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锬
随着新媒体的崛起快速发展,传统媒体必须顺应发展潮流,逐步实现媒介融合,这是推动多元化媒体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以电视民生新闻为主要视角,分析传统电视节目如何在媒介融合中进行创新,在应对新媒体冲击中实现共赢性的良性竞争。
新媒介环境给电视民生新闻注入了活力,尤其是在融合、对接、扩张中,创新性和适应性强的民生新闻节目,进一步提升了品位和传播力。但是,新媒体的不断快速扩张和覆盖,给在转型环节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压力。电视民生新闻应充分发挥新媒体在传播方面的优势,多角度、多方位融合媒介,这是新媒介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的必然趋势。
传播模式和结构的全新调整,会形成一种全面的结构和运行机制的优胜劣汰效应。在这个过程中,很多过时、落后、僵化的节目将会衰败乃至消亡,如同产业结构调整一样,过时或过剩的产业必然会被淘汰掉,传统电视新闻节目乃至新闻传播平台,面临着就此死亡或者再生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互联网思维相对滞后的地方电视台来讲,可能更加严重。
电视民生新闻的概念里,强调要深入寻常百姓,走入普通百姓的生活。显然很多节目过于“刻苦铭心”的理解这一理念,其结果是镜头下频繁出现各类“鸡毛蒜皮”的小事,比如夫妻不睦吵架,不赡养老年人等“小民生”事件,虽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要关注民生问题,但是其视点不应仅限于此,应多关注“大民生”。
当前,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已经陷入严重化娱乐化倾向。纵观各大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不难发现,很多节目已经背离了新闻的本质,过于强调娱乐因素。传达信息是新闻的首要职责,倘若过于渲染色情、暴力等因素,而将“告之”信息这一本职工作置于次要位置,那么这样的新闻也就失去其真正存在的价值了。
电视民生新闻在实际发展中应恪守新闻底线,履行社会职责,全面提升自我社会责任感,应致力于倾听民众心声,传达政府、党解决民生问题的措施,弘扬真善美,敢于用语言、文字抨击一切不合理、非主流价值观。以科学的眼光看待事物,判断是否维护了社会公平,是否促进了社会和谐。惟有真正担起“社会守望者”的角色,才能真正得受众之心,才能赢得公信力。
目前的电视民生新闻把着力点放在市井生活,未能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引导老姓形成正确的三观。针对这一问题电视民生新闻应结合民生问题,从时政新闻中寻找切入点,反映民情、民生问题,做到上传达政府、党的正确思想,下体察民情,以“大民生”新闻为主要切入点,以社会中绷得最紧的那根弦为着入点。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应紧扣新媒介这一特殊的背景,积极融合媒介,充分发挥整体优势,打造多元化新闻节目。应合理运用新媒体、传统媒体两者间的优势,做到扬长避过短,整合资源,创新合作模式。尤其是可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
1.创造品牌价值,重视品牌宣传。电视媒体应重视审视自我品牌形象,重视宣传,比如可利用地铁、公交或者制作LED大屏广告等方式宣传节目,通过宣传,提高社会知名度。审时度势,契合时代发展脉络,构建网站,加大与新媒体网站的合作,并依托网站的力量,全面提升品牌价值,重塑社会公信力。
2.创新互动。依托新媒体,电视新闻节目可在播出节目时同步开放网站留言、微博观点,有效与观众互动。除此之外还可开用于征集新闻素材、线索的网站平台、热线电话。通过这种互动方式,激发民众参与热情,提高传播效率。
3.创建新的板块。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应充分抓住媒介融合的优势,创建板块。比如可通过新闻主播播报观众最新留言,主播评论。此外节目还可结合现有新闻背景,补充关于热点新闻的看法,综述补补,对比本地、异地新闻之异同,邀请社会上有名望的人、知名人士点评等等。
综上所述,未来媒介领域必然翻开全新的篇章,在此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与加大与新媒体的合作,共享信息、优势,共创辉煌,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依托新媒体良好的平台,实现分享、展示、保存节目等功能,在灵活化播放方式的同时,扩大受众覆盖面,彰显新媒体的公益性质,履行其社会责任感。当然这也有助于丰富新媒体的传播内容,提升其责任意识。最后为提升电视民生新闻的品质和影响力,实现在媒介融合过程中,电视媒介发展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
[1]刘清花.新媒体语境下民生新闻报道的问题及前景探析[J].魅力中国,2014(23):299-299,300.
[2]钟金梅.新媒体环境下民生新闻的发展困境及对策——以深圳民生新闻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4,5(6):90.
[3]王佳.新媒体与电视民生新闻转型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5(2):19-19,24.
[4]刘小岩.新媒体时代广播民生新闻节目的传播优势[J].科技传播,2014(15):43-43,20.
[5]田甜.新媒体语境下如何成功开展民生新闻[J].科学导报,2013(14):253-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