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照金,汝 雷(.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基础部,安徽六安 370;.阜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安徽阜阳 3604)
安徽省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传承路径
张照金1,汝 雷2
(1.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基础部,安徽六安 237011;2.阜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安徽阜阳 236041)
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对民族的发展与繁荣振兴具有积极作用。将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高校教育教学中,对其进行长效的保护与传承,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武术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荣誉感,而且有利于提高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武术文化软实力,符合当代中国文化多元发展的需求。本研究从安徽省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传承路径入手,提出其在高校传承的具体措施。
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现存的、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独特的文化识记和发展标志[1]。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与我国传统文化环境遭到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与挑战。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传统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传承人员不足、社会知名度不高、拳种的挖掘整理缺乏系统性等方面的问题[2]。如何借助高校的资源与师资优势,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长期的保护与传承,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索与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从安徽省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传承路径入手,提出其在高校传承的具体措施。
在安徽省已经公布的前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亳州市的晰阳掌和陈抟老祖心意六合八法、安庆市枞阳县的东乡武术、淮南市的永京拳和吴翼翚华岳心意六合八法拳、阜阳市阜南县的五音八卦拳、黄山市徽州武术名列其中。但在安徽省的高等教育中,无论是体育课程的设置还是教学体系的构建,仍然只是将散打、太极拳、跆拳道、武术套路等武术项目作为体育教学内容,而具有鲜明安徽本土特色的传统武术,尤其是已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武术项目并未走入高校课堂教学中[3]。此外,缺乏完善的课程体系与专业的理论教材,使得武术教师与学生甚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具体收录项目等完全不知,从而导致了这些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与精髓无法有效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中,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了传承的后备力量。为此,将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纳入高校的教育教学中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高校作为文化知识传播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积淀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成为传统文化挖掘、研究、整理、保护与传承的主要阵地,对于促进整个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4]。针对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传承人面临流失的问题,作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衔接点的高校理应担负起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重任,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武术传统,促进高校教学改革与社会的发展。将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高校校园,优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符合大学生身心特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课堂教学,对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推广与传播,激发与唤醒学生的主动保护意识,强化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与民族自豪感,丰富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1 以“文化理念”为指导,树立传承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理念
高校是武术文化传播、普及与发扬的重要场地,担负着培养具有民族文化精神和健康体魄的创新型人才的使命。在高校教育教学中,需认清传统武术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流派风格、宗教思想、审美情趣、思想行为等文化精神,树立传承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理念,并以“文化理念”指导体育教学的实践,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与武术认知[5]。
3.2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传承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目标
《高校体育教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将培养学生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心理健康、身体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目标,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与综合能力的培养,而且有利于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积极作用,促进体育课程多元化模式的实施[6]。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传承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以此为教学出发点,重新定位体育教学目标:第一,让学生通过武术课程理论的学习,掌握中国武术的发展现状,激发对武术学习的兴趣与热情;第二,让学生在接受传统武术文化熏陶过程中,增强对民族文化与精神的认同感,提高民族文化自豪感与荣誉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传统武术非物质的文化遗产的自觉保护与传承意识,并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第三,在传统武术技能学习过程中,逐渐领悟中华武术的精髓和灵魂;第四,培养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后备力量,缓解安徽省传统武术文化濒危的现状,为武术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奠定基础。
3.3 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建设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程体系
将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应积极改变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课程体系,建设以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加强对传统武术课程开发的力度,不断优化课程设置,让传统武术能够真正融入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7]。
第一,武术学科的建设。各高校应该根据当地武术特点以及专业教学大纲,有选择地开设能够在高校校园内推广与普及的传统武术项目。高等体育院校、师范类体育院系可以考虑设立研究民间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专业,加强本科、硕士甚至是博士学历教育的开展,提供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机会与平台。
第二,武术教材的撰写。教材是教师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的依据与基准,应该组织研究传统武术与武术教育的专家学者深入到安徽当地进行传统武术的调研,积累丰富的教学资源与素材,并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背景、发展历程、精髓内涵,进行整合、分析、梳理、总结,同时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课程教学目标,进行武术教材的编写。
第三,武术课程的设置。将传统武术与高校教学相结合,可以在现有的散打、擒拿、跆拳道、太极拳、长拳、太极剑等武术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将安徽一些在全国比较普及并且被列入文化遗产目录的传统武术,如少林棍、东乡武术、永京拳、晰扬掌纳入高校学生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教学中[8]。此外,目前的武术教育对武术理论知识涉及较少,导致学生在武术学习过程中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无法体会到传统武术博大精深的内涵,自然无法对武术学习产生兴趣。为此,高校应该增设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课程,这样有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武德修养。
3.4 加强武术专业师资的教育培训,注重传统武术人才的引进
在高校中,保护与传承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师队伍是基础,专业人才是关键。高校体育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武术理论知识,还应具备专业的武术技能、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为此,首先必须加大现行体育教师的培训与考核力度,为教师提供学习与进修的机会,使教师能够对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系统的认知与掌握,从而能够完全胜任传统武术技能的传授与武术理论知识的讲解工作[9]。其次,体育教师应该大胆地走出去,与民间艺人、武术宗师进行交流,提高自身的武术技能水平,为制定符合学生特点的武术教学方式奠定良好的经验基础。
3.5 注重对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与外界环境的不断互动中产生的,是一种活态的文化。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以保护与传承需要以人为本。然而,安徽传统武术传承人不断流失,加之社会知名度不高,使很多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失传的境地。
传统武术的传承通常是通过口传身授的方式,这就要求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时重点应放在传统武术的传承人培养上[10]。借助高校的资源优势,加强对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才能使优秀的传统武术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对具备一定武术功底的学生,学校应该进行重点培养。同时,高校可以聘请优秀的传统武术传承人担任学校的名誉教授并且进行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教学与培训,这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动态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途径。
3.6 加强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力度,提高大学生保护意识
3.6.1 寓传统武术文化于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营造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浓厚校园氛围
大学校园文化以育人为主要行动导向,是由学校全体师生共同创造的一种具有校园精神的群体文化,包括学风、校风、教风、校标、学校精神、学校环境、学校活动等,对学生的学习与思维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利于实现学校教书育人的目标[11]。学校可以通过开辟武术广播专栏、学校宣传栏,定期向学校师生宣传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具有安徽传统武术特色的文化长廊;制作安徽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网站等,吸引大学生群体的关注,从而激励大学生对武术学习的兴趣。
3.6.2 发挥网络媒体的宣传推广功能,构建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网络媒体推广平台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媒体专栏、微信、QQ、论坛、手机APP等传媒与交流工具,对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宣传,如在微信群里可以共享传统武术的图片、教学视频资源,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播放安徽经视台中的《江淮武林志》、中国大型电视教学系列片《中华武藏》等节目,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多彩。
3.6.3 调动学生组织或社团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丰富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途径
鼓励学校各个院系或武术社团定期举办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活动,真正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例如,开展校园武术技能比赛活动、武术知识竞赛、武术交流会、武术专题演讲比赛、武术表演等多种校园活动,为学生营造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在弘扬传统武术文化、提高学生的武术理论知识与竞技技能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积极自觉地参与到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
3.7 发挥高校图书馆资源与人才优势,实现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平台
仅借助于文字记录难以描述出武术的精髓与内涵,而借助视频与音频的科技手段能够将其永久完整地保存[12]。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与人才优势,抽调一批有武术理论基础、对武术感兴趣的工作人员,对当地的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相关的采访追踪,并借助于音频、视频等方式将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整地保留下来。这样制作的学习资料更容易为高校学生所接纳,从而加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
安徽省的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宝库中具有历史文化与科学价值,凝聚着华夏民族的智慧与力量,传递着民族精神与情感,记载着中华文化的历史发展轨迹与丰硕成果,是值得我们倍加珍视的精神家园。然而,人们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的改变,加之民间传统武术传人的离世与衰老,导致安徽传统武术在迅速萎缩。高校作为文化知识的重要载体与传播基地,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与学生资源,在弘扬与传承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将传统武术文化融入到高校教育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其文化传承的地位与功能,从武术传承的角度出发,积极进行改革与创新。重新定位与研究武术教育的教学目标,提高武术教育的师资力量与专业水平,强化学生对传统武术非物质化遗产的认知与系统学习,加强对武术传承人后备力量的培养,促使中华民族古老生命记忆与文化基因——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永恒传承。
[1]郭强,于秋生,刘雅媚,等.刍议高校教育传承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J].搏击·武术科学,2014(4):17-19.
[2]徐飞.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安徽省民间传统武术保护现状与对策的几点探讨[J].科技视界,2012(18):25-26.
[3]张泰城,龚奎林.高校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与路径探究[J].江苏高教,2012(6):36-38.
[4]沈燕红.地方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必要性和途径探析[J].学理论,2012(7):144-146.
[5]李小莉.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学校武术教育理念探讨[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12):90-93.
[6]夏成龙,何元春.高校体育教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J].体育科学研究,2012(2):71-76.
[7]范桂玲,王阳.传统武术在学校中的传承模式研究综述[J].少林与太极:中州体育,2012(7):12-14.
[8]刘艳玲,张世清.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的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2):74-76.
[9]陆岚.地方高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路径研究[J].艺海,2016(8):150-151.
[10]张泰城,何建良.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教育的路径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7):11-15.
[11]侯文韬.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传承的探索——天津体育学院保护太祖长拳的具体实践[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5(3):133-133.
[12]张纳新.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的传统武术文化保护策略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2):55-58.
2017-03-09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武术商业赛事保障制度与运行机制的研究”(SK2016A0699);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教学研究重点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安徽省传统武术在高校传承的研究”(gf2015jxyjz06)。
张照金(1983- ),男,讲师,硕士,从事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G852
A
2095-7602(2017)06-013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