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乐春
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由此可见,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不仅要为用人单位输送业务素质合格的专业型技术人才,更是要为社会输送高素质、高品德的“中国梦”接班人,从而全面落实党中央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殷切期望。
高职院校作为理论结合实践培养专业型人才的高等学府,侧重于在锻炼学生基本专业能力提升的过程中,完成学生角色的转换,适应职场环境生活的过程中如何有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也尤为重视。高职院校的思政老师不仅与时俱进的在思政教育工作中融入了诸多的现代元素,而且在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上,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中,让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不仅有丰富的内容,而且更兼具深厚的内涵。
尽管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无论是从方式上还是从内容上都有明显的提升,但是在一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给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不小的影响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笔者对部分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进行深度调研之后发现,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所面临的问题还是比较明显的。
其一,学生过度强调物质环境基础,很难系统化接受思政教育理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均衡的确在一定的地区存在,而这种社会资源的失衡所形成的以物质为唯一判定标准的现象,导致部分与社会衔接较为紧密的学生滋生了“拜金主义”思想的苗头。贪图享乐的过程中,完全罔顾了自己作为一名学生的社会职责与担当,更无从谈及通过系统化的思政学习来正确树立自身价值观体系了。
其二,学生片面理解职业道德素养,很难适应职场环境的变化。很多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完成学业之后自行创业原本是值得提倡和支持的,但是极个别学生在职场环境中急于求成,产生了较为严重的急功近利思想,导致了其在完成学生角色与职场环境角色转换的过程中,逐渐的失去了正确价值观目标。而这些因素在高职院校的思政教体体系中由于和教学实践联系的并不紧密,因此在课堂环境中很难给学生系统地讲解清楚,从而造成了理论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现象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出现。
梳理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可以发现,表面上来看学生受到外部不良因素的影响导致思想波动比较突出,但是其实本质上是高职院校的老师在教学环节中没有把握住思政教育的核心与重点。考虑到思政教育是一项长期且严肃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扭转局面,因此必须采取循序渐进的措施来逐步改变现状。
一是,引入“天下大同”的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古人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种思想的核心在于强调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物质的确是促进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元素,而且物质生活的基础也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有利支撑,但是,并非每个人都喜欢荣华富贵,信仰与理念才是指引人们向前发展的源动力和基石。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其生理发育虽然已经达到了成年人的水平,但是其心智发育根本没有达到成年人的水平,很难有效辨识物质所带来的诱惑,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转移注意力,通过加强引导学生对“天下大同”的深度解读,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基础,如果客观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价值观体系格局,确保学生的价值观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二是,引入“善始善终”的思想,帮助学生适应角色转换,强调正确价值观体系的作用。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可以归纳与总结的人生历程是有限的,在根本没有真正体现出人生价值的过程中,盲目且片面理解职业环境是错误的。作为高职院校的老师来说,必须要给学生讲清楚,人类似乎都是急于求成的,喜欢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看着那些很厉害的人,心里满心羡慕,于是希望有人可以给我们些建议,希望有个人分享经验,教他们怎么做,的确有很多人分享了。但是这个过程需要一个基础来支撑,那就是所有的事情都必须要有一个良好开始的同时,必须具备完整的结尾,这些需要学生在实践中结合老师所提出的思政教学观点去亲自印证。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思政老师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创新高职思政教育新模式,不仅是为用人单位和社会输送了诸多优秀的专业性技术与理论复合型人才,更是高职院校思政老师践行科学发展观、学习和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准体现。
[1]唐晖.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中微课模式的应用实践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10).
[2]曹鑫海.“互联网+”形势下提升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