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俣
(合肥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当代大学生就业倦怠及解决路径探究
——以合肥学院机械工程系2017届毕业生为例
耿俣
(合肥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就业倦怠”就是消极就业,指没有正确的就业观念,对于毕业后的生活、工作等总体生存状态无任何预期、规划,甚至无任何设想、思考、憧憬,“没有就业方向”、“缺乏就业动力”及“迟缓的就业行动”并存的一种似病非病的非正常状态.针对大学生职业倦怠现象不断凸显的各类原因,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途径着手降低就业倦怠比例:重视家庭(家长)的源头教育;注重高等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等应加强制度保障、提高教育投资;毕业生应着重提升个人“内力”,积极主动地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全社会应着力于毕业生“实践”,促毕业生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
毕业生;就业;就业倦怠
高校校园招聘会牵着两端,一端是招聘单位,一端是大学毕业生.“2016年10月11日,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前来合肥学院机械工程系举办专场招聘会,在机械系辅导员提前多日大力宣传的情况下,机械工程系268名2017届毕业生前往参加招聘宣讲会的毕业生不足50人;2016年12月8日上午安徽江淮汽车有限公司及7家下属子公司组团前来合肥学院机械工程系召开专场招聘会,在机械系辅导员大力宣传引导的前提下,前往参加宣讲会的学生不足40人……”像这样招聘单位一头热,大学毕业生不感冒的例子数不胜数…….也不知从何时起,高校校园招聘会的重心由招聘单位逐渐转移到大学毕业…….笔者统计了合肥学院机械工程系2014届、2015届及2016届毕业生专场招聘会的数据,发现近几年在校园专场招聘会中——招聘单位招聘诚意十足,但提供的优质招聘岗位问津者甚少.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对合肥学院机械工程系2017届的毕业生进行了调查,发现毕业生就业不积极的现象普遍存在,不积极毕业生占总毕业生比例超过了20%,笔者认为这种现象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现象,也是当代高校毕业生就业教育不可回避、必须要探究的重要课题,笔者把这种就业不积极的现象称为“就业倦怠”,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着力就“就业倦怠的内涵、具体表现、成因及解决路径”进行简单、粗略地探讨,有不足之处,还望各位专家、同行批评指正.
本文中“就业倦怠”首先不同于“慢就业(慢就业就是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家长和用人单位,应该给毕业生更多的选择,让他们可以更加从容、自主地设计自己的职业规划和人生道路;就是当前大学生面对日益激烈的求职竞争,部分大学生‘错峰就业’,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用来积蓄力量,或者四处走走、多看看就业市场,这本身无可厚非,也应当是一种多元选择的权利.主张主动“慢就业”的毕业生,在就业理念方面可能比想象中更成熟).”[1]就业倦怠是一种特定的生存状态.“大学生就业倦怠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新出现的、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一种现象,是由内在的反复心理挫折体验而形成的外显消极行为,其主要表现为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2]笔者认为“就业倦怠”就是消极就业,没有正确的就业观念,对于毕业后的生活、工作等总体生存状态(生活方式)无任何预期、规划,甚至无任何设想、思考、憧憬,“没有就业方向”、“缺乏就业动力”及“迟缓(甚至是缺失)的就业行动”并存的一种似病非病的非正常状态.
笔者在实际工作中,通过系统调研、分析大量实例的基础上,把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倦怠”的具体表现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表现就业漫无目标,不知道自己想从事什么工作、能从事什么工作,甚至需要什么(工作)都不清晰;二是表现为麻木冷漠,情感缺失,无论教育者、引导者怎样努力,对就业都无动于衷,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三是表现为信息屏蔽,自动“屏蔽”任何招聘单位、岗位及招聘会等各类就业相关信息;四是抵触就业,即在毕业后可以做任何与工作无关的事度日,唯不参加工作;五是就业挫败,就业过程中遇见挫折后,产生的消极躲避状态.
通过笔者对多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总结及对相关数据的分析发现就业倦怠现象并非新现象,只是在2012年(2012年以前就业倦怠毕业生占总毕业生比例平稳)之后发展迅速(从2%发展到2017年的23%).高校毕业生就业倦怠既有个体原因,也有共性原因,笔者通过对合肥学院机械工程系2017届268名毕业生的调查分析,发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倦怠比例提升主要原因如下:一是毕业生家庭经济状况较好.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几年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高,以家庭为单位的财富积累量逐渐加大,大学毕业生毕业时没有经济压力(即就业与否,完全不影响毕业生目前的生活状态),导致毕业生就业倦怠现象逐年凸显.二是毕业生独立性差,依赖性强.2012届以来,毕业生基本全是90后的独生子女,由于长时间受到父母的“照顾、庇护”,导致毕业生性格上、情感上的自然缺陷,进而独立性差、依赖性强,抱着“不着急就业”的心态行事.此外,由于是90后独生子女,自幼集“多宠”于一身,有自我中心的倾向,情商有待于提高.三是毕业生综合素质较低.大学期间,由于专业课程先相对较难,网络游戏等诱惑因素较多,很多毕业生没有利用好大学的学习时间、没有利用好各类学习资源(平台)去实践、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导致综合素质不高,导致就业倦怠.四是自尊心强,心理脆弱.面对用人单位对岗位的描述就望而却步,比如:如果岗位要求英语等级考试通过四级,毕业生简历投递率会迅速降低;发现用人单位招聘环节出现笔试,更是望而却步.在面试或用人单位考核的过程中出现任何“差错”,将放弃或终止此次机会,甚至再也不愿意就业.
针对大学生职业倦怠现象不断凸显的各类原因,笔者认为降低就业倦怠比例(甚至消除),可以从以下途径着手:
第一,重视家庭(家长)的源头教育.家庭是大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家庭是成功孩子的港湾和出发地,家长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导师和助手,既要负责孩子的身体发育,又要负责孩子的心理发育.”[3]因此每个家庭都要做好大学生的成长(身心健康)教育,既不能因为经济条件好了,除了经济供给外,总是以“工作忙、事务多”等为借口,把孩子丢进大学,从此不关心、不关注孩子的成长;也不能完全“帮助”孩子成长,生怕其受到任何委屈,除了经济上无止境的供给以外,还采用家长“包办制度”,什么都代劳,把大学生变成了温室里的“弱苗”.因此,家庭应着重培养大学生独立自主人格.
第二,注重高等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高等学校要高度重教育质量,即注重教育的效果,不能唯专业教育.当代社会需求的是专业知识扎实,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高等学校除了做好基础的专业教育,提升大学毕业生的专业素养以外,还要抓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及实践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着手解决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树立问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植入大学生头脑,引导青年做“六有”大学生.高校党委、宣传部门、学工部、团委等应积极联合,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积极推进“四进四信”教育,助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高校应加大投入,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打造科技创新、创业、竞赛活动等完整实践教育平台.此外,高校应结合校园文化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各类第二课堂实践活动能够把学生的空闲时间有效地利用起来,避免大学生沉迷网络;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智商、情商、意志;能够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及语言表达、人际交往能力,还能够丰富某些方面的具体知识等.
第三,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等应加强制度保障、提高教育投资.笔者调查发现,大学毕业生总体职业知识匮乏,《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也只能帮助大学生从理论上了解职业、岗位.因此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加强制度建设,利用宏观调控的杠杆,投入更多的资金,打造学校和用人单位联合培养大学生模式,这样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了解到就业岗位具体的工作内容、方式等,也可以有效地把职业观念融入大学生头脑,以提升大学生对职业的认同度等.此外,针对当代大学生总体上比较自我、个性,责任意识不强,团队协作能力弱,社会知识不足,情商不高,意志力不坚定,自我管理、约束能力不够等明显的弱势,我们必须转变“只注重专业培养的传统方式进行大学生培养教育”的观念,引进更多全面发展(既有扎实的专业素养,又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既热衷教育教学,又善于教育教学)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从事教育教学,这都需要制度保障及资金支持.
第四,毕业生应着重提升个人“内力”,积极主动地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正确的思想能够指导正确的行为.“人生漫漫长路,就业选择这关键一步,某种程度是真正的成人礼”[4].从大一开始,在加强思想教育的同时不断加强就业价值观念引导.按照社会就业价值评判体系的要素,大学生们应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优质资源、平台等积极主动地向职业端靠拢,清晰地认识:通过大学的校园学习,大学生不仅仅要掌握扎实专业知识、系统的专业思维,更要掌握专业以外的其他基本知识、基本思维;不仅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学习;专业学习、考试分数重要,其他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样重要;要多锻炼,提升团队协作能力,提高情商;要清晰地认识到占有了优质的教育资源,系统的受过高等教育,是必须要珍惜的经历;要求高质量的生活、得到受尊敬(受关注)的社会地位,就业是我们达到此目标的起点;要学会自我分析、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要做好学业、生涯、职业规划,找到自身的职业兴趣、职业特长,就业能够成就你的“兴趣取向”;就业要有主见,不盲目跟风、随波逐流,就业就是为了个人生活的更好;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工作习惯,锤炼自身的意志,力争百折不挠;要不断实践、不断体验、不断总结,树立成长意识;要不断反思,找到自己的优缺点,弥补不足,不断完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第五,全社会应着力于毕业生“实践”,促毕业生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实践是每一个人实现自身价值、深刻认识社会、成长成才的必经环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家长要使毕业生认识到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就必须让他亲自去挣一次钱,让他去创造一次财富;学校要使毕业生认识到专业理论的价值,就必须让他去践行一次理论,用真实的成果让他感受到专业理论的价值;政府、社会要使毕业生感受到工作的乐趣,就必须让他在工作岗位上体验一把,他才能感受到乐趣.“就业价值观教育要真正取得实效,关键是要从大学生关注的就业问题切入,贴近学生实际需要,符合学生根本利益.惟有如此,才能引起大学生思想上的共鸣,进而促进正确就业价值观的形成.”[5]社会可以通过专业实践平台建设、开展专业实习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及角色实践(体验)活动,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比如,合肥学院机械工程系通过创新实验室,让大学生们切实的感受到机械创新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便利;通过“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感受到基层农村农民的生活,使他们感受到城市生活的优越;通过在校大学生和毕业校友的“岗位互换”及交流,让在校大学生真正地理解工作与岗位.此外,大学生也只有在不断地社会实践中才能发现自身的特长、就业兴趣等,有利于大学毕业生摆脱就业倦怠状态,同时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也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与缺陷,能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加以弥补、修正.
大学生就业倦怠是大学生就业观念薄弱、准确的就业价值观未完全形成的真实体现,要从根本上降低大学毕业生就业倦怠的比例,甚至消除就业倦怠现象,需要家长、学校、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大学毕业生个人及社会五方联合解决,齐抓共进,形成合力.本文简单地叙述大学生毕业生就业倦怠现象及解决路径,以期能够引起大家的注意,投入更多的精力探索研究,完善就业倦怠比例降低的途径.
〔1〕白龙.大学生就业,观念须“松绑”[N].人民日报,2016-10-13(05).
〔2〕林文.大学生就业倦怠的评测与化解[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4(4):93-97.
〔3〕天天家教网,家庭教育的作用和意义[J].http:// www.ttgood.com/info/article_3826.htm.
〔4〕李斌.大学生就业,让每个选择都有光彩[N].人民日报,2016-06-15(05).
〔5〕卢莉.把就业价值观教育摆在重要位置[N].人民日报,2015-11-23(07).
G645
A
1673-260X(2017)07-0122-03
2017-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