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在校园暴力网络化群体事件中的功能性研究
——以新浪微博为例

2017-03-29 13:48刘海粟
传播力研究 2017年10期

文/刘海粟

一、校园暴力网络化群体事件的传播特点

(一)网络舆情主体的广泛性、年轻化

青年网民更加懂得利用社交网络,他们是新浪微博的主要用户群,或属学生群体或属离校不久的群体,甚至部分群体已为人父人母,因此对于校园暴力事件的关注度极大。社交网络相较于传统的大众媒体对校园暴力事件的传播更加迅速、有效。正如特纳的突生规范理论,网民对于网络化的校园暴力事件产生共同的反感或仇恨,可引发一场针对反感或仇恨的网络化聚众运动,校园暴力事件演变成校园暴力网络化群体事件。

(二)网络舆情客体的上升性

随着社会话语权格局的演变,在社交网络时代,个人的私人事务成为公共事务的可能性大大增强,有关社会不安定事件容易上升为公共事务,尤其是关乎青少年的校园暴力事件。

(三)网络舆情本体和质量的循环反应

网络舆情的本体是指态度、意见、信念和情绪表现的总和。网络舆情的质量是指舆情所表现的具体观念、价值观及情绪的理智程度。网民在校园暴力网络化群体事件的态度和情绪表现上是一致的,是愤怒和谴责的。而在校园暴力事件上升为校园暴力网络化群体事件并达到网民一致性的过程中,存在一个聚众的形成过程。布鲁默把这种形成过程归纳为循环反应理论。他认为循环反应过程有三个阶段:集体磨合、集体兴奋和社会感染。[1]在第一阶段,校园暴力网络化群体事件的集体磨合是自然而然的,这是由他们共同的社会规范所致;第二阶段,个体与个体之间相互感染并产生对于施暴方及其相关体共同的愤怒情绪;最后,随着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感染力和愤怒感继续增强,循环反应就进入第三阶段,集体对于施暴方或相关方的声讨。这样的循环反应过程更加有利于受害者困境的改善和个别校园暴力事件的妥善解决。

(四)网络舆情数量的指数型增长及高压性

校园暴力事件一经新浪微博发布并有效地传播,其突发性之强、扩散之迅速远高于传统的大众媒体。网民线上线下的互动性和参与度较强,加上网民数量的增长,使得事件相关微博被转载和传播的可能性更大。指数级的舆情讨论最终也会转变为对施暴方及相关体的声讨,从而产生巨大的舆情压力。

(五)网络舆情周期的持续性

网民对于校园暴力网络化群体事件的关注具有持续性,这种关注的持续也会转化为传统大众媒体对于同一事件关注的持续性上。

二、社交媒体在校园暴力网络化群体事件中的功能性运用

依据网民对校园暴力网络化群体事件关注度的变化,可以将其网络舆情的传播阶段分为潜伏期、爆发期、蔓延期、反复期、缓解期五个阶段。以新浪微博为例,在这五个阶段中,微博意见领袖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通常是积极主动传播观点或转发评论信息的、拥有众多追随者且具有较强话语影响力的个人或者团队。他们擅长表达意见和观点,分析能力较强。从显性角度来看,粉丝量的多少、转发及评论数的多少是判断微博意见领袖的显性标准。从隐性角度来看,话语权的强弱是判断微博意见领袖的隐性标准。[2]

潜伏期:校园暴力事件发生后,当事方、网民和微博意见领袖可以发布有关事件的微博,继而新闻事件引起传统媒体的关注,传统媒体的报道和网友的多次传播,会促使更大范围的网民、意见领袖发布谴责施暴方及相关方、呼吁关注校园安全的微博。

爆发期:网民、微博意见领袖和媒体官微会在微博上持续发布校园暴力事件的相关信息,并带有态度性的评论及转发,使校园暴力事件上升为校园暴力网络化群体事件。此外,主流传统媒体或主流论坛的介入和关注必不可少。中关村第二小学校园暴力事件能够在短时间得到解决的原因之一,离不开微博意见领袖和主流媒体的介入和关注。

蔓延期:经由前两阶段的发酵和扩散,校园暴力网络化群体事件的相关方往往已经开始对事件的处理。在这一阶段,网民、微博意见领袖和媒体官微可以发表对校方或相关部门对于事件处理的相关通告。公安、教育部门等社会力量的介入,可以帮助有关校园暴力事件新议题的发现和解决。

反复期:在这一阶段,要提防校方或有关部门对于校园暴力事件的轻浮应对。网民、微博意见领袖和媒体对于事件的跟踪性关注,可以帮助上级领导、行政部门、反校园暴力组织等社会力量全面介入。有助于解决校园暴力事件的再生问题。

缓解期:在这一阶段,网民和微博意见领袖可以在微博上发表对校方和政府的意见并关注事件结果,以帮助受害方的伤害降到最低,校园暴力事件得到有效的解决。

三、结束语

社交媒体时代用户原创内容的优势,使得校园暴力事件有了一个新的扩散和解决途径。但校园安全和青少年健康的维护仍然长路漫漫,社交媒体与其他关键信息主体的长期有效结合,可以帮助校园暴力事件得到较为妥善的解决。

[1]唐芳贵.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心理学研究[M].中南大学出版社,2014(7):25.

[2]王艳.民意表达与公共参与:微博意见领袖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201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