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下粤港澳文化交流与合作

2017-03-29 16:23
城市观察 2017年5期
关键词:文化交流粤港澳一带

◎ 余 欣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下粤港澳文化交流与合作

◎ 余 欣

粤港澳大湾区已被纳入国家“一带一路”愿景规划,作为极具经济活力的地域,文化交汇融合的步伐也越来越快。三地文化各有所长,且三地文化合作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平等协商、稳步推进为原则,在各方面取得良好进展,并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如何利用一带一路助推粤港澳文化融合发展,促进文化产业传播和发展,是值得当前探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粤港澳文化 一带一路 文化交流合作

“一带一路”是中国优秀文化走出去的一个发展平台。众所周知,“一带一路”沿线国的语言文字、历史传统、文化习俗、政治制度、价值理念存在很大差异;沿线国家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有着不同理解,甚至存在一定误解,对中国的发展模式、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也还存在一些模糊的、甚至是不合理的认识。所有这些,都增加了“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难度。尽管有这些困难,我们要认识到,“一带一路”的倡议顺应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符合沿途国家人们的意愿。加强民生建设,改善人们的生活,是各国努力的重要目标,也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期望。

当下,粤港澳大湾区已被纳入国家“一带一路”愿景规划,作为极具经济活力的地域,文化交汇融合的步伐也越来越快。三地文化各有所长,且三地文化合作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平等协商、稳步推进为原则,在各方面取得良好进展,并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如何利用一带一路助推粤港澳文化融合发展,实现民心相通,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促进文化产业传播和发展,塑造中国和平发展的国家形象,是值得我们当前探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文化交流合作在“一带一路”中的重要作用

(一)文化交流合作是“一带一路”的灵魂和支点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族和宗教众多,政治立场、利益诉求、行为模式都存在巨大差别。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而实现民心相通,首要而有效的手段就是文化交流。文化的影响力超越时空,超越国界。发挥文化交流的向导力、融合力、创造力、想象力、感染力,可以全面反映“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历史文化、政治现状及利益诉求,从而起到消除偏见、化解歧见、增进共识的效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

古丝绸之路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古代中国许多科学文化创新创造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后,对促进西方近现代科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近代西方的一些现代科学知识,“一带一路”是沿线国家不同文化深入交融的融合剂。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是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繁荣的主要渠道,也是世界文明日益多元、相互包容的时代标签。“一带一路”倡议是为了使欧亚非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从提出伊始,就把“经济合作”放在首要位置上。诚然,经济有着不可替代的力量,但文化的作用同样也不可忽视。国家领导人在各种场合关于“一带一路”的论述中,反复提及要“积极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要“在深化人文交流、繁荣民族文化的事业中相互借鉴”。从古至今,文化在国与国的交往中发挥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文化交融的结晶甚至能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更为永恒的记忆。

(二)“一带一路”是我国推进文化传播、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举措

2014年11月8日,习近平在“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东道主伙伴对话会上讲话时强调,以人文交流为纽带,夯实亚洲互联互通的社会根基。中国支持不同文明和宗教对话,鼓励加强各国文化交流和民间往来,支持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联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鼓励更多亚洲国家地方省区市建立合作关系。亚洲旅游资源丰富,出国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应该发展丝绸之路特色旅游,让旅游合作和互联互通建设相互促进。以国际留学生为例,根据CCG发布的《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6)》蓝皮书显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明显增加。印度、巴基斯坦和哈萨克斯坦来华留学生增长幅度超过10%。生源排名前15名的来源国中,泰国、印尼、老挝、马来西亚等10个国家均位于“一带一路”沿线。习近平总书记同时提出,中国将继续全面对外开放,推进同世界各国的互利合作,推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实现各国在发展机遇上的共创共享。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胸襟、更加包容的心态、更加宽广的视角,大力开展中外文化交流,在学习互鉴中,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应有贡献。

“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塑造良好国家形象的重要举措。开展“一带一路”战略与弘扬传统文化是无法分割的。首先,“一带一路”本身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唤醒和延续,它所承载的历史使命、所蕴含的精神理想与融合中西文化、广纳八方精华的汉唐风度是一脉相承的。通过“一带一路”,世界将感受到更加立体、鲜活、充满历史底蕴又与时代同步的中国传统文化。其次,“一带一路”战略作为我国打造亚洲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我国崇和向善的传统战略文化。如今,中国将自身发展与亚洲的兴衰荣辱紧密连接在一起,从“同舟共济”到“亲、诚、惠、容”,中国道路越走越明晰,传统文化作为我们的战略底色随着国家的发展也不断得到彰显。这些战略理念将内化为中国的软实力,对提升中国国家形象具有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在“一带一路”总体战略之下,文化传播前景广阔,文化建设大有可为。应抓住这个文化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将中国文化在更广泛的区域内传播,进一步加强文化产业,从而更好地培育和提升中国的软实力和国家形象。

(三)利用文化先行,使“一带一路”走向和平和共赢

在建设“一带一路”进程中,我们应当坚持文化先行,树立文化引领经济的高度自觉,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现代文化的创新,通过进一步深化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区域合作,实现共同发展。丝绸之路古已有之,体现了人类跨越阻隔、交流互鉴的胆识和毅力,在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交往历史中写下重要篇章。正是在丝绸之路的引领推动下,世界开始了解中国,中国开始影响世界。顺应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共同追求,“一带一路”新倡议被赋予新的丰富内涵和深远意义,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现代文化的创新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充分发挥“一带一路”连接不同文明的纽带作用,就能把地区间的经济、社会、文化交流提高到新的水平。文化的影响力超越时空,跨越国界。“一带一路”是沿线国家不同文化深入交融的融合剂。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是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繁荣的主要渠道,也是世界文明日益多元、相互包容的时代标签。

二、 粤港澳和“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与合作

文化是在一个城市经济繁荣的基础上呈现的硕果,所以文化需要强烈的经济基础作支持。“从这个方面来看,粤港澳大湾区或是‘一带一路’文化建设最重要的发动机”。粤港澳大湾区已被纳入国家“一带一路”愿景规划,作为极具经济活力的地域,文化交汇融合的步伐也越来越快。三地文化合作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平等协商、稳步推进为原则,在各方面取得良好进展,并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香港具备广阔的艺术创作空间及多元的文化氛围,在过去多年亦已经与“一带一路”沿线有不同层次的文化交流。三地可发挥优势,研究在粤港澳文化合作平台上促进文化及青年交流,促进“一带一路”沿线“民心相通”,深化合作,共同开辟“一带一路”市场,并把握契机,增进对内地的了解,同时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带动港澳地区文化的提升与发展。

(一)粤港澳文化依托“一带一路”走出去

“一带一路”对提升粤港澳文化艺术是一个很好的机会,通过‘一带一路’走出去,可以让粤港澳文化艺术成为一张闪亮的世界名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粤港澳艺术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对拓宽艺术眼光和提升技艺都有帮助。“一带一路”要做到与沿线国家地区民心相通,文化艺术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文化交流增进了解,使关系更融洽、合作更顺利。粤港澳应扮演好文化传承、推动民间交往的角色,融入祖国的发展中去。“一带一路”也给粤港澳年轻人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他们应将眼界放宽,把国家发展与个人的理想与前途相结合,人生将更有目标和动力。

1.饮食文化

香港各界文化促进会副会长、香港义工联盟常务副主席马浩文在接受采访时认为,“一带一路”战略在艺术文化交流方面大有可为,而对于中国来说,最适合推出去的文化,就是饮食文化。“有研究表明,中国人到外地旅游时,约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去寻找当地的美食,而外国人来到中国也会首先寻找当地的特色食物,所以以饮食文化作为文化交流的‘先行军’,有非常大的前景。”虽然中国的饮食文化有巨大的前景,但因为还没有全球化的中国饮食集团,这也阻碍了饮食文化的大范围推广。未来应该着重打造中国饮食的特色品牌,并坚持风格,从而达到饮食文化“走出去”的目的。

2.影视文化

20世纪80年代,香港的影视文化风靡一时,然而在强调文化多样性的当下社会似乎出现了短暂的沉寂。在如今的社会下,对于曾经的辉煌应该采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态度,而香港还在其中寻找一个平衡点。这样也会让新时代的年轻人更有兴趣,更有文化认同感。相信“一带一路”战略对于香港来说是一个机会,是将自己的新的文化形象重新介绍给世界的一次重要的机遇。

3.音乐文化

目前中国许多歌手在音乐方面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平,但是中国的音乐真正地做到“走出去”还有一定的距离,“一带一路”不仅为各国提供了一个经济发展的沟通渠道,更是艺术文化的交流平台,也是中国音乐走向国际化的大好机遇。

4.广东文化走出去

近年来,广东省文化厅积极配合国家外交大局,密切开展央地文化交流合作。除开展“欢乐春节”活动外,还主动与中国驻外文化中心合作,圆满完成了一批规格高、影响大的文化交流活动项目。以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揭牌为契机,2012年至2013年,广东省与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开展年度合作,共组织9批184人次出访俄罗斯,以大团组结合小队伍、多批次的交流方式形成连续效应,展现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俗文化。2015年,广东积极与柏林中国文化中心开展年度对口合作,全年合作项目达12个,积极推送文艺演出、雕塑展、艺术展、现代舞等精品项目赴德国交流,参加当地节庆活动,成为广东省依托文化部平台、加强对外联系、统筹海内外资源、助推广东省内文化精品和企业走出去的成功实践。

(二)“一带一路”促进粤港澳三地文化融合发展

1.粤港澳三地文化交流发展

粤港澳文化合作第十八次会议于2017年6月1日至2日在广东佛山召开。会上,粤港澳三地共同签署了《粤港澳共同推进“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意向书》、《粤港澳青少年文化交流合作意向书》及《粤港澳青年戏剧交流与合作意向书(第二阶段)》等文件。

会议期间,粤港澳三地达成了携手推进“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推动青年文化交流、加强品牌建设、完善合作机制等共识。三地政府及文化部门紧密结合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发挥粤港澳独特优势和作用,共同打造“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品牌,增进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是对不久前结束的“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的积极响应。同时,粤港澳三方未来将更系统、更全面地推进粤港澳青少年文化交流,为青年提供领域更广阔、层次更丰富的交流平台,为文化艺术传承与发展培养青年人才。三地在多个范畴的合作取得进展。演艺方面,继2017年年初成功举办《粤乐集结号——跨界广东音乐会》后,三地正计划进行粤乐巡演。粤港澳的演艺团体交流亦见频繁;文博方面,三地继续筹划多个大型巡回展览,推广出色的文艺精品;人才培育方面,推进专题性的研究和培训,提升公共服务和专业水平。2018年三地亦会继续在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文化创意产业方面合作,以促进相关服务和文化界别的发展。

2.制度化建设推动粤港澳文化交流

广东省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是经济建设强省,也是对外和对港澳台文化交流的排头兵。近年来,广东省文化厅围绕国家外交大局以及广东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要求,大力推动广东文化走出去,完成了多项高规格、影响大的涉外文化项目,文化产品及文化服务的竞争力显著增强。2011年至2015年,广东省对外和对港澳台双向文化交流共计3300余批、5.5万多人次。尤其是2015年,双向文化交流创下历史新高,达到1024批、1.59万人次,继续领跑全国。一批批来自广东的文艺团队充当文化大使,在国际上唱出好声音、讲述好故事、传播正能量,树立了文化广东的新形象。

近年来,广东积极开展对港澳文化交流基地工作,推动三地合作向纵深化发展。粤港澳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同宗,广东省与港澳文化交流规模占据内地各省总量近一半。

加强制度化建设是推动粤港澳文化合作的基础。广东省文化厅积极落实《粤港合作框架协议》、《粤澳合作框架协议》的相关要求,与香港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签订了《粤港澳艺文合作协议书》、《粤港澳文化交流合作发展规划2009—2013》、《粤港澳文化交流合作发展规划2014—2018》、《粤港澳文化交流合作示范点工作协议书》等合作文本,实现了粤港澳文化交流合作从民间自发到政府引导、从临时性到计划性、从交往到共事的深度融合。

(三)“一带一路”助推港澳与内地文化融合

回归以来,内地与香港的文化交流呈现出日益紧密、丰富、健康发展的态势,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的交流格局,有力助推了中华文化在香港的传播与传承,对增进香港同胞对国家、对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港工作战略方针指引下,内地与香港文化交流丰富多彩,项目年均交流量达750项、1万人次,较回归之初增长了一倍。

文化部与香港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2005年签署《内地与香港特区更紧密文化关系安排协议书》,以“互惠双赢、加强合作、共同发展”为原则,规划了内地与香港在文化方面加强合作的领域和渠道,从机制上保证了与香港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双方在重大文化活动合作、文化遗产保护、文化惠民服务、文化产业合作、携手共推文化走向世界等方面合作全面深化,促进共同发展。文化部加强与香港开展重大文化活动合作,全力支持香港特区政府依法文化施政。鼓励特区政府在“一国两制”框架下参与和举办重大文化活动,支持香港实现成为国际文化大都会的愿景。经过多年合作打造,“欢乐春节”“香江明月夜”庆中秋活动“根与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故宫精品系列展”“中国戏曲节”等品牌项目持续不断地将内地文化艺术精品带到香港。同时,“港澳视觉艺术双年展”“香港经典电影展映”“香港北京舞蹈双周”等活动在内地的影响不断扩大,逐渐成为内地与香港艺术交流的重要平台,让内地观众更加直接了解和感受到香港文化艺术发展与精彩魅力。

港澳与内地社会风情各不相同,但传统文化基因中包容、接纳的共同特质,使两地得以突破地域的界限而相互联结。如何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尤其是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焕发出属于当代的活力,是值得两地共同探讨的课题。期待加深对彼此的认知和了解,发掘新的合作机遇,共同推动中华文化的复兴。

三、文化融合传播在“一带一路”推行中的复杂性和困难性

(一)文化的固有特性及跨文化传播的复杂性和困难性

在新的国际形势下,我们要遵循文化的特性与规律,立足于文化的“互动性”,在文化的不断变化中,与时俱进地结合中国文化的特点,关注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思考提炼文化传播的内容,才能在“一带一路”战略所提供的机遇中,在与国际的交流与互动中,长远而持续地传播中国文化。

费孝通先生指出,“文化自觉”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赖以生存的文化具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走向有充分认识;其二是指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在对自身文化有自知之明的基础上,了解其他文化及其与自身文化的关系。文化的“自觉”要求我们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文化,客观、自觉地了解自己的过去、当下,并预测未来。在此基础上再去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才能在不同文化的比照中反观自身文化的特点,了解其他文化的特点,在“知己知彼”的过程中明晰自身的需求及目的。

相对于时代的发展变化,文化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也不是静止不变的。在短短40年内,中国迅速走向现代化,不仅使物质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精神世界、价值体系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也都发生了历史性的改变。所以,我们既要尊重历史,又要关注当下,在文化的变化与互动中着眼于文化的时代性。

文化本身的复杂性与人类认识文化不可避免的简约性是跨文传播过程中最难突破的制约。文化本身是复杂的,因而影响跨文化传播的要素以及相关障碍也是多重而复杂的。除了文化思想本身的差异外,传播过程中的语言和非语言符号所表达的差异性文化内涵,也造成了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困难。

(二)中国开展“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着很多可预见的障碍和不确定的困难

中国的经济体量之庞大、发展速度之迅猛、能源消耗之巨大,让一些国家在亲近中掺杂着畏惧和担忧;西方舆论不遗余力地炒作“中国威胁论”,一定程度上也干扰了中国的外向发展;不少沿线国家和地区是世界重要的能源产区,既是大国虎视眈眈的战略要冲,也是复杂的宗教和民族问题的敏感区,动荡不安的地方局势进一步加剧了中国与之合作的困难。种种问题叠加,有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误解、质疑甚至责难和抗议,单纯靠资源置换、利益置换也许无法达到一些国家的期待。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文化交流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只有充分尊重沿线各国历史文化宗教的不同,充分发掘沿线国家深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丝绸之路”这一具有广泛亲和力和感召力的文化符号,积极发挥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作用,吸收融汇,互学互鉴,才能使各国人民产生共同语言,增强相互信任,增进彼此感情。

(三)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下文化交流的基本原则

文化交流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使人类社会更加和睦。要真正做到文化交流,必须坚持平等对话、相互尊重、开放包容和互学互鉴的基本原则。

文化交流前提是平等。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一带一路”沿线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发展模式,都为共同构建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大厦作出了自己的贡献,都是全人类、全世界的宝贵精神财富。承载文化和文明的国家与民族有大有小,但决无优劣高下之别,这就如同联合国每一个成员国都有平等的表决权一样。

文化交流必须相互尊重。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着十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决不能因为科技和物质发展水平不同,就胡乱给各种文化贴上“先进”或“落后”标签。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平等对待一切平等待我之民族,尊重“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文化传统,绝不会搞西方“普世价值”那一套,将其他文明视为“未开化”,将自身的文化价值观念凌驾于其他国家之上。

文化交流重在学习互鉴。不同文化和文明不仅需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民族的代代相传,而且需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相互学习、借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我国古代就从与西域文化交流中获益良多,石榴、葡萄、胡萝卜等物产都是从西域传入内地,在唐朝著名的十部乐中,西域音乐就占五部,等等。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下的文化交流需要特别注意,互学互鉴而不是刻意排斥,取长补短而不是定于一尊。

四、一带一路大背景下推进粤港澳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对策及建议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级战略,除了要打造“中国模式”的世界级著名湾区外,还要以区域品牌的形象捆绑以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相对于“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资金融通、贸易畅通”这“四通”,“民心相通”发展较为缓慢,但作用却更为重要和长远。从国家层面到地方层面,都应该投放更多的资源在“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的民心工程上。

(一)以“华侨”为媒加强人文交流

在巩固现有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基础上,加强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国家的华侨华人的沟通和联系。围绕地方产品、智库、文化、出版、教育、法律等人文领域设立多种形式的贸易展览会、恳亲大会、同乡联谊会,引导侨资企业或华侨华人回乡开展经贸和文化交流合作。充分发挥华侨华人的桥梁作用,为粤港澳企业走出去提供支持。通过华侨的推介,让“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了解我国、了解我国政策、了解岭南文化。通过打造港澳及珠三角的整体开放新形象,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以“世遗”申报为契机,加强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城市互动。把“粤港澳大湾区”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起源的核心区,整合泉州、潮州、阳江等国内重要主港,联合河内、吉隆坡、雅加达、科伦坡等“海上丝绸之路”沿线重要主港,打包申请“海上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加强对“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宣传推介,提升知名度。另一方面,尝试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节点城市合作,在粤港澳地区轮流举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节”,全方位展示“海上丝绸之路”的风土人情和文化艺术,增强粤港澳大湾区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主导地位。

(二)民生互助以赢得民心

粤港澳大湾区在支持“一带一路”建设中,应更关注的是共同发展。医疗领域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应成为“民心相通”的重要抓手。利用港澳地区发展的医疗技术和完整的医疗服务体系,联结深圳和广州两地的三甲医院,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特别是东南亚欠发达国家进行全面的医疗援助。通过派遣医疗人员进驻当地、医学生交流培养专案、传染病监测中心建设、中医药(南药)种植和开发基地等形式把粤港澳大湾区医疗服务传递到“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建立良好的“白求恩”形象。

鉴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一些东南亚国家妇女和儿童地位不高等现象,通过广东妇女联合会、香港妇女中心协会、国际儿童教育协会等NGO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欠发达国家的妇女进行知识普及和生存技能培训,提升其个人能力和社会地位。鉴于香港和澳门地区青少年协会的运作成熟,可以以港澳地区为引导,联合珠三角地区青少年协会,以夏令营、志愿者、赛事等形式加强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青少年成长的帮持。欠发达国家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获得帮助有利于其未来积极参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过程中对“民心相通”的推动。

(三)打造大湾区国际文化旅游圈

以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旅游圈为目标,实现粤港澳三地更加便利化的“自由行”。以广州南沙、珠海、深圳游艇码头建设为契机,对接香港和澳门两地的游艇码头,把粤港澳大湾区游艇自由行做出品牌。以粤港澳大湾区为游艇自由行的起点,探索把旅游路线拓展到“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其次,尝试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著名的旅游城市合作,在广东、香港和澳门联合或轮流举办“海上丝绸之路旅游文化节”,通过旅游文化节推介“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旅游城市的旅游景点和旅游产品,通过旅游文化传播增加各国之间的文化认知和认同。

联合开发境外旅游产业集聚区。以港澳资企业投资开发广东旅游景区的经验为基础,进一步探索以粤港澳大湾区大型旅游企业为主体的境外旅游景区合作开发模式,实现旅游消费引进来,旅游投资走出去。以多投资主体,联合当地企业,旅游产业链式开发为指导,形成集旅游景点、旅游景点衍生品、餐饮住宿、会议、疗养、旅游品开发加工与零售的大型旅游产业集聚园区。以各国境外旅游产业集聚区为节点,以“海上丝绸之路”为纽带,形成“点─线─面”的旅游集群。这些旅游集群的开发也有利于我国人民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旅游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四)高校需培养双语人才

培养本土的海丝沿线国家语言人才。“一带一路”涉及国别的语言差异大,民相通在于语言通。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过程中,为了适应于中亚人民文化交流的需要,中央民族大学成立了维吾尔语言文学系、哈萨克语言文学系和东干学研究所,加上俄语、中亚语系一同培养了懂俄语和中亚语言的三百多名本科毕业生。

广州地区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也在近几年迎合“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之需开设了越南语、缅甸语、柬埔寨语、老挝语、马来语、乌尔都语、泰语、波兰语本科专业,每年各专业招生20人。随着我国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加大,对懂当地语言的人才需求也不断增大,粤港澳地区的高校应充当起本土双语人才的培育和输送角色。

促进海丝沿线国家大学生交流。以语言、饮食、音乐、影视、美术、建筑、图书等为深化“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知识分子之间互相了解的重要载体,增加粤港澳三地大学生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大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加快东南亚新兴经济体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大学网路建设,通过大学联盟、大学生联盟、交换生计划等广泛开展教学合作、研究交流、暑期学习、培训专案,推动彼此的资源共用,为培养互相了解、互相亲近的人才而加大投入。

[1]管永前.“一带一路”与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求是网,2017,5.

[2]刘娜等.如何推进“一带一路”下中外文化交流.央视网,2017,5.

[3]关于“一带一路”上的文化交流,习近平这样说.人民论坛网,2017,4.

[4]周璐铭.“一带一路:战略下文化传播大有可为.求是网,2015,8.

[5]“一带一路”下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经济日报.2015,1.

[6]王绍光.为什么香港如此不平等.独家网,2014-05-03.

(责任编辑:卢小文)

Guangdong-Hong Kong-Macau Cultur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under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Yu Xin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has been included in the national vision planning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Active in economy and integrated in culture,Guangdong,Hong Kong and Macao have their own merits.Following the principles of complementary,sharing,equally negotiating and steady cooperation,they will make good progress in all aspects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The current issue is how to promote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and culture integration through the opportunities brought by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Guangdong-Hong Kong-Macau culture;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cultur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G127

10.3969/j.issn.1674-7178.2017.05.013

余欣,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国际经济研究所研究人员,主要从事国际问题、社会经济发展研究。

猜你喜欢
文化交流粤港澳一带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以“春风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心通意和”
充满期待的中韩文化交流年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一带一路”我的梦
编读往来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