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玮
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自媒体时代、全媒体时代悄然来临,新闻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快、新闻信息数量增加,成就了新闻最多的时代,但是在一次又一次出现的新闻反转现象中,也暴露出现阶段是新闻最差的时代,如何有效避免新闻反转已经成为相关部门工作的重点。基于此,笔者针对本课题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新闻反转是随着新媒体到来而产生的新现象、新概念。一般情况下,针对那些具体一定争议或者冲突的新闻事件展开,在新闻信息产生之后,各类媒介初期和后期对其的表述具有较大的差异,在新闻事件水落石出以后,受众对于该信息的判断与评价也呈现较大的差异。例如,2016年3月份,网络上一则名为“大妈被玩具车撞倒坐地不起,与孩子家长发证争执”的新闻,很多受众开始的时候都认为老人的做法具有“碰瓷”的嫌疑,但是过了一天之后,老人被医院诊断为骨折,老人并没有“碰瓷”,并且拒绝接受家长的赔偿。这就是典型的新闻反转现象[1]。
一种社会现象的产生必然是多种社会现象共同作用的结果,新闻反转作为一种是普遍性的社会现象,其成因可以从媒体和受众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第一,相关媒体媒介素养缺失,对于新闻信息的把关不够严格。新媒体时代,受众并不缺少新闻信息,但是缺少真实性的信息,在新闻产生的过程中,媒体把关人往往急于吸引受众的眼球,抢占先机,对新闻信息的真实性不做深入化的调查与分析,草率的将其发布,这就容易导致新闻信息的冲突性比较大,可信度比较低,往往具有一定的争议性,导致大量新闻反转现象的产生。第二,全媒体时代,媒介素养单指媒体的素养,实际上也对受众的媒介素养提出要求。但是现阶段,大部分受众对于新闻信息并不做出理性的判断,仅通过感性的分析之后进行转发与评论,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新闻反转现象的发生概率。
新闻反转现象的发生无论是对媒介、当事人还是对社会舆论都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全面构建。所以,新闻爆炸时代,无论是媒体人还是受众都应该提高媒介素养,避免新闻反转现象的产生。
在避免新闻反转现象的实践中,需要全社会、媒体人以及受众的多方面努力。但是关键的关键还是媒体人,作为媒体人应该在众多的新闻反转现象中总结经验与教训。在这个追求新闻高效性的时代中,媒体人应该更加注重自身职业素养的提升,强化最为媒体人的责任意识,在对任何新闻进行报道之前都应该做出深刻的调查研究,做出理性的判断,最大限度的还原新闻信息的真相,坚决避免为了追求新闻时效性而忽视对新闻真相的理性还原,更不可以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效益而炒作。与此同时,相关部门必须建立健全新闻产生机制,做好相关新闻信息的把关工作,在实践中坚决履行新闻的生产流程,按照相关的要求进行采写与报道,同时也需要对新闻信息的质量进行监管,确保报道出的新闻信息具有客观性、完整性与准确性,避免因为新闻信息的不完整而导致的新闻反转现象,推动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构建稳定健康的社会舆论氛围与生态结构。
如今,网络上的新闻信息用铺天盖地来形容不足为过,作为受众而言,对于新闻信息的判断是极为困难的,所以在推动新闻业发展的道路上,作为受众应该提高自身的媒介选择能力,分析新闻信息真伪的能力,辩证解析新闻信息的能力。在接收到新闻信息的时候,不要盲目的跟风,更不要盲目的转发与评论,而是要通过理性的分析,检查新闻的来源是否具备权威性,新闻信息是否是完整的,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给予新闻媒体更多的呈现新闻事件的时间[2]。在阅读新闻信息的时候,不要凭借感性的思维做出评论,而是将其置于客观环境中进行理性的分析,多一份理解与包容,少一些盲从,从而形成良好的媒介素养。由此,不真实或者存在争议的新闻就不会在没有真相披露的时候被大量传播,这是新媒体时代避免新闻反转现象的关键所在。
综上所述,新闻反转现象是随着新媒体时代、全媒体时代、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而产生的一种客观现象,基于媒介素养视域,主要是媒体与受众媒介素养缺失所导致,所以在避免新闻反转现象的过程中,应该进一步提高媒体与受众的媒介素养,提高媒体对新闻产生的把关力度,提高受众对新闻信息的甄别能力。
[1]王帅.媒介素养视角下的新闻反转现象[J].新闻传播,2017,02(05):80+82.
[2]胡雪妍.浅谈“新闻反转”现象中的失范与反思——以“女子为救女童被狗咬伤”骗捐事件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5,06 (21):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