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博文
关于教育技术的涵义,理论界和业界很多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和解读,目前比较规范的认识就是教育技术不仅涉及学科研究,更涉及实践应用价值,是学术学科研究和实践价值的有机统一。从学科来看,教育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在教育学、心理学和计算机技术等多个学科交叉融合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从实践应用来看,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和评价的实践活动。本文在研究中,主要以规范的理论研究为引领,重在探寻教育技术的实践应用价值,即如何充分发挥教育技术的技术手段作用,最大限度地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创新学习,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实践中,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有效整合网络、录音、广播、电视、计算机等现代教育技术与手段,科学高效促进素质教育开展,努力做到教育技术和素质教育有机融合,引领学生全面发展。
一直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技术和教育信息化,比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全社会要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2015年以来,伴随国务院《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的颁布实施,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教育技术在全国各地快速发展,并逐步成为引领全面教育、个性化教育和终身学习的重要推动力和引擎。本文认为,在当今时代教育技术的价值追求,必须要走出传统的学院式研究范畴,积极融入时代发展潮流,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的显著提升。比如,以MOOC为主要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模式,就充分发挥了其网络教育和远程教育的优点,不仅在发达国家得到快速发展,也在我国得到快速应用和普及,特别是广大中小学和高校在实践中进一步扬弃MOOC,创新出了网络学习空间这一新的载体,充分发挥了教育技术的价值和作用。本文在这里,主要从搭建学习资源平台、营造学习环境平台、打造创造学习空间等三个维度,系统阐释教育技术的重要作用。
现代素质教育,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唯有紧密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才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与兴趣。美国著名教育家特瑞赫拉(2006)在研究指出,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是多样的,尤其是视觉(83%)、听觉(11%)、嗅觉(3.5%)、触觉(1.5%)和味觉(1%)等几种方式,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兴趣具有重要影响。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一旦被引入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必然会充分发挥教育技术的实践应用价值,尤其是借助于网络学习空间这一教育技术载体,搭建良好的学习资源平台,引领学生更好的选择符合自己具体实际的学习资料,并在潜移默化之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基于此,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创新思路和方法模式,争取多方支持,着力打造内容丰富、特色鲜明、亮点突出的网络学习空间,为广大学生构建个性化、特色化乃至定制化的学习资源平台,致力于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对于学生来讲不仅要善于自主学习,更要善于开展探究式学习,这才是现代素质教育的价值追求。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广大教育工作者往往采取简单的说教模式进行教育教学,不仅无法开展交互式教学,更无法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育的积极性,“老师和学生,都感觉很乏味”。在网络时代,广大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和特点,大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平台,扎扎实实开展探究式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能力。基于此,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在课堂教学中,科学高效地运用三维动画、声像同步、幻灯视频以及超链接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着力打造一个高立体、全方位的交互式网络教育平台,将学生引入到特定的学习和探究情境之中,切实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实践证明,只要教育工作者善于运用教育技术,不仅可以摆脱以往教育的低参与困境,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激情,引领孩子全面健康发展。
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技术进步和知识更新步伐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快、都要迅速,只有善于学习、创新学习才可以在日新月异的时代立于不败之地。基于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要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着力构建创造型学习空间,引领孩子们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在潜移默化之中提高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在具体操作中,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整合和利用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仿真技术等教育技术与手段,打造人机交互的学习空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引领学生科学制定自己的学习重点和学习目标,并进行高效的学习评价,从而将创新学习引入良性循环,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总之,现代教育技术是一种手段,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整合与运用,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杨伟胜.现代教育技术概论[M].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出版社,2015.
[2]刘子昂.基于教育技术的高效课堂研究[J].魅力中国,2016(5):87-89.
[3]余军静.教育技术和方法[J].中学生数学,2017(3):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