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非虚构写作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

2017-03-29 13:48李龙坤
传播力研究 2017年10期

文/李龙坤

一、新闻报道的定义及类别

新闻报道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的第一要义是真实,即新闻是对客观存在的事实的描述,同时具备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目前,主流的新闻报道形式有5种:消息、通讯、评论、调查报告和新闻照片。根据新闻报道的形式不同,在创作手法上有所差异。

消息属于狭义的新闻,是一切新闻报道的形式的源头,讲究时间短、篇幅短、真实性;评论是新闻事件之后社会各界所发表的言论的总称,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要目的;调查报告是对某一客观现象的分析研究,揭示出本质,寻找出规律,总结出经验,最后以书面形式呈现;新闻照片是以视觉的方式报道新闻;通讯,是运用等多种写作手法,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和消息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内容比消息更具体更系统。

而在新闻报道中,非虚构写作常和通讯结合起来。

二、何为非虚构写作及出现背景

广义上来说,一切以现实为元素为背景的写作,均能称为非虚构写作,同时也被称为“叙事新闻”。

叙事新闻发源于20世纪初,并在60年代的美国迎来鼎盛时期,当时著名的杂志《纽约客》、《滚石》等都是采用这样非虚构写作进行新闻报报道的发布,后来传入国内。

虽然报告文学、纪实文学与非虚构写作在文学创作上都属于非虚构文学,但是相互之间仍存在差异,报告文学讲究“完整”,有始有终;纪实文学强调“时间先后”,以时间先后串联起逻辑现;但非虚构写作不追求叙事的完整性,也不在立意上追求公正,以鲜明主观介入感阐明对事件的感受。

但是在新闻报道中,采用的非虚构写作在表达中会有很多客观理性的思考。以及大量的现实细节描写,以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同时非虚构写作包括了新闻要素、学术理论和观察到的事实,对某一客观存在事实中复杂的信息,整理归类并以文学的方式进行加工创作,便于阅读。

根本上需要作者走进真实世界去了解真实的生活,使用包括场景表达、引用对话、人物细节以及切入痛点等方式包装新闻。

三、非虚构写作在新闻报道中的必然性

通讯作为新闻报道中的重要题材,与消息相比篇幅长、角度多、带有感情色彩、更全面、信息量更大,在创作中也会有更多的素材翔实报道,如何让受众轻松阅读的同时信息有效传达,成了编写者需要解决的问题。

非虚构写作与新闻的结合与当时的背景有关。当代报业黄金年代大致为1992年止2012前后这大约20年的时间,并涌现了一批如南周、南都集团、北方派系优秀的报道,这一段时间时期内信息较为闭塞,门户网还处于如日中天的地位,新媒体还没有形成有效的与传统媒体的“权威性”能抗衡的局面。

而通讯的重要载体系报刊,重要的营收来源于广告,广告费用的高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行量及市场份额。在当时,信息不对称且没有更多的信息渠道的时候,如何拥有更多的读者群体成了报刊的生死问题。

人性天然有弱点的,根据“选择性”假说,读者更喜欢相信,并倾向于自己既定的立场,并且拥有“窥私欲”想了解事件背后的更多的故事。

于是“故事性”加强了原本晦涩枯燥文字的阅读,成了维护读者的重要手段。

而新闻事件中,受众常常不能亲临现场,加上许多有“新闻价值”的事件本身复杂,具有极大的信息量以及时间线索,如果单纯的罗列,不仅不能帮助受众了解事件的真相,反而会在传播过程中导致新闻失实。

所以非虚构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复杂新闻事件在传播上先天存在的不足,同时存在极强的变现能力(即将事实改编成影视剧等)。

四、非虚构写作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

非虚构写作在中国新闻报道中被广泛应用离不开冰点、南方派系等刊物的使用。因此在运用中将以这些报道为研究对象。

其中叶伟民的《伊利亚的归途》是非虚构写作系列的代表作,其中伊利亚是新疆出生的孩子,被父亲带到南方训练成小偷,偷窃为生,并被犯罪团伙控制。

这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并不是个例,在当时新疆流浪儿童有了相当大的数量——“有3万到5万”之间,于是叶伟民从伊利亚的身上切入,把他当作样本,将他的成长故事写出来,当作这一个群体的缩影。

与新闻消息的不同在于,新闻消息只会客观的报道当下伊利亚的状况,并不会聚焦在具体的人物故事上,侧重于信息的传达。但是叶伟民用非虚构的写作方式,将发生在伊利亚身上的真实故事写了出来,并且基于对客观事实的充分理解,做出了自己的理性判断,使得《伊利亚的归途》在刊发后,引起了巨大影响。

但是叶伟民记录这个故事的时候,伊利亚已经17岁了,他并没有亲眼所见伊利亚的成长,而是通过采访相关的人员收集信息,并整理信息之后,逐步还原伊利亚的成长故事。

所以在进行非虚构写作的新闻报道中,新闻真实性仍然是第一要素。

随后,才是文章的故事性、趣味性,再次才是文学手法的运用。

[1](美)马克•克雷默(Mark Kramer)温迪•考尔(Wendy Call)编.哈佛非虚构写作课——怎样讲好一个故事[M].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10.

[2](法))勒庞.冯克利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

[3]杰克•哈特.叶青等译.故事技巧——叙事性非虚构文学写作指南[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