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芬,邹桂祎
(安徽大学 江淮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大学生国防意识培养策略研究
李秋芬,邹桂祎
(安徽大学 江淮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当代大学生作为高素质人才,如何培养好他们的国防意识,树立他们为国防献身的信念,对于推进我国国防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大学生国防意识现状进行分析,围绕着目前前大学生国防教育中突出的问题进行了细致全面的调研.问题主要表现在国防教育开展只停留在入学教育阶段;学校的国防教育途径较单一;学生对征兵政策认知度低;国防教育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等.针对以上调研结果,本文尝试提出构建规范化、系统化的国防课程体系;拓宽高校国防意识教育渠道;营造良好的参军氛围;加强军事理论课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等对策性建议.
当代大学生;国防意识;培养;策略
为全面了解大学生国防意识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当代大学生国防意识培养教育工作.本文将我院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发放“大学生国防意识调查问卷”,采取社会学考查的办法,运用了分层多段抽样方案,在2016年9月至12月随机对本院的大学生展开了调查并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本次考查共发出问卷200份,收回200份,有效问卷200份,问卷回收率达到100%,有效率达100%.本次考查随机抽取了大一到大三共计八个班级,在我院四个系中每个系随机抽取两个班级,文理科专业调查对象分布均匀.同时在四个系运用结构式访谈法确保调研材料的精确与真实.问卷和访谈对大学生军训的感受、接受国防教育的意愿、途径和内容以及当代大学生对我国兵役制度的了解程度等问题进行了深度调研.
“国防意识是一种自觉维护民族和国家利益的群体意识,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这是一种无形而巨大的精神力量.”[1]大学生的国防意识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同时也是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大学生几乎都是精力旺盛的年青人,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朝气蓬勃,队伍庞大,本身就是强大的国防后备力量来源,如果能在大学期间加强国防教育,培养强烈的国防意识,掌握必要的国防知识和技能,就是一支规模庞大、综合素质较高的国防预备队.
当代大学生都是“95”后,并且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相对优越,个性独立,自我意识较强,很多大学生更关注个人利益,对于国家发展面临的不安全,不和平因素知之甚少.对于恐怖主义、霸权主义、极端宗教主义、民族分裂主义的危险性认识严重不足,个别学生甚至误入邪教组织.针对部分大学生国防意识较薄弱、忧患安全意识淡漠的现状,开展国防意识教育,就是要引导他们了解当前的国际形势,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树立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国防忧患意识,在面对敌对势力时,才能够树立正确的立场,运用所学的国防技术保家卫国.
本次调查问卷表明,90%的被调查对象能够认识到国防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与自己息息相关,但是仅有15%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比较想”参加国防教育,68%的同学在参加国防教育的主观意愿中选择了“一般”.这说明学校的国防教育课程未能引起大学生的兴趣,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在大学生国防意识教育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国防教育开展只停留在入学教育阶段
在与被调查对象的深度访谈中发现,学生对于国防教育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大一入学时的新生军训上.军训时间一般为两周,调查显示,学生对军训的内容和效果评价较高,83%的同学认为军训内容丰富、生动有趣,意义深刻、深受教育,17%的同学认为军训内容单调、枯燥无味,自己没有感觉.大学生军训是高校国防意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不能代表国防教育的全部内容,军训的内容包括队列训练、体能练习,只是让大学生初步认识军事训练内容,而国防知识的学习需要深刻的了解与研究,军事训练结束了,国防教育的内容才刚开始.而目前各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则是止步于大学生军训.高校国防教育的误区导致国防意识教育进展缓慢,只有把国防知识贯穿入大学学习和生活的各个阶段,才能使高校国防教育长远发展.
2.2 国防知识的来源渠道比较单一
我们把接受国防教育的途径分为“电影、电视、新闻媒体”、“参观军营”、“课堂、教科书”和“其他”等5个选项.回答来源于“电影、电视、新闻媒体”的占了78%,而来源于参观军营、教科书等途径的比例明显偏低.问到在大学期间,您接受过哪些国防教育时,所有同学都选择了“军训”和“国防教育相关讲座”,而选择“国防教育相关课程”的为22%,选择“其他国防实践活动”的仅为3%.这反映了当代大学生接受国防教育的渠道比较单一,学校的教育作用不够明显,军队的“活教材”作用有待增强,高校国防意识的良好氛围尚未形成.
2.3 学生对国家的“大学生征兵政策”普遍认知度低
调查数据显示:在回答我国现行的兵役制度是什么时,只有15%的同学选择正确.在是否了解大学生参军优惠政策的调查中,68%的学生选择了不了解,23%的学生选择了解一些,仅有9%的学生选择了解,可见,高校学生对于我国目前施行的大学生征兵方案普遍认知度低,对于大学生参军的相关优惠政策更是知之甚少.以我院为例,2016年全校大学生总人数6748人,但是全年应征入伍的大学生仅为13人,可见,大学生对于在校期间参军热情度不高.通过访谈发现,大学生普遍没有参军意识,怕吃苦,有些同学自己想去参军,但是家庭阻力大.究其原因,学生和家长认为当前军人社会地位低,军人荣誉感缺乏,虽然国家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但是需要耽误两年学业,参军回来,要面临新的学习和人际交往环境,就业时年龄偏大,专业知识方面并无优势,很多同学表示会慎重考虑.
2.4 高校军事理论课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高校开展国防教育,培养大学生国防意识都离不开军事理论课教师,其专业水平和能力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高校国防教育的成效.但是目前,我国各高校普遍还未建成专业军事理论课的师资队伍,部分高校甚至没有专业的军事理论课教师,只能依靠思想政治课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授课多采取大班教学的形式,讲述枯燥无趣的理论知识,内容乏味,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些高校压缩教学大纲内容,安排很少的几节课,外聘军校或者部队教官授课,教学形式和内容虽然很受学生欢迎,但是课时数量过少,教育效果欠佳.
3.1 构建规范化、系统化的国防课程体系
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国防意识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军训和国防知识讲座等传统形式,同时应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把国防教育渗透进去,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完善,教学范围涉及到各个年级,课程中包括了爱国主义教育,在课堂上着重对学生忧患意识、国家安全意识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关心国防,参与国防,对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培养献身国防的精神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第四条规定:“军事理论教学时数为36课时”.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军事理论课的课程设置却不够规范,课时严重不足,有些高校甚至未开设军事理论课.可以把军事理论课作为继军训之后的第二次国防教育,在大一下学期开设,经过36个学时的规范化教学,让大学生更好学习国防知识,了解军事思想.高技术战争,学习最新的作战知识,以便学生掌握基本的军事理论和技能,认识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军事技术方面的差距,培养大学生的国防安全意识和国防观念,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树立为国防献身的远大理想.国防教育除理论教育外,也要设置实践学分,使国防教育走出校园,在寒暑期校外实践环节加入国防实践,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国防教育实践中来,如走进革命老区、参观革命博物馆、瞻仰烈士陵园、采访红军老兵等,并撰写实践论文.设置为2个实践学分,可在大学期间各个阶段完成.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设置国防教育相关的选修课程,通过大学生军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军事理论课的教学以及国防实践活动、选修课等一整套教学体系,把国防教育贯穿于大学学习的各个阶段.
3.2 拓宽高校国防意识教育渠道
高校的国防教育理论知识较多,内容枯燥,基本采用了传统教育模式,教学效果一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利用多媒体带领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展示现代化的武器装备和作战技术,变枯燥的讲授为直观的感受,教学内容更为丰富,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注重课堂教学的同时要拓宽国防教育培养渠道,如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传播作用,将大学生的国防意识教育渗入到各项校园文化活动当中去,在学校开展国防知识类竞赛、演讲比赛、黑板报比赛、开展各种形式的国防文艺演出,在学校广播站、宣传布告栏、校刊等开辟专门的国防教育宣传版块,吸引学生投稿,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也可以借用当今大学生常用的网络,如学院网站、贴吧、微信群、QQ群,开设微信公众号等全方位多渠道宣传国防知识,搭建理论学习的平台,在大学生中形成了浓厚的爱国主义氛围.要重视和充分利用国庆节、建军节、“九一八事变”等重要纪念日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例如在国庆节、建军节、“九一八事变”等纪念日里,为学生播放爱国影片,向学生免费发放国防教育相关书籍,带领学生参观纪念馆缅怀先烈,举办国防知识讲座和竞赛等,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吸引学生参加,提醒学生居安思危.
3.3 全方位宣传征兵政策,营造“以参军为荣”的良好氛围
当代大学生一是长期处于和平环境,国防意识淡化,二是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认为军营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他们在思想观念、价值观和人生信仰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部分大学生依法服兵役的观念淡漠,参军的主动性很低,征集高素质大学生士兵困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大学生征兵需要通过立体化、全方位、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激发广大合格大学生主动应征、保家卫国的积极性.首先,营造“校园征兵季”氛围,通过展板、横幅、海报、喷绘、短信、宣传片以及学校公众号等形式,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全方位向学生传达征兵的时间、意义、条件以及报名方式等关键信息;其次,由辅导员在班级组织一次主题班会,并发放征兵宣传册,针对学生和家长最关注的参加期间学籍保留,大学生入伍学费补偿代偿,退伍后考研、考公务员的加分政策等深入解读,对有意向的学生重点登记、跟踪服务.再次,充分利用退役大学生的宣传带动作用,学校可以把他们组织在一起,成立国防教育社团,在征兵工作中,由这些退役大学生举办退役士兵报告,现身说法,还可以邀请一些退役的老校友回到母校作报告,这些校友与在校生教育背景相似,他们的说法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对于报名参军的在校生,学校应该给以奖励,大力宣传,并树立典型,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出“以参军为荣”的良好氛围.
3.4 加强军事理论课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在高校建立起一支专兼职大学生军事理论课教师队伍,不断完善军事理论课教师的选拔、引进和培养机制,首先,选拔有一定基础并且热爱国防教学事业的教师,对他们进行国防知识专业培训,定期组织进修和继续教育,到军事院校和部队参观、交流、学习,使其有机会学习到国防前沿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以便其胜任军事理论课的教学任务.其次,可以从军事院校转业军人中引进思想觉悟高,业务能力强,并且曾主讲过军事理论课程的文职教员,他们长期在国防教育战线工作,经验丰富,把他们吸收到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师队伍中来,并以他们为教学骨干,使其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贯穿于整个教学体系当中,可以为整个学校的国防教学工作起到示范和推动作用.此外,高校还可以聘请一部分兼职教师,通过与军事院校和部队建立合作的方式,邀请一些军事理论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其丰富的实践经验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加强军事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要做好教师晋升、发展途径规划工作,保持教师队伍的稳定性.
在我国高校国防教育现行条件下,本文努力探索大学生国防意识培养策略,尝试提出一套操作性强、实效性高的培养方案.将大学生国防意识教育贯穿整个大学教育的各个阶段,抓好学生军训环节,规范国防教育课程体系,完善国防教师队伍建设,以征兵为契机树立学生献身国防的崇高信念,同时要利用好相关校园文化资源,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国防教育宣传平台,把国防实践教育纳入教学大纲.各种教育教学形式统筹发展,以发挥最大的综合效应,推动大学生国防意识教育课程不断朝着规范化、专业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1〕军事学术(1卷).军事科学出版社,144.
〔2〕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刘育辰.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国防教育问题研究浅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7).
G645
A
1673-260X(2017)07-0205-03
2017-05-18
安徽大学江淮学院教研项目“大学生国防意识教育研究”(2016JY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