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红
本文所说的绿色图书,主要指的是以环保为主题的书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环境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因此,当前出版界逐渐掀起了一股绿色图书出版热潮。我国的绿色图书在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本世纪以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体现出了与绿色图书相关的特定的出版格局和思潮特征,本文从多个角度对其展开分析。
绿色图书中的基本理论学科,主要包括了生态哲学和环境伦理学。从其总体情况来看,其出版状况较为零散,这也体现了这类图书的作者群往往具有自发特征。
首先,基础理论绿色图书的作者群往往具有多样性,出版行为具有偶然性和自发性。主要包括了两大类,一类是主流学术机构的作者,另外一类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研究者,在研究中国传统哲学过程中寻找生态思想。
其次,基础理论绿色图书的作者群往往分布比较零散。事实上,从综合范围来看,当前我国绿色图书基础理论思想受到西方影响很大,尤其是受到了美国相关理论的影响较大,因此,大量美国环境伦理学书籍被引进中国,这些作者和译者往往具有很大的学科背景差异,体现了极大的分散性。出版或翻译这类书籍的作者既有工科背景的学者,也有文科背景的学者。
另外,从这类书籍的主要思想来看,更多的集中于以生态中心主义来解析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主张,人类应当推出生态主宰者的位置,扮演好生态环境中的普通成员这一角色,这是人文主义在新时代下的新的解析。
所说的结群出版,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丛书、系列图书等等,指的是一批作者、译者以某一环境问题为主体,而展开的一系列图书的出版行为。这种出版行为往往需要不同研究者的积累,并且需要研究者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和配合。就实际状况来看,我国绿色图书中层理论学科的结群出版,往往体现在对西方经典文库的翻译上,国内作者的研究成果结群出版的状况还并不多见。
就对国外经典绿色图书的翻译出版来看,通常是一大批研究者和翻译者有意识聚集而出版的相关丛书。比如,2010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未名译库•生态批评名著译丛”就是这样的典型。
另一方面,我国的环境生态学家、生态文学学者以及翻译家也逐渐在出版市场上崭露头角。这就要包括了专门从事生态研究的学者,以及专门从事此类图书的翻译家。
从此类图书的思潮来看,其思想较为复杂,专业结合性较强。其主要思想核心集中于“深绿”思潮,也就是完全好摒弃人在生态环境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与基础理论和中层理论相比,应用学科绿色图书的出版往往更加集中于某一特定领域。就当前我国此类图书的出版现状看来,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生态政治学、生态人类学以及环境法学。在这些领域存在着众多研究者,并且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生态政治学通常多是对西方经典的翻译和引进,思想有着明显的多元化趋势,译者也相对较多。更为明显的是,在此类图书的翻译和引进,具有明显翻译传承倾向,因此,也更容易造成流派之别,有利于促进学科进步。
生态人类学在我国发展正在方兴未艾的阶段,本土化作者开始不断涌现,尤其是对我国少数民族问题展开的研究较多。从这个角度来看,已经逐渐体现了本土化中国特色,其突出变现就是不同于欧洲完美田园的概念,更加强调人与环境的同等地位,逐渐具有浅绿特征。
环境法学则主要是针对中国法律做出的研究。
从这类图书的思潮来看,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逐渐走出了欧美“深绿”色彩,将生态环境的发展视为人类生存的条件之一,更加符合中国本土的特点。
国内应用分支学科图书,近年来在出版市场上表现十分出众,也体现了其与现实的密切相关性。一方面,环保人士对于这类图书的出版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他们通过自身的实践和总结,最终将成果以绿色环保图书的形式推向市场;另一方面,是绿色新闻传播类图书,也成为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重点,在这类图书的作者中,以青年作家为主,着力于我国绿色环保视野通过传播学方式得到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绿色图书呈现出四大格局,并且通过这些格局其中体现了不同的思潮特征。具体来说,一方面,在从基础学科逐渐过渡到分支应用学科的过程中,绿色思潮也逐渐由“深绿”向“浅绿”过渡的特征;另一方面,在从基础学科逐渐过渡到分支应用学科的过程中,从图书的具体内容上来看,也体现了从翻译引进西方环境理论和思想,到逐渐深入展开本土化研究的特征。
综合来说,环境保护作为当前我国广泛重视的问题,绿色图书必然进入发展高潮阶段,着重研究我国的具体问题的图书必将成为此类图书的发展趋势,得到社会的重视。
[1]程宇.公共治理语境下的自组织及其能力增进[J].华东经济管理,2007(7):38-42.
[2]胡志红.激进环境哲学冲突、对话、合作的学术场域[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1):185-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