。也就是说,数据库的建立成了新闻叙事的一部分。如2012年的调查类报道获奖作品《美沙酮:疼痛的政治学》中与美沙酮死亡相关的案例,就是利用国家医疗系统的统计数据获取,并且媒体还基于获取的数据建立起自己的数据库,以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又如2015年的获奖作品《直到死亡将我们分开》报道家庭暴力,刊发报道的《华尔街日报》记者编辑建立了一个该州过去十年家庭暴力杀人案件的数据库,该数据库的数据来源于州检察官、警察局、法院等各处记录,记者从建立起的数据库中进行数据分析,得到此类案件在一天中多发的时间段、常用凶器等信息。2016年美国国内新闻报道奖由《华盛顿邮报》获得。《华盛顿邮报》建立了一个全国性的数据库,展示了警察开枪杀人的频率、原因以及最有可能的受害者。该数据库收集了2015年以来美国警察枪杀平民案件的信息,包括被害者的种族、被杀环境、是否携带武器、是否患有精神疾病等。另一数据库Killed By Police由一名研究非暴力干预的教师创立,收集了2013年5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有关执法警察杀人的新闻报道,含有时间、人名、性别、新闻链接等。

社交平台。社交平台引入报道文本,是将社交媒体与传统报道方式结合起来,借用社交媒体实现实时新闻更新,并对新闻事件中的问题起到推动甚至是解决的作用。报道《塔斯卡卢萨新闻》的全体记者获得了2012年“突发新闻奖”。原因是,2011年4月27日,亚拉巴马州的塔斯卡卢萨遭遇了一场龙卷风袭击,这场灾难造成数百人死亡。从当地时间2011年4月27日上午10点起,《塔斯卡卢萨新闻》的记者就开始通过发送Twitter对龙卷风的发展动态进行报道。截至2011年4月28日晚上6点,记者们共发布130多条短博文,对龙卷风这20多个小时的行进路径进行报道,并通过Twitter帮助定位失踪人员。Twitter的使用,不仅实时地记录了这场龙卷风灾难的全部过程,还加快了对于龙卷风造成的灾难性后果(如人员死亡、失踪)的解决速度。2013年普利策奖突发报道奖由《丹佛邮报》全体员工获得。该报道运用各种新闻工具,包括Twitter、Facebook、视频和书面报告等,全面记录了发生在科罗拉多州奥罗拉的电影院的恐怖袭击,将一个破碎的故事完整地串联起来。《丹佛邮报》的编辑记者通过将Twitter和Facebook的信息进行了重新整合,通过社交网站体现了报道的在场感,并帮助梳理了整个事件的时间线。一方面,编辑记者通过Twitter、facebook以及Google、tumblr的更新来定位遇难者,另一方面在场的记者也目击并在Twitter上实时更新照片与信息。带有#电影院枪击#话题标签的信息流迅速涌入社交平台,这也给记者辨别信息的可信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从叙事结构上而言,社交媒体所呈现的信息多为核心事件中的碎片化填充以及后续催化事件的补充,相当于融合新闻的叙事中衍生的无数的小序列,对于这些小序列的合理整合不仅可以梳理出核心事件的故事线,还衍生出不同的叙述路线,把许多事态交织起来。按罗兰·巴特的叙事理论,核心事件与催化事件是叙事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无论叙事结构如何变化,叙事都是由这两种事件构成。其中,核心事件通常出现在情节发展处于转折关头的时候,并决定着故事发展的方向,是决定故事情节发展的基本架构。催化事件则是伴随着核心事件来对其加以充实、补充。这种充实和补充没有严格的数量与篇幅限制,一切都视实际需要与特定要求而定,发挥着丰富故事层次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融合新闻的叙事有着自身的结构。若将一个融合新闻产品看成一棵树,文字符号是它的主干,是叙事的主要形式;图片、视频、交互性图表等其他符号是这棵树的分支;数据库是这棵树的根部与土壤部分,发挥着信息源头和佐证的支撑作用;社交平台则是融合新闻所处的生态圈中四处弥漫的空气,实现各平台的联结。社交平台的分享功能贯穿了整个新闻始终,网页、视频、图片均可以一键分享到用户的社交网站,分享功能无孔不入。目的在于促进信息在各大网络平台的流通,实现与用户的互动以及获取更多的用户数据信息,以得到更加清晰的用户画像得以实现新闻的个人定制和精准推送。在普利策获奖的融合新闻中,还有一种是在页面中表明关注、推荐本篇报道的社交网站好友数,将社交黏性与新闻报道相结合,通过好友的影响吸引受众进行点击阅读。有的融合新闻还将网友评论放置于页面右侧而不是页面底部,试图将网友评论融入报道之中,帮助用户在阅读新闻时实时地接受来自网络的其他声音,这类似于当前一些视频网站的弹幕,实时呈现来自传与受双方的叙事。数据的使用在融合新闻叙事中因其不同的功能而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数据化呈现可以分为开放式和封闭式。开放式呈现就是媒体自己建立的数据库,在叙事中起着“故事线索”的作用。封闭式呈现,即媒体直接将数据分析后的结果呈现给受众,可以作为此时故事的佐证工具,也可以单独出现在新闻中佐证故事,阐释问题的规模和影响。数据及数据库的构建,既是记者发现该新闻线索的源头,也是对其后续新闻报道的数据支持和有力佐证。

四、融合新闻新型叙事带来的思考

从以上分析可知,融合新闻的叙事文本是开放式的,其中既有记者的叙述,也有用户的叙述。这给我们的研究带来了两方面的思考。

首先,报道者与用户共同参与开放文本的构成,是否意味着报道者的地位有所下降,或者真的如有些研究者所说的 “作者威权”已经走向“作者死亡”。[4]如前所述,融合新闻叙事中,用户参与是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在叙事内容和叙事过程中,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用户的身影。在后经典叙事中,瑞安对于数码叙事的分类中有实践探索和传统探索,其中实践探索强调计算机作为人的故事传播者的作用,而传统探索将用户参与当成数码媒体最重要的特性。可以看出,在数码叙事中,作者叙事的地位被削弱,而计算机与用户作为新的面孔出现在叙事之中,并比过去的作者叙事地位似乎更为重要。而在交互性叙事中,计算机与用户的地位进一步强化。一方面是强化计算机本身的处理数据、模拟现实的功能,一方面则是强化了用户多路径、多媒介的远程参与。计算机叙事与用户叙事的出现,共同进行开放文本的书写,颠覆了过去作者叙事的主导地位。在融合新闻的叙事里,即便作者叙事的比重大大下降,但“作者威权”并没有走向“作者死亡”。作者依然是整个新闻叙事的设计者,各种元素的安排和组合、故事的挖掘和讲述节奏、呈现界面的设计、用户参与的程度均由融合新闻的制作者来决定。甚至相较于过去存在更多想象空间的纯文本新闻叙事,融合新闻中文字更多的是负责逻辑的理清和因果关系的线性呈现,其他关于空间场景、故事中人物甚至情感性的激发都被其他媒体形式所顶替,大大消解了用户的想象空间,无形中“作者”拥有了更大的对于故事叙事的决定权。正是因为叙事对于用户的放开,才更加需要强化“作者威权”。融合新闻中的交互性叙事和社交平台的融入,将一部分叙事权力交给了用户,当叙事权力被一个群体攥紧,也就意味着舆论风向的不可控性增强。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时代,人们意识到互联网时代健康的融合新闻,既像平台型媒体拥有媒体的专业编辑性,又拥有面向用户平台所持有开放性的数字内容实体。[5]融合新闻的记者与技术人员要攻破的就是,面对海量的用户信息和用户提供的信息,如何做好用户画像的绘制,如何从这庞大的信息库中辨别真假新闻,如何把握好用户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如何在“用户威权”面前,保证自身的专业性,承担起“把关人”的责任。

其次,报道者应当如何面对新的挑战构建其报道文本。报道者要学会合理运用多重叙事符号,让它们发挥好各自的叙事功能。传统新闻叙事之中,记者通常用细腻而冷静的笔触对新闻事件发生的环境场景进行勾勒,在融合新闻报道里,叙事语境的营造更多地被视频、音频以及可视化的视觉符号语言所承担。视频的碎片化剪辑、带有冲击力或强烈隐喻的图片,与新闻事件密切联系的声音,或者与新闻主体气氛相符合的音乐都能将整个叙事的氛围浓厚化,可视化的视觉符号语言也能通过诸如字体、字体大小、字符的呈现方式给用户或警醒或悲怆的情绪感染。也就是说,在融合新闻的叙事语境的营造之中,不仅需要记者细腻冷静的文字信息陈述,还应当与网页设计者、美术编辑、视频编辑通力协作,将各类媒介的呈现进行合理的搭配,优化沉浸式叙事语境。在融媒体技术的应用上,引入游戏新闻、H5交互页面、短视频、flash动画这些元素,往往能够让习惯于浅阅读的用户借用另一种方式进行深阅读,以泛娱乐的心态实现非娱乐新闻的广泛传播。在信息大爆炸时代,记者编辑不仅要负责优质内容的采写,还要考虑如何使新闻叙事方式多元化,实现沉浸式叙事语境,让优质内容抵达更多的用户,提升用户黏性。从叙事节奏来看,报道者应对融合新闻信息进行合理取舍和再编辑,不仅要考虑用户的阅读习惯和阅读需求,缓解长篇阅读压力,同时还应与产品程序员进行沟通,利用不同媒介,为用户设定不同的叙事节奏。非线性叙事是融合新闻的特点之一,而在非线性叙事的基础上实现交互性叙事,其主要方式就是利用社交媒体的分享功能。用户不仅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参与新闻叙事,建构新闻文本,还能通过在文本之外讨论实现故事的永久开放,即一个故事的结束意味着另一个故事的开始。融合新闻实现了多重叙事声音的层层叠叠浮现。这些叙事声音之间的对话、叙事声音与用户、用户与用户之间的对话可以由融合新闻制作者这个隐含的叙事者进行预设。这种对话是多样的、碎片的、互动的、协商的,能够让故事文本中的多重叙事声音相互影响,实现观点的相互补充与相互博弈。而在融合新闻这个开放的平台上,对话可以从文本内部延续至现实生活,融合新闻的制作者应善于发现并利用文本内部适合放置这种与外界进行开放式对话的关口。

综上所述,媒介融合技术催生了融合新闻。如果把融媒体技术算上,融合新闻实际上是作者、用户、融媒技术三者博弈的共同产品。在这样一场势均力敌的角逐中,最终获胜的是叙事本身。因为融合新闻最初的目的就是如何讲好一个故事,所有的技术、所有的用户参与都为了这个目的而存在。融合新闻在叙事上的突破与创新,实际上是整个社会借由高速的技术发展条件,对真相的一种极致探寻与追问。

[1]Ithiel De Sola Pool, Techonologies of freedom. Cambridge[M]. MA:Belknap: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3:23.

[2]Gordon, Rich (2003), Digital Journalism: Emerging Media and the Changing Horizon of Journalism[M]. New York: Rowman and Littlefield, 2003:57-73.

[3]李薇,季水河.普利策新闻奖特稿的新闻叙事语法特征辨析——以《“玛丽夫人”号的残骸》为例[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150-154.

[4]华进.数码语境下新闻叙事的转型[J].当代传播,2013(2):27-29.

[5]喻国明.互联网是一种“高维”媒介——兼论“平台型媒体”是未来媒介发展的主流模式[J].新闻与写作,2015(2):41-44.

[责任编辑文 川]

2017-06-0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新闻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及评价体系研究”(13BXW029)

郭光华(1955 — ),男,湖南双峰人,教授,研究方向:新闻业务与舆论学;夏偲婉(1994 — ),女,湖南娄底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实务。

G21

A

1008-6390(2017)06-0027-05

猜你喜欢
普利策社交数据库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社交距离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数据库
互联网+时代的新闻报道——基于百年普利策的新闻思考
数据库
数据库
数据库
浅析普利策新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