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伶俐
大数据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唐伶俐
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时代也加速到来。大数据时代对新闻媒体行业来说既是难得的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本文在分析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培养的人才与市场脱节等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大数据时代的特点,提出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提升师资队伍素质、加强校企合作等建议,以期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的新闻传播人才。
大数据;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路径
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时代也加速到来。大数据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新闻媒体行业也不例外。大数据为新闻媒体行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培养具有大数据分析技能的新闻传播人才显得意义重大,也只有具有大数据分析技能的新闻传播人才,才能在未来获得长远的发展。本文的核心目的,在于分析目前我国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并结合大数据时代的特点,提出优化我国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路径的对策建议。
随着新闻媒体行业的发展壮大,我国对于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视,人才培养规模进一步扩大。我国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主要依托高校这个平台。高校在培养新闻传播人才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就其发展现状而言,目前高校在培养新闻传播人才方面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对于当前的高校来讲,一些学校没有根据教学目标和实际情况进行课程设置,导致课程设置不合理,不能适应教学需求和现代社会的要求。目前新闻院系开设的课程除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评论等专业课程外,其他相关的课程设置较少,体现出很强的专业性,这会使学生出现知识结构单一、视野狭窄、发展后劲不足等缺陷。[1]另外,新闻院系有时会出现因人设课的情形,根据教师的研究方向而不是根据学生的培养方向来开设课程,某些需要开设的课程因为缺少教师而不能开设,课程的设置比较随意。
目前,我国新闻传播的师资队伍较为庞大,但大而不强。大多数教师没有相关的从业经历,实践经验比较匮乏,有些教师还是从其他专业转过来的,缺乏系统的新闻传播学知识,这影响了新闻传播整体师资水平。近年来,部分新闻传播学硕士生、博士生加入到高校的师资队伍中,但由于本科、研究生院校的新闻传播学以理论研究为主,真正具有理论基础又有实战经验的优秀毕业生相对较少,导致他们在教学中不能很好地把握新闻传播本质及新闻传播学的发展方向。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直接影响了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质量。
当前,存在一种比较尴尬的现象是媒体、企业迫切需要新闻传播人才,但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难以找到工作。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校培养的学生跟媒体、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严重脱节。高校由于受到师资队伍水平和教学资源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在培养学生的时候,不能很好地与企业接轨,学生没有参与过真正的实践项目。培养出来的学生表现出动手能力差、实战经验不足、沟通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较差等问题。
大数据时代是指建立在通过现代网络渠道大量搜集数据资源基础上的数据储存、价值提炼、智能处理和展示的信息时代。大数据时代的本质是收集、分析和应用大数据。大数据的定义,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来理解。从狭义方面来说,大数据是指计量起始单位至少是PB、EB或ZB的数据规模,它不但包含了结构化数据和半结构化数据,还包含了非结构化数据。从广义方面来说,大数据既包括数据的结构形式和规模,也包括处理数据的技术,也就是说,大数据既指数据本身,也指处理数据的能力。[2]综合起来看,大数据指的是数据量规模庞大超出了常用硬件环境和软件工具在可接受的时间内为其用户收集、管理和处理数据的能力。[3]
大数据时代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新的时代,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每个人或多或少的受到大数据的影响。大数据时代的主要特点是社会性、广泛性、公开性、动态性。因此,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必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对于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影响也是复杂多样的。
针对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可以结合大数据时代的特点,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革。
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教学计划必须按照大数据时代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目标,对课程进行合理设置。目前高校只强调了新闻传播类专业的理论教学,却弱化了大数据思维和分析能力的专业实践。这种教学模式不能培养出具备数据思维和分析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高校要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既要强调理论教学又要重视大数据收集、分析和应用的实践。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教师首先必须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了解就业市场的情况及企业的基本需求,从而确定大数据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标准,按照大数据时代特点和高素质人才培养各环节的特殊要求,严格制定新闻传播类专业培养方案,健全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体系,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逻辑起点,针对人才培养各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职业成长规律,形成融合学生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科学完善的培养体系。
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具备大数据收集、分析和应用能力的优秀师资更是不足。由于高校人才引进的条件都比较高,只靠引进新闻媒体行业的业务骨干和资深人士来补充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师资队伍并不现实,加上新闻媒体行业发展迅速,更新换代快,所以提升现有的新闻传播类专业师资队伍的素质是当务之急。
提升新闻传播类专业师资队伍的素质可以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培养方式。“走出去”的主要形式有:一是定期派教师去参加各种培训班,学习先进的新闻传播理论和大数据技术;二是定期到传媒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兼职锻炼,熟悉传媒企业与互联网企业的运作流程和大数据应用技术。“请进来”的主要形式是定期邀请新闻媒体行业、互联网行业中的业务骨干和资深专家到学院给教师举行讲座或辅导,让教师及时把握新闻媒体行业及大数据的发展趋势。在这种“走出去,请进来”的培养模式下,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师的知识、技术水平在短时间内就会有极大的改善,长此以往,新闻传播类专业师资队伍的素质一定会大大提高。
大数据时代本质上就是对数据的采集、分析与应用,因此在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学校要加强与传媒企业的合作。一方面,学校主导、企业协助开发大数据时代符合传媒发展趋势的专业课程,加入实践元素,帮助学生掌握适应企业和社会需要的技能。另一方面,学校与传媒企业可以联合组建起大数据实验室,共同致力于大数据的采集、分析与应用及培养大数据分析应用型人才。这对双方都是有利的。对传媒企业来说,利用校园资源进行新闻数据的采集、应用工作,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对学校来说,利用与企业合作的各种形式培养学生的数据采集和应用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挖掘、数据使用等信息技术为新闻传播业提供了继续发展的条件,也推动着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路径的革新。高校要实现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目标,就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结合大数据时代的特点,在教学体系方面进行改革,以期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的新闻传播人才。
[本文系2017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我国数字出版领域知识服务战略研究”(项目批准号:2017III018GX)、2017湖北数字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国家知识资源数据中心基础软件平台建设”的研究成果;基金项目:湖北省教研项目“基于传媒数字化转型背景的编辑出版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1]魏曦英.新闻传播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向及实现路径[J].新闻界,2014(20):76-80.
[2]朱建平,章贵军,刘晓葳.大数据时代下数据分析理念的辨析[J].统计研究,2014,31(2):10-19.
[3]BillFranks,弗兰克斯,黄海,等.驾驭大数据[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3-4.
[4]李雅筝,周荣庭.新媒体时代数据新闻的信息可视化应用——以《卫报》为例[J].科技传播.2014(2):209-210.
[5]周子渊.传统新闻受大数据的影响与转变分析[J].编辑学刊,2014(1):87-90.
[6]潘亚楠.大数据时代新闻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34(1):121-122.
[7]钟瑛,张恒山.2013年:大数据驱动下的传媒转型[J].新闻与写作,2013(12):11-13.
[8]徐锐,万宏蕾.数据新闻:大数据时代新闻生产的核心竞争力[J].编辑之友,2013(12):71-74.
[9]张双弜.新媒体时代下的纸媒新闻可视化[J].中国传媒科技,2013(22):148.
[10]张彦华.大数据时代国内传媒产业的挑战与机遇[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35(11):22-26.
[11]胡兵,郑重.大数据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11):76-80.
[12]喻国明,王斌,李彪,等.传播学研究:大数据时代的新范式[J].新闻记者,2013(6):22-27.
[作 者]唐伶俐,博士后、管理学博士,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