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路径

2017-03-29 13:48冯玫
传播力研究 2017年10期

文/冯玫

目前绝大多数的职业院校已经根据教育部门的安排启动了一项计划,就是加强学生的企业管理经及职场心理方面的教育,而且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与教师的教学水准都在稳步提高。学校的创新创业素质教育也有了理论依据:2015年11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通知,通知要求高等职业院校的创新文化和创新教育工作必须贯穿整个职业教育阶段,本着培养高质量企业人才的目标,高校的教学改革更要提高实践能力,以促进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的培养,整合创新教育也是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之一,注重学校的创新文化和创业精神。

现代企业能够发展的基础往往是建立在产品质量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下,职业教育的发展也要注意企业的这个发展方向,注意培养高质量的毕业生,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我们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提高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一、建立健全的指导机构和教师团队

现代企业文化的创新和创业精神是职业院校毕业生的专业素质之一,建议由专门机构和专业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培训,成立专门的服务中心,创新精神和服务意识是重点业务之一,创新和创业精神在职业院校的教育中处于首要地位,学校指导服务机构的教育水平直接决定了毕业生的整体就业水平。我们要充分利用指导机构的作用,并有专门的教师负责该中心的事务,并且提供援助,全方位的为学生提供一站式服务。

培养富有经验和创新的企业精神的教师团队,创业教育的重点永远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多渠道促进教师进行创新和创业精神的培训。我们必须加强培训教师的创业素质,大胆采用“走出去”的思路,“走出去”的战略主要是指教师研究校外的企业,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学校应该大力组织多批指导教师到知名企业进行培训与学习。学院还应该积极响应“引进来”的人才策略,国务院办公厅鼓励高等教育的企业精神改革,积极响应《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的号召,增加创业与创新讲座,为教师教学的内涵和精神提供模式,加强学校创业课程的建设和兼职教师的指导。

二、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提高人才培养水平,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过程和生产实践的深度融合,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可以在学校企业工厂的建设为载体,探索“多周期企业整合阶段” 的训练模式,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以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相结合为主线,培养综合素质为基础,以提高专业服务能力为核心,突出了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类专业型人才受到企业的欢迎。

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注重培训学生的创新精神,企业文化对质量模式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推广职业教育与教学理论的有机结合,不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水平,以企业实习和学校培训为主体,以完成项目任务为目标,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实现工作和学习的目标,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完成任务的综合职业能力。根据课程教学的设计,学生在企业中完成实习,教师在教学过程参考学生的工作流程,确保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指导学生在教学中形成创业技能和创新素质。

三、建设创新教育与创业之间的有机联系

职业学院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主要任务,学校设置的开放课程与企业精神相关联,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要根据项目目标的计划和编制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和企业精神。建立平台加强创新能力和创业教育之间的联系,需要说明的是实践虽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但是我们更应该注重因地制宜的建立创新实践的工业园区,提高学生创业精神。其中可以包含大量的项目,如网络科技,教育咨询、策划创意、装修服务、物流服务、产品销售等,将科技、贸易、服务融于一体,使学生的理论素质得到实践检验。

通过校企联盟将创新与职业教育合并是一个很好的培养策略,充分利用企业合作形成培训集团,与企业展开深度合作,融合双方优势,在人员培训等方面紧密合作,积极探索和实践教学是现代教育高校和人才培养过程,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双赢。同时,建立多个学校、企业、培训基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基础培训班,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产业竞争力和企业精神。

[1]郑强.创业创新背景下河南省民办高校转型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2017(13).

[2]李姗霖,熊淦,吴亭燕,黄明东.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7(04).

[3]陈立钢,胡传双,吴兵.思维导图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视界,2017(07).

[4]付琼,李致春,李鸿.高校新建创业学院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7(03).

[5]巩丽霞.应用型高校本科教育改革的思考——基于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探讨[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