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霍鹏飞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媒介融合的范围和趋势愈加明显,这不仅加强了不同媒介之间的联系,还推动了传播理念和实践的创新。正如约翰•帕夫利克所描述:“所有媒介都向电子化和数字化这一形式靠拢,这个趋势是由计算机技术驱动的,并在网络技术的推动下变得可能”。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普尔教授提出,从本意来看,是各种媒介所呈现出的多功能一体化趋势。媒介融合的核心思想是:“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和一些藩篱的打破,电视、网络、移动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类新闻媒体将融合在一起”。
近年来,我国媒介融合的进程迅速,其发展势必会加快媒介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对媒介产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新媒介的出现给传统媒体的发展带来巨大冲击,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兴起和其他新媒体的产生,使得媒介融合这一趋势日益明显。我国媒介融合尚处在初步发展阶段,形式上具体表现在:报社办新闻网、视频,广播电视节目开展网上点击业务,实现了可以通过网络随时收看、收听节目等。这些关于媒介融合的尝试,在信息传播的内容上也有所表现,如电视新闻节目出现读报栏目,广播也有播报各大报纸内容的新闻节目,纸质媒体开始注重图片效果,而网络则更是推陈出新,不仅有文字,还配有视频、音频节目等。
对媒介融合、传媒企业转型的探索,可以认清当前媒介环境的发展状况,从而对传媒业的前景有更直观的了解,这对于新闻传播从业者具有现实意义。
第一,媒介融合背后存在制度冲突。目前,我国大部分传统媒体并未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其管理模式依然是“事业化管理,企业化经营”。在管理方面,事业单位的性质决定了传媒企业的行政级别、管理环境和工作模式。在经营方面,出于市场竞争的需要,要求传媒企业成为市场主体,于是传媒企业需要遵循企业的发展模式,以营利为目标,追求利润最大化。因此,在媒体资源整合重组过程中,大部分的传媒企业改革受阻,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理想模式暂时无法在我国传媒业内得到实现。
第二,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成效颇微。新旧媒体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在内容层面,而是在内容、体制、运营等多方面的较量。当新媒体热潮给传统媒体造成巨大的冲击后,传统媒体便开始寻求各种方式进行转型,但实践证明成效并不明显,归根结底是因为传统媒体在转型过程中仍秉持固有的理念和方式来解决问题。大多数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的意识仍然停留在“内容为王”的王道上,却忽视了新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也在日益改变着受众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在媒介多元融合的大背景下,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是全方面的。
第三,传统媒体旧有的“以我为中心”的传播模式难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我国传统媒体具有承担党和政府的喉舌功能的特殊性质,在推动改革的进程中,各媒体单位仍然只能隶属对应的行政阶层或党委。另外,我国对传媒业的管理一直以来都是采取 “条块分割”的模式,这种模式很容易导致传媒业的区域分割和行业分割,从而导致各地域各行业间的行政壁垒森严,阻碍其进一步发展壮大。
第一,推动媒介融合,全力打造新型传媒企业。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若想要顺利融合,必须清晰地界定政企之间的产权关系,在确保国家控股的前提下,推动媒介股份制改革,从而使一元的国有产权制度向多元的公有产权制度转化,增强其市场竞争力,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有优势的传媒企业可以尝试走出体制,即由传统媒体、市场化企业和管理团队共同出资成立相关企业,从而将传统媒体的资源优势、管理层能力优势和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发挥出来。
第二,推进企业转型,提高传媒企业的服务水平。传统媒体应认识到互联网信息平台不仅可以提供受众所需要的信息,还可以为受众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传统媒体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内容优势,优化所发布的内容。同时,根据差异化的读者需求,可以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打造量身定制的信息产品。在传媒企业发展的整体布局中,要优化产业结构,摒弃盲目的产业扩张,推动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传媒企业稳步建立。
第三,传媒企业的新闻传播活动应向跨媒体、跨区域方向发展。纵望全世界传媒业的发展态势,正呈现一种混业经营的趋势,国际上一些知名的传媒集团几乎都是采用“多跨”经营的模式,即跨媒体、跨区域。传媒企业的发展要进一步打破文化市场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传统格局,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促进文化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流动。这种“多跨”经营模式有助于传媒企业间实现资源共享,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媒体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取得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1]陶喜红.中国传媒产业市场结构重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05).
[2]郭全中.传统媒体转型的关键点研究[J].新闻与写作,2013(11).
[3]高钢,陈绚.关于媒体融合的几点思索[J].国际新闻界,2006年(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