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阳
约书亚•梅罗维茨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就开始研究社会学,他之所以选择研究社会学就是因为受到了当时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埃尔文•戈夫曼“情景论”的启发,进而对社会学产生的浓厚的兴趣。就目前来看,我国的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约书亚•梅罗维茨的观点是对埃尔文•戈夫曼观点的一个扩展,两者都是从“情景论”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的。约书亚•梅罗维茨在其所编写的《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一书中曾明确说明,他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是受到了戈夫曼的启发,他说“是戈夫曼让我意识到某些我已知但自己却无感觉的东西。”
埃尔文•戈夫曼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出了“拟剧论”,“拟剧论”就是指把生活看成一个舞台,而且可以分成“前台”和“幕后”的形式。约书亚•梅罗维茨肯定了这一理论,并在此理论的基础上给出了一个明确的定义。他指出“社会情境是对某些类型的行为有社会预期,并在其中展示这些行为。它们是由我们扮演和观看的社会角色所综合决定并常常是难以琢磨的场合。”
英尼斯按照偏向性,将媒介分为“偏向时间的媒介”(更适合知识在纵向时间中传播的媒介)和“偏向空间的媒介”(更适合知识在纵向空间上传播的媒介)除此之外,他认为,在社会当中新的媒介生成,必将连带着生成一种新的文明。
马歇尔•麦克卢汉在英尼斯理论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媒介思想,这一思想是立足在媒介与人体的关系上制定出来的。马歇尔•麦克卢汉在其理论中明确指出“媒介是人的延伸”。除此之外,他还就媒介发展的各个阶段做了相关的论述,他认为媒介的展现形式相较于媒体的内容更为重要。
马歇尔•麦克卢汉和英尼斯所提出的理论为约书亚•梅罗维茨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的理论可以说是约书亚•梅罗维茨的媒介场景理论研究的研究范本。他们认为提升媒介技术对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媒介不仅可以使群众有效的获取信息,还可以为社会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环境。
约书亚•梅罗维茨在其媒介场景论中曾明确提出,在社会当中,人们必须要有效的了解到每一种社会情境的界限,因为他们在社会当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将不同社会情景进行改变,就会产生不同的社会应为,而多种社会行的出现就会造成社会行为出现混乱,社会角色也会相应的受到影响,在这种大环境下,人们的观念也会受到影响,他们会有不知所措的感觉。由此就可以看出,特点鲜明的行为就需要与之相对应的情景来提供支持。
约书亚•梅罗维茨认为电子媒介将许多旧情景进行了整合,而相关的整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电子媒介将不同类型的受众全体进行了整合;第二,电子媒介改变了传统的接受情景以及顺序。第三,电子媒介传统的私人情景融入到了公共情景当中。
约书亚•梅罗维茨的《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主要就是阐述了电视对社会行为产生的影响,他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了具体的分析。这本书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到第三部分主要就是阐述了相关的文献和理论。第四部分,是从三方面叙述了电视对群众行为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最后,则是约书亚•梅罗维茨对整本书所阐述的内容进行的概括总结。
约书亚•梅罗维茨认为“融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即电子媒介有效的解决了媒体发展的地域限制,他可以通过自身的特征有效的营造出一种新的信息环境。在这一过程中,因为新信息环境的生成,人们的行为也会产生一些新的变化,因为信息环境迎着这人们的身份和行为界限。
就混合情景下的角色融合而言,约书亚•梅罗维茨指出,电子媒介的生成是社会场所得到了有效的重组,它将人类所处的社会情景的类型进行的改变,进而使人们对角色的认知产生了变化。
将场景进行有效的融合,可以使埃尔文•戈夫曼“拟剧论”中所谓的“幕后”行为有效的呈献给“前台”群体。这种因为电子媒介的生成而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媒介行为上,便是涌现出更多的表象符号,比如权威人士被曝光生活细节,人们热衷于通过社交网络分享心情联系好友,再比如新闻改变以往四平八稳的叙述方法,而改为了更为生动的亲切的、符合网络阅读习惯的言说方式。于是伴随更深层的媒介融合,人们浩浩荡荡的加入新的一轮时空穿越。
在印刷场景中,领导人的权威常试图通过对大众隐藏日常行为或个性特征来维持。上个世纪出现了许多政治神话和传说,这些传说对于我们来说因不可见而显得更为神秘。在以往媒介关于领导权威的一些报道中,领导人往往被塑造成远距离的形象。而这个形象所可知的信息大都与其工作职务有关,比如领导人总在会议或某些正式场合出现,且在这些场合之上,他们都正襟危坐,人们由此所了解到的关于领导人的信息十分有限。因为有限,所以神秘,并由此塑造权威。
进入到电子场景,在近期的媒体报道中,领导人的穿衣品味被讨论,其演说特点通过自媒体中的模仿被得以强调。电子媒介使得权威的形象变得具体,更接近于平常人,然而也正是这样,以往的后区行为的暴露使得笼罩在权威身上的神秘光圈消失,由此远方的神话便从神坛走入到了众生之中。
在印刷场景向电子场景转移的过程中,这个时期媒介发生的另一个变化就是新闻文体或叙事方式的改变。在近期的一些人物报道中,故事化的叙事方式越来越成为都市报、新闻网站得采编者的追捧对象,华尔街日报体、开放式新闻的出现便是其表现之一。
在故事化的新闻叙事中,记者往往会致力于环境的再现,即通过对人物表情、动作、语言等细节的捕捉,从私下的、亲密的观察角度来呈现出人物不被读者所见的那一面的性格和所处的环境氛围。
另外,网络新闻的呈现方式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电子媒介对表意符号的强调。在新闻网站上,新闻以全息的方式被多角度报道,这其中除了文字的细节、综合性的报道,还辅以现场照片、实录视频等相关超链接补充。这种对细节的强调是电子媒介出现后,人们所表现出的信息获取习惯。原本注重对事实本身的了解的精力转移到了对猎奇性的细节获知上。
社交网络资QQ空间开始,经历了数个发展阶段,在每一个发展阶段当中都出现了新的社交平台,例如:人人网,微博,微信等等。这些社交平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神话。在这些新型的电子媒介当中,人们不断的关注新兴事物,并就新型事物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这种大环境下,社交网络变得极为活跃。
这种对信息的公开,反过来又塑造了人们处理信息的习惯。在处理融合场景中扑面而来的信息的过程中,人们自己也制造了一些信息来进一步的打破独立场景之间的信息壁垒。
[1]约书亚•梅罗维茨著.肖志军译.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
[2]娜仁娜.探寻梅罗维茨学术思想的理论源头[J].中国传媒科技,2014.4下第14页.
[3]钟惠朵朵.作为场景的媒介——读〈消失的地域〉[J].新闻研究导刊,2015(18):222.
[4]李哲.媒介场景理论:媒介研究的新视角[J].新闻世界,2012年第5期,225页.
[5]李明伟.媒介环境学派的理论分析框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