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路径及实施对策

2017-03-29 18:54
传播与版权 2017年2期
关键词:稿源科技期刊国际化

罗 巧

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路径及实施对策

罗 巧

针对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趋势,分析对当前对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影响较大的优秀稿源不足、编辑体制陈旧、编辑力量薄弱等问题,建议从政府层面加强对不同发展层次科技期刊的政策扶持,同时通过提升科技期刊内在实力和外在吸引力等途径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化程度,探索适合当前国情的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道路。

科技期刊;国际化;路径;对策

[作 者]罗巧,硕士,《中国职业医学》编辑部。

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发展是当前全球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科技进步和学术交流的需要,也是我国出版界融入世界出版行列的体现。科技期刊国际化主要表现为期刊拥有国际化的编委会、国际化的作者、国际化的评审和国际化的发行,并且能够迅速报道国际范围内高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国际交流中体现重要价值,具有较高的国际影响力[1]。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科技期刊步入国际出版行业是大势所趋,同时也是各期刊出版单位当前为之努力的方向。但是在片面追逐国际化的道路上,各期刊出版单位有必要考量自身实际情况,做好相关准备,有的放矢,避免盲目发展。中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化道路还很漫长,为之努力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本文就此展开讨论。

一、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优质稿源大量外流,国内期刊影响力不足

近年来由于我国科研评价系统过分强调论文是否被国际权威检索收录,导致国内大量优质稿源纷纷投向国外期刊,而其科研成果往往不能首先被国内科研工作者所获悉,这种片面性和不科学性的导向是中国优质稿源大量外流的主要原因。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3年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论文发表在Cell、Nature和Science中的达187篇,发表论文数居世界第9位;发表在各学科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期刊上的论文共计4020篇,位居世界第2位;而2012年我国作者在国内1994种中国科技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较2011年相比减少了0.4%[2]。而这些外流的科研论文,绝大多数都是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等国家科技基金资助的项目,科研论文的整体水平普遍较高。诚然,在国际优秀期刊上发表我国科技论文,确实能更高层次地促进学术交流、彰显优秀科研成果,同时也是我国科研实力的综合体现。但优质稿源大量外流,导致国内科技期刊常常面临无优秀稿件可用的局面,而不得不退而求其次花大量版面刊登一些科研水平相对较低的论文。长此以往,势必会导致国内科技期刊核心影响力不足,将对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发展造成极大的阻碍。

(二)编辑体制陈旧,整体力量薄弱

目前,我国大多数科技期刊都是依附于相关高校、科研机构、事业单位等以编辑部的形式存在。编辑部无独立法人资质和独立建制,受制于挂靠单位,在人才引进培养、经费支持和期刊发展等方面缺乏决定权,存在“小、散、滥”的结构性弊端[3]。并且由于这些编辑部大部分都存在部门结构简单、人员构成不足、专业素质不高、队伍不稳的现象,导致期刊整体实力薄弱,运营能力较差,市场竞争意识不强,主动性不足,期刊发展缺乏活力,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期刊的国际化发展。同时,在政策方面,我国的科技期刊缺乏淘汰机制,2014年我国正式出版的期刊数有9878种[4],这其中不乏大量低水平、低质量、专业相似或雷同的期刊,在一定程度上势必会导致优秀稿源分散,办刊力量无法集中,从根本上削弱期刊核心竞争力,降低期刊成长为中国甚至国际顶尖科技期刊的可能性。

(三)编辑队伍良莠不齐,编辑水平有待提高

编辑是一门复合型的工作,其要求从业人员除了具备较强的编辑业务能力外,同时还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以及外语、计算机、网络技术、写作等能力。学术期刊的学术质量与编辑人员的专业素质紧密相关,编辑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稿件质量。编辑人员责任意识不强、理论水平不足、专业技能不高、业务能力较差,都将影响稿件质量,阻碍期刊发展。优秀的编辑人员不仅要能做到对稿件查缺补漏、规范化处理,同时还要具有锦上添花的能力,即能够在专业角度对稿件进行评判和指导,深入挖掘和提高稿件的专业水平。在编辑人员队伍建设方面,现有的科技期刊普遍缺乏高、精、尖的复合型人员。因此科技期刊要加快适应期刊国际化发展的人才培养,改善编辑队伍的学科结果、学历结构和能力结构,重点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良好学科背景或科研经历及较高外语水平的人员充实编辑队伍,或者可以考虑聘请一些海外华人学者或有相关国外留学经验的高层次留学人员担任兼职编辑。

(四)开放存取(Open Access,OA)程度较低

科技期刊OA是大势所趋,未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更快发展,OA将成为科技期刊出版的主流模式。OA能最大限度地借助互联网优势,提高论文的访问量和显示度,扩大期刊的影响力。但目前由于我国期刊界对OA认可度不高,以及受版权和影响发行收入等因素限制,我国科技期刊OA程度较低。2010年1868种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仅有461种(占24.7%)在自建网站上实现OA出版;而在中国知网收录的1094种医学期刊中,仅有85种(占国内医学领域期刊总数的8.0%)医学期刊实现了OA[5];2013年中国科协1056种科技期刊中仅有364种期刊实施了OA出版[6];截至2014年6月11日,目前认知度最高的OA期刊文献检索系统瑞典隆德大学图书馆的开放获取期刊目录共收录了医学期刊17329种,其中我国医学类期刊仅有41种(占0.24%)[7]。如此低水平的OA程度将极大地限制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发展。

(五)在线优先出版未引起足够重视

在线优先出版是指在纸质版期刊正式印刷发行前,将电子版单篇论文或期刊在互联网上的优先发表。该出版模式以单篇论文为单位,避免了后期印刷、装订、邮寄的环节,其正式出版速度通常比传统的印刷出版提前几周甚至几个月,能最大限度地缩短论文的发表时滞,为作者科研成果的首发权的及时确认提供了最大保障。在线优先出版已成为科技期刊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目前国际上影响力较大的多家出版机构或数据库提供商都不同程度地实施了在线优先出版,但国内的在线优先出版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分别在2010年和2012年先后启动了学术期刊优先出版数字平台,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期刊加入了优先出版的行列,但具体实施情况却不尽如人意,除少数期刊有正式推进外,大多数期刊都处于间断的优先出版或停滞状态。2013年,中国科协1056种科技期刊中只有84种期刊实现了数字优先出版[6]。

二、提升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的路径

(一)政策支持,构建期刊国际化发展平台

中国科技期刊要走上持续发展的国际化道路,光凭自身的努力还远远不够,必须要有政府、学会及各部门的政策扶持和引导。鉴于目前国内学术论文大量外流的趋势,各部门有必要出台相关的政策改变当前的科学评价体系,对高校、科研院所、科研管理部门进行合理引导,逐步取消将发表在国外的SCI期刊的论文作为考核的硬性指标或手段,分层次地引导或鼓励部分优秀学术论文优先在国内发表[8],至少对于有相关国内科研经费支持的科研论文要优先满足国内科技工作者交流的需要。其次,政府应牵头构建一个由国家新闻广电出版总局、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协、自然科学基金委等多部门协作的促进学术期刊国际化发展的资助系统,这个系统需涵盖期刊的投稿、编审、人员培训、发行、流通、经费支持等各个环节[9]。各部门应分工明确,各有侧重,互为补充,不留死角,通过对不同发展层次期刊的评估,整合资源,突出重点,集约发展,打造品牌,优先重点扶持一批基础水平高、编校质量高、在专业领域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优秀科技期刊率先走上国际化发展的道路,并且对于这类期刊要持续给予高规格的资助。同时对于有一定发展潜力,具备专业或方向优势,经过一段时间的政策引导和经费帮扶有望走上国际化发展道路的潜力期刊也要给予一定程度的资助,帮助其尽快走上国际化发展道路。目前,我国各相关部门已逐步出台并实施了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扶持政策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10-12]。这些举措的开展和实施在推动我国部分顶尖科技期刊更快地步入国际出版行列方面确实起到了肯定的作用,但这些项目相较于我国上千种科技期刊而言,其覆盖面偏低,扶持力度远远不够,如“重点学术期刊专项资助基金”仅重点资助国内比较优秀的30余种学术期刊[10];“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则主要面向已进入相关国际检索系统,且具备一定国际化水准的66种英文科技期刊以及8种新申请创办的英文科技期刊[11]。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资助体系,划分层次,兼顾全局,扩大覆盖面和资助力度。同时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期刊淘汰机制,对于一些低水平、专业相似或雷同、缺乏市场竞争力的期刊予以合并或淘汰,进而整合资源,以有限的资金帮助更多的科技期刊尽快地实现国际化发展之路。

(二)提高办刊质量,夯实内在实力

质量决定一切,期刊质量是期刊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根本体现。没有严谨的办刊态度,规范化的编校质量,高水平的审稿人队伍、一流的编辑团队和高效的出版流程为基础,科技期刊将无法实现从内容到形式的真正国际化。当前各科技期刊出版单位应立足自身,勤奋耕耘,通过各种举措切实提高办刊质量,夯实内在实力。

1.加强编辑体制建设,建立国际审稿人队伍。专业水平高、运转有序的编辑体制是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的基础,期刊出版单位要加强期刊的编辑体制建设。在制度建设方面,期刊应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规范管理制度,完善学术诚信制度,加强期刊数字化、网络化出版进程,采用国际主流的编辑出版系统。同时,在人才队伍建议方面,科技期刊应该面向国内外招聘总编辑及其他相关专业人员,在世界范围内遴选国际知名的专家学者担任期刊的主编、编委、顾问或审稿专家,建立国际审稿人队伍。

2.提升论文编校的规范化和论文编排的国际化。各科技期刊出版单位要提高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的规范化程度,包括文中的汉语拼音、专业名词术语和符号、计量单位、标点符号、图、表、注释及文后参考文献著录格式等都必须严格遵守相应的国际标准和我国出版行业的相关国家标准及规范。在期刊编排方面,应采用国际通用的排版软件,同时参照国际标准或本学科国际主流期刊编排格式进行编排,做到编排格式规范化、标准化和国际化。

3.重视英文摘要,增加论文可检性。科技期刊的国际化除了形式的国际化,语言的国际化也同样重要。目前国际上各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收录的期刊大多为英文期刊,而中文期刊由于语言的制约,其可检索性和显现性大为降低。因此为了提高论文的可检索性,科技期刊应重视对英文内容的把关,尤其要狠抓英文摘要质量,科技期刊应该聘请在本专业领域有国外留学背景的高学历人员或者国外学者担任英文摘要的审校工作,以通过他们专业化的把关使英文摘要的表述更专业化、国际化。同时对于英文摘的篇幅可以适当放宽,以加大论文内容的可显现性。

4.规范出版流程,缩短出版时滞。出版周期普遍过长,是当前我国科技期刊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近两年SCI收录的总被引频次位居前20名的期刊中,周刊、半月刊占70%,而我国科技期刊中只有0.3%的周刊(18种),月刊占27.2%(1295种),双月刊占39.3%(1868种),季刊占27.8%(1321种)[14]。在目前的科技界,对于同一热点问题,可能会同时存在几个科研团队在进行同一方向的研究,而谁最快发表科研结果,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最终决定科研成果的归属问题。期刊出版周期较长就会导致最新的科研成果得不到最快的发表,进而使作者选择其他发表速度较快的国外期刊。因此,各期刊出版单位应缩短刊期,提高工作效率,简化出版流程,对于优秀稿件应实行在线优先出版,缩短出版时滞,保障科研成果在第一时间得到发表。

(三)拓宽来稿渠道,吸引优秀稿件

科技期刊的质量及其国际影响力,归根到底取决于所刊载论文的科学价值和学术水平。在稿源方面,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的科技期刊都是以作者主动投稿为主,稿源的单一导致期刊在稿件选择方面存在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期刊的发展。缺乏优质稿源,这也是目前我国大多数科技期刊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多渠道吸引高品质的稿源是提升期刊含金量的根本保证,这就要求编辑人员转变思想观念,变被动等稿为主动约稿,提高服务的主动化、高效化,多举并施,循序渐进,大力吸引优质稿源。

1.关注重点稿源,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期刊要善于发掘优秀稿源,尤其是要密切关注本专业领域内的重点单位、重点基金项目、重点科研团队的科研动向。加强与项目课题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基层一线、行业专业委员会、学术带头人的合作组稿[13]。期刊应该建立优秀稿源追踪责任制,每位编辑要有重点地关注1~2个重点稿源,并且与这些重点稿源加强沟通,保持互动,主动约稿,建立良好的长效合作机制,对于重点稿源开通绿色审稿通道、优先发表,同时实施一定的奖励优惠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吸引优秀稿源,留住优秀作者。

2.调动编委、审稿专家积极性,加强约稿。期刊的编委以及审稿专家在学科领域的专业造诣、科研水平以及丰富的工作经验往往能够产生高品质的科技论文。但期刊的编委或审稿专家一般职称已为最高级别,无职称晋升发表论文需求,同时由于业务工作繁忙,对于科研论文写作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期刊要做好编委和审稿专家的联络和约稿工作,大力调动编委和审稿专家撰写论文的积极性。期刊可以适当结合审稿工作,邀请编委和审稿专家在送审的相关稿件的基础上撰写相关的述评、讲座或者综述。

3.建立学术品牌,加强学术会议组稿。学术会议是对当前专业领域热点问题以及最新科研动向的讨论,品牌学术会议往往能吸引大量的国内外高端专业人才参会,这对于期刊结识更多的作者、吸引更多的稿件提供了契机,因此,期刊应该借助专业优势及影响力,参与协办或主办一些行业学术会议或者主动参加一些国际会议,建立学术品牌,吸引优秀稿源,树立行业风向标。

(四)积极举措,提升外在吸引力

我国科技期刊与国际水平之间差距的实质不在于文章的使用语言、编委会成员的国籍等,而在于刊登文章的内容,即科学研究水平[15]。而国内科技期刊限于自身知名度和机制上的制约,缺乏对优秀科研论文投稿的吸引力。因此,科技期刊应积极举措,建立合理机制,广开渠道,进一步加强期刊的宣传,提高期刊自身的显示度,多方吸引优秀稿源。科技期刊应关注和跟踪国际科技前沿,明确期刊专业定位,加强与相关领域的国际专家、华裔专家和归国学者的联系,或通过聘期其作为杂志编委会成员或顾问的途径建立联系,依托他们的帮助争取或吸引优秀论文投稿。同时可以适当地关注邻国或科技欠发达国家的优秀稿件或华裔来稿上,逐步扩大期刊的覆盖面和影响力[9]。

(五)加强与海外出版机构合作

当期国内科技期刊的国际化运作能力普遍不强,缺乏国际化发展的成熟经验和运作模式,但国际上不乏专业化的学术期刊出版商或大型出版机构,因此,国内科技期刊可以借鉴和参考国际优秀期刊的发展模式,在有一定基础和足够经济支持的情况下适时选择与国外优秀的学术期刊出版商开展形式多样的项目合作,依托国外学术期刊出版商成熟的运作经验和平台,系统地提高期刊的国际显示度和影响力,加快科技期刊的国际化进程。

三、结语

立足自身,才能面向国际。当前,我国出版行业工作者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发展是大势所趋,故步自封、停滞不前只会导致期刊的消亡和淘汰,各科技期刊出版单位必须立足自身,明确自身定位及发展方向,积极吸收国内外优秀期刊的办刊经验,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需求,总结经验,合理规划,探索和形成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期刊发展之路。

[1]杨志华.关于学术期刊国际化的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1):154-157.

[2]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EB/OL].http://www.istic.ac.cn/tabid/640/default.aspx.

[3]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EB/OL].http://www.gapp.gov.cn/ news/1303/87163.shtml.

[4]朱强,何峻,蔡蓉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年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5]尹达.我国医学领域开放存取型学术期刊传播效果实证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53(10):145-148.

[6]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发展报告(2014)[EB/OL].http://zt.cast.org.cn/n435777/n435799/ n1105056/n1108914/n15508388/15509206.html.

[7]谭贝加.中国医学期刊开放获取的现状及分析——以DOAJ收录期刊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9):1113-1120.

[8]夏金玉.国内科技期刊优质稿源不足现状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4):485-487.

[9]苏成,HEE-SOP KIM,潘云涛,等.韩国学术期刊国际化状况研究[J].编辑学报,2012,24(6):609-612.

[10]祖广安,任胜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00年度重点学术期刊的遴选资助及简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1,12(2):96-101.

[11]中国科协.关于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项目申报的通知[EB/OL].http://www.istic.ac.cn/EducationDetail. aspx?ArticleID=95259.

[12]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教育部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中国科学院 中国工程院 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 cast.org.cn/n35081/n35488/16753578.html.

[13]代艳玲,朱栓成.提升期刊学术质量与影响力的方法与途径——选题策划与组稿[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2):157-161.

[14]王岩,刘容光,董尔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学术期刊专项基金资助效果浅析[J]中国科学基金,2007,11(4):253-256.

[15]黄翎彬,游苏宁.对现阶段我国医学期刊国际化的反思[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4,1(1):88-89.

猜你喜欢
稿源科技期刊国际化
科技期刊的分类
聚焦港口国际化
声 明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
高职内刊学报发展路径调查研究
科技期刊的分类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新时期科技期刊稿源挖掘问题的探讨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